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在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绝经后雌激素受体和催乳素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6例,稳定5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80.6%。来曲唑的疗效明显高于三苯氧胺,起效时间更短且不受Cerb B-2的影响。结论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来曲唑疗效明显优于三苯氧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来曲唑和三苯氧胺治疗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65例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给予内分泌辅助治疗,其中32例患者给予来曲唑;另33例给予三苯氧胺共5年。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来曲唑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三苯氧胺组(P=0.035),复发率明显低于三苯氧胺组(P=0.03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来曲唑用于绝经后Ⅰ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疗效优于三苯氧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绝经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研究组(100例)。对照组采取来曲唑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年。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后比较两组血脂水平、心血管事件及乳腺癌复发转移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脂水平均升高(P<0.01),但研究组患者治疗12和24个月后血脂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乳腺癌复发转移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能有效调节来曲唑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所致的血脂代谢异常,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影响乳腺癌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每3个月静滴唑来膦酸4mg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口服来曲唑内分泌治疗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40例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病情稳定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用来曲唑2.5mg/d口服,唑来膦酸4mg静滴,每3个月1次,对照组仅用来曲唑2.5mg/d口服。每3个月进行疼痛评分,每年腰椎骨密度测定1次,观察患者有无骨折及骨转移。结果40例患者均随访2年,治疗组的骨骼疼痛、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骨折及骨转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每3个月静脉滴注4mg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过程中骨质疏松的防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来曲唑(弗隆)在绝经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耐受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经粗针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且雌激素受体( )或孕激素受体( )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进行来曲唑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设置他莫西芬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为对照组.来曲唑组25例:弗隆2.5mg口服,每天1次;他莫西芬组25例:他莫西芬10mg口服,每天2次;28 d为1个疗程,共服用3疗程.他莫西芬组2例因用药2月发现远处转移改行化疗出组.结果 来曲唑组组cCR 2例,PR 13例,SD 10例,PD O例,RR为60%(15/25),9例降期.他莫西芬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8例,疾病稳定15例,疾病进展2例,总缓解率为32%(8/25),6例降期.来曲唑组内分泌治疗前后比较,在乳腺癌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临床疗效方面来曲唑组优于他莫西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绝经后、ER和/或PR( )乳腺癌采用来曲唑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有效、安全、可靠.为缩小手术切除术式创造条件,尤其对年迈、体弱、伴其他重要疾病患者是很好的治疗选择,是优于他莫西芬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他莫昔芬与来曲唑在绝经后期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将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85例绝经后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他莫昔芬治疗,治疗组给予来曲唑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3.7%、61.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肿瘤分期Ⅰ期及Ⅲ期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曲唑对绝经后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较他莫昔芬好,不良反应轻,可以当绝经后期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来曲唑治疗复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9例绝经后乳腺癌口服来曲唑每日1次,每次2.5 mg,共服8周.治疗前2周内及治疗8周后检测血中雌二醇(E2)水平,同时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4例,总有效率31.6%(6/19).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乏力、皮肤潮红,一般较轻,可耐受.结论来曲唑对复治性乳腺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是乳癌内分泌治疗中1种有价值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来曲唑在绝经后雌激素和/或孕激素受体(ER/PR)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临床应用价值、耐受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38例绝经后中晚期乳腺癌,给予来曲唑治疗3~12个月,平均4个月,并观察疗效,手术前后肿瘤标本进行ER,PR,Her-2,Ki-67检测,术后继续服用来曲唑,并随访1~3年。结果 临床客观缓解68.4%,超声客观缓解55.3%,3例进展(7.9%)后改为化疗。病理评价(33例手术)完全缓解1例(2.6%),部分缓解26例(78.8%),稳定6例(18.2%)。治疗后33例(86.8%)病人行手术治疗,其中保乳手术7例(21.2%),改良根治术26例(78.8%)。组织学分级低的肿瘤有效率高(P<0.05)。疗效与HER-2表达情况无关,Ki-67在治疗后下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中6例病人出现Ⅰ级不良反应(15.8%)。部分病人治疗后雌或孕激素受体表达消失。结论 绝经后受体阳性乳腺癌采用来曲唑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安全、有效、耐受性好,治疗后保乳率高,特别对年老体弱者是一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反应,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筛选我院2006~2010年的854例乳腺癌中不能或不愿接受化疗的42例绝经后、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给予来曲唑治疗6个月。结果总有效率(CR+PR)为61.9%,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3例,无变化(SD)10例,进展(PD)6例;ER(++~+++)患者的有效率为77.3%(17/22),ER(+)患者的有效率为45.0%,差异有显著性(x。=4.627,P=0.031);为期治疗6个月的有效率高于为期3个月治疗的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6.7%和38.1%),有显著性差异(x‘:6.873,P=0.009);未发现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反应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存在关联。结论绝经后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采用来曲唑进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与受体状态以及治疗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0.
