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产地加工对北沙参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 7种产地加工方法对北沙参药材出干率及可溶性糖、淀粉、水溶性粗多糖等碳水化物含量的影响 ,并对去皮、沸水浸烫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于改进北沙参的现有产地加工方法、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0,(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制得的北沙参中粗多糖(Polysaccharide of Radix Glehnia,GLP)对阴虚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北沙参去皮和不去皮的意义。方法:采用去皮和不去皮2种方法加工北沙参,分别提取去皮北沙参中的粗多糖(GLP1)和未去皮北沙参中的粗多糖(GLP2);制备阴虚小鼠模型,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检测其脾脏抗体生成细胞(AFC)、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和腹腔巨噬细胞(MΦ)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等免疫指标。结果:GLP1和GLP2均可使阴虚小鼠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亦能显著促进阴虚小鼠脾脏AFC的生成(P0.05或P0.01);增强DTH反应(P0.01);对腹腔MΦ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无明显影响(P0.05);且2种北沙参粗多糖(GLP1、GLP2)各相同剂量组之间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种北沙参粗多糖GLP1和GLP2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北沙参可以不去皮应用,为改进北沙参的传统加工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沙参属临床常用中药,其药用需求主要依靠人工栽培来满足.由于药材品质与种质资源、生长环境、所采取的种植技术措施以及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具有密切关系.本文总结了北沙参种植生产环节中的环境因素、种质资源、种植方式与田间管理及采收加工炮制与药材品质的关系,以期为其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典》中需去皮的中药甚多,但中药是否应去皮仍存在诸多争议。首先,关于去皮问题的现代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大多研究仅着手于化学成分、药效学评价中的一或两部分内容,未能从本草考证、化学成分研究、药效学评价、安全性评价和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统筹考虑,使很多关于去皮的争议不能得到合理解决。其次,关于去皮问题的关键评价指标尚未明确,当化学成分、药效或安全性三者研究结果相矛盾时,应首先考虑哪一方面?另外,关于去皮问题没有按临床应用分类考虑。不同的临床应用(如药用部位不同)应该对应不同的加工采收方法,去皮与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对此,笔者对今后研究中药去皮问题的提出以下建议:1首先,应对该药材进行本草考证,整理医史文献,明确该药材去皮问题在历代医家著作中记载情况。2应重点考虑去皮与否与临床使用安全性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安全性评价体系。本文整理的文献中除大毒中药外,其他药材毒性研究较少,仅部分药材有微量元素含量的报道。3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结合的研究是必要的,特别是活性成分含量及药效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4应尽可能考虑药材采收加工炮制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方便快捷。5同一药材,如果有不同的临床应用应该对应不同的加工采收方法,所以同一药材可以按临床应用选择是否去皮。  相似文献   

5.
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3类。植物类药材在采收后,除部分品种如石斛、芦根、茅根等少数鲜用外,大多数都必须在产地立即进行初步加工(产地加工),如去芦、去须、去皮、洗刷、揉搓、切片、切段、晾晒等。这样可以及时排除水分,使其充分干燥,防止霉烂变质,即利于贮存、运输,又便于药厂的切制,炮制和粉碎。因此,药材的产地加工是保证饮片质量的重要环节。 多数药材经产地加工处理后,还须经饮片厂根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郁李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涉及郁李仁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自“郁李仁”作为药材正名被《神农本草经》收载以来,历代本草多沿用,另有以郁核、郁子、郁李等名称收载,尚有爵李、雀李、车下李、棣等别名;历代提及的基原植物涉及蔷薇科植物约12种,但以欧李Prunus humilis、郁李P. japonica和麦李P. glandulosa为历代所用的主流品种,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的基原为欧李、郁李和长柄扁桃P. pedunculata;古代本草对于郁李仁的产地记载大多为“生高山山谷丘陵,处处有之”,近现代文献记载其产地因基原而不同,如欧李、郁李主产于我国河北、内蒙古东部、辽宁、山东等地区,长柄扁桃主产于内蒙古;近现代文献总结其品质以淡黄色,饱满充实,整齐不碎,不泛油者为佳,且小李仁优于大李仁;郁李仁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烫泡去皮、烫泡去皮后炒制、烫泡去皮后捣碎,共同特点为烫泡去皮后入药,历版《中国药典》规定为用时捣碎。基于考证结果及《辨证录...  相似文献   

7.
北沙参加工方法的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健 《中药材》1990,13(10):28-30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g的干燥根,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63,77,85年版均规定了产地加工方法: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稍晾,置沸水中烫后,除去外皮,干燥.近年来,我们对北沙参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中发现,北沙参中绝大部分有效成分都存在于根皮内,而去根皮的北沙参中有效成分含量甚微.初步的药理实验也证明,带根皮北沙参具有明显的解热和祛痰作用,而去根皮北沙参解热和祛痰作用不明显.由此,我们认为应改变现行加工方法,北沙参应带根皮直接入药.但现行加工方法源于何时何处?有何科学依据?为了建立新的加工方法,对北沙参原加工方法的考证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四川道地药材泽泻采收加工现状并作深入分析,为从源头提升川产泽泻药材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在川泽泻主产区对其采收、加工环节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结果:经调查,川泽泻药材的采收加工仍沿用传统经验,以人工操作为主: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泽泻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收,以手拔出植株,剥除多余的茎叶、泥土等,直接人工置炕床干燥,再以机械撞笼除杂。调查发现川泽泻药材采收加工环节主要存在三大类问题:一是采收时间、净制方法、干燥温度等技术问题;二是因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的效率低下、人力成本高的问题;三是出现非法、不规范的高温蒸汽切制及趁鲜切制加工。结论:基于此次调查结果,提出除加快解决川泽泻采收加工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外,还应积极研究并推广规模化、自动化、集约化技术,制定川泽泻