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顽固性肾性水肿的病机复杂、多变,西药往往疗效不稳定。我们从1988~1989年间采用温肾利水法配合中药灌肠,西药利尿剂,治疗慢性肾炎肾病型、尿毒症早期,尿毒症晚期等46例,均获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益肾肃肺利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益肾肃肺利水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对西药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于治疗第3,7,14天进 行疗效评价。结果 用益肾肃肺利水法治疗COPD的中药治疗组,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抗生素的西药组。结论 配合中药益肾肃肺利水法治疗COPD,可调整人体的整体状态,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加速炎症吸收,并为病后机体恢复打下基础,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从肺论治慢性肾炎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肿是慢性肾炎的一个常见症状,在治疗方面,多从脾肾论治。笔者在临床上从肺论治慢性肾炎水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认为此法为慢性肾炎水肿不可忽视的治法之一。1宣肺利水肺气不宣是引起水肿的重要因素。人体正气不足,则易于感邪,外邪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水道不通,发...  相似文献   

4.
肾炎在中医中主要属于水肿的范围。不论是治疗急性或慢性肾炎,中医都是以消除水肿为首务;因为水肿得消虽不能完全认作肾炎治愈的依据,但这确实是肾脏功能改善的重要标志,消除水肿是治愈肾炎的重要环节。 祖国医学治疗肾炎水肿的一般方法是以发汗、利水、泻下为主,此即《内经》所说“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三法,急性主以发表利水,慢性主以健脾补肾,施之临床,虽能治愈部分患者,但疗效尚欠佳。笔者近来在运用一般治法基础上,注重行气之品的使用,使本病疗效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我们运用益肾清热活血法,自拟益肾化瘀汤治疗慢性肾炎34例,疗效满意,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4例慢性肾炎患者来源于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5岁以下8例,25岁~40岁12例,41岁~55岁10例,55岁以上4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2 治疗方法 以益肾清热活血法治疗本病,自拟益肾化瘀汤为基本方,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及证型而加减。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炎水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临床体会,论述了急慢性肾炎不同时期水肿的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分别运用清热解毒,宣肺利水法,补气健脾利水法,补肾温阳利水法,活血化瘀利水法,疏滞泄浊法等治疗各种肾炎水肿,并举典型病案,以证明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患者6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给予健脾益肾法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慢性肾炎脾肾气虚型临床效果较好,推荐使用健脾益肾法。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影响人民健康。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就近5年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及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 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慢性肾炎属于中医的“水肿”、“腰痛”、“虚劳”等,辨证分型方法不同,但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治疗方法千变万化,却可大体概括为以下四种: 1.健脾益肾,贯穿始终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蛰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充则精气内守,肾气虚则精关  相似文献   

9.
由于慢性肾炎是难治性迁延性疾病,血瘀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因而从瘀论治至关重要。为此,根据临床实践,综合历代医家及现代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经验,总结了从瘀论治六法,即健脾益肾化瘀、益气化瘀、清热利湿化瘀、利水泄浊化瘀、养阴化瘀、祛风通络化瘀。  相似文献   

10.
益肾康治疗慢性肾炎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美芝  李桂明 《广东医学》2003,24(6):663-664
目的:观察益肾康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服用益肾康颗粒;对照组30例,服用至令胶囊。疗程各为1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康是治疗慢性肾炎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脾消肿饮治疗特发性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温阳健脾利水为治疗原则。用温脾消肿饮治疗特发性水肿患者39例,对照组服用氨苯喋啶片和谷维素片,均以30天为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和主要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温脾消肿饮治疗特发性水肿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温阳健脾利水法可以作为中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叶秉仁先生是我省名老中医之一,临证已五十余载。叶老不专理肾科,但治疗慢性肾炎辨证精细,每获良效。兹介绍其部分经验如下。(一)叶老治慢性肾炎感受风邪,水肿加重或复发者,着重辛散祛风,淡渗利水,促使风邪与水肿并消。治风首分风寒、风热,风寒用苓桂浮萍汤(茯苓、桂枝、浮萍、杏仁、泽泻、甘草)加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益肾温阳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240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益肾温阳活血汤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改善情况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生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的临床治疗,采用益肾温阳活血汤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各项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少,治疗有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健脾益肾止血汤治疗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的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肾炎灵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益肾止血汤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肾止血汤治疗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的慢性肾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炎临床治疗体会(068150)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侯天武1逐水健脾法治疗水肿水肿为慢性肾炎的首要症状,由于三焦气化不利,脉络闭塞,水气壅滞,泛于肌肤而致,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本病病程长,患者多虚,一般少用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求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自拟补脾益肾汤对确诊30例慢性肾炎进行正确治疗并随证加减。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结论:补脾益肾汤提高了临床慢性肾炎的缓解率,对慢性肾炎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健脾益肾方联合益肾化湿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进行研究,为该疗法的应用价值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3年9月接诊的56例慢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体患者均使用健脾益肾方联合益肾化湿颗粒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控制情况。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任何严重不适感或不良反应。临床控制15例,显效18例,有效17例,无效6例,临床控制率为26.8%,总有效率89.3%。结论:健脾益肾方联合益肾化湿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能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健脾益肾方联合益肾化湿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进行研究,为该疗法的应用价值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3年9月接诊的56例慢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体患者均使用健脾益肾方联合益肾化湿颗粒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控制情况。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通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任何严重不适感或不良反应。临床控制15例,显效18例,有效17例,无效6例,临床控制率为26.8%,总有效率89.3%。结论:健脾益肾方联合益肾化湿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能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临床调查,提示脾肾气虚证在各类慢性肾炎中分布最广。运用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慢性肾炎脾肾气虚证102例,取得近期总有效率90.2%的良好效果。指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同时亦阐述了该证型辨证施治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慢性肾炎患者作用效果.方法:对慢性肾炎患者用活血化瘀法结合辨证论治治疗90 d(治疗组36例)与同期未使用活血化瘀法的患者(对照组15例)进行对照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蛋白尿、血尿、血肌酐、血尿素氮、高血压、水肿等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活血化瘀法明显降低慢性肾炎患者的蛋白尿、血尿、血肌酐、高血压、水肿.结论:活血化瘀法对慢性肾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减少肾小球和肾间质等的损害,改善和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止其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