依西美坦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195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对绝经后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对来自6家肿瘤中心的195例绝经后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其中治疗组(依西美坦)96例,对照组(来曲唑)95例,4例失访。治疗组应用依西美坦胶囊,每日1次,每次25mg口服,同时给予与来曲唑外观相同的空白片剂1片,疗程8周;对照组应用来曲唑片每日服药1次,每次2.5mg,同时给予与依西美坦外观相同的空白胶囊1粒,疗程8周。治疗前2周,治疗后4周、8周分别通过影像学拍片或体表直接测量记录肿瘤转归,同时检测雌激素抑制率。结果:依西美坦组服药8周后肿瘤缓解率为44.8%;来曲唑组服药8周后肿瘤缓解率45.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依西美坦组主要不良反应有口干、恶心、眩晕等,无外周血象、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压异常。结论:依西美坦对绝经后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毒副反应轻微,是较好的肿瘤内分泌治疗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来曲唑二线治疗绝经后妇女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5例TAM治疗后进展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给予采曲唑(芙瑞)2.5mg口服,每日1次。治疗前2周内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中雌二醇(E2)水平。结果:3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完全缓解l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14例,其中SD≥6月6例,病情进展(PD)10例,有效率(CR+PR)20%,临床获益率(OR+PR+SD≥6月)37.2%。治疗后对E2的平均有效抑制率52.5%。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恶心。结论:来曲唑作为二线药物对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2.
《英国医学杂志》2006,9(2):90-90
芳香化酶抑制剂与他莫西芬的作用原理不同。他莫西芬通过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从而抑制雌激素活性,而芳香化酶抑制剂能阻断男性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并且降低雌激素在组织和血浆中的浓度。最近的一系列随机时照试验对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此试验使用来曲唑)与他莫西芬进行了比较,结果证实在绝经后妇女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芳香化酶抑制剂优于他莫西芬。  相似文献   

13.
三苯氧胺序贯来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三苯氧胺序贯来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22例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三苯氧胺10 mg,每天2次口服,5~8个月后改为来曲唑2.5 mg,每天1次口服,治疗1~3年,评价疗效并记录毒副反应.结果 22例可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患者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11例,CR+PR总有效率为31.8%,CR+PR+SD>6个月为临床获益,其所占比例为81.8%,进展(PD)4例占18.2%,治疗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 三苯氧胺序贯来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有一定疗效,且毒副反应轻,内分泌治疗是治疗晚期乳腺癌十分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来曲唑与三苯氧胺应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93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三苯氧胺治疗,观察组48例采用来曲唑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缓解率为8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情况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来曲唑应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中疗效更为满意,安全性好,是临床首选的治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芳香酶抑制剂来曲唑对转移性乳腺癌是较他莫昔芬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并且在新辅助疗法中也较他莫昔芬更有效。本研究比较在绝经后类固醇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应用来曲唑及他莫昔芬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乳腺癌国际小组(BIG)1-98研究是一项随机、三阶段、双盲试验,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在肿瘤内分泌治疗中研究得最成熟和最有效的。因其在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绝经后乳腺癌中的疗效与化疗相当,而毒副反应较轻,利于长期治疗,无论在术后辅助治疗,还是复发转移后解救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由全球212个中心参与的EGF30008临床研究共纳入1286名绝经后受体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其中包括218名HER2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来曲唑加Lapatinib组和来曲唑加安慰剂组来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其首要研究终点为无疾病进展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与来曲唑加安慰剂相比,在HER2阳性患者中,  相似文献   

18.
瑞士伯尔尼“国际乳腺癌研究组(IBCSG)协调中心”的Diana Crivellari及其同事在J Clin Oncol杂志上报告,根据“国际乳腺组1—98试验”结果,在预防绝经后妇女乳腺癌复发中来曲唑(letrozole)比他莫昔芬(tamoxifen)更为有效。这份分析表明,年龄本身不应过分影响内分泌辅助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Ⅱ期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妇女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方法,将40例绝经晚期乳腺癌患者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各20例,采用双模拟阳性对照。A组:依西美坦25mg,加来曲唑模拟片,早餐后口服,每日1次;B组:来曲唑2.5mg,加依西量模拟片,早餐后口服,每日1次。两组疗前2周内及治疗每4周后检测血中雌二醇(E2)水平,治疗4-12周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分析。A,B组均无CR者;A组和B组部分缓解(PR)分别为4例(缓解率为20%)和2例(缓解率为10%);稳定(SD)分别为8例和10例;软组织疗效稍高于内脏转移,治疗第8周E2抑制率分别为21.4%和11.8%;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潮热、头晕、浮肿,一解较轻,可以耐受。结论:依西美坦作为一种新的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对血清E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一种有价值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唑来膦酸钠对来曲唑所致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量丢失的临床疗效,探讨唑来膦酸钠对乳腺癌患者的骨保护作用。方法:60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且术后常规行6个疗程的化疗,无骨转移病例。对照组:30例化疗后继续服用来曲唑2.5 mg/d;治疗组:30例患者化疗后服用来曲唑2.5 mg/d+静滴唑来膦酸钠4 mg,每3个月为1个疗程,共12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骨密度(BMD)、血钙(Ca)、血磷(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rosslaps)及血清骨钙素(OPG),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血清OPG均较治疗前增加,β-Crosslaps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钙、血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钠对应用来曲唑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有很好的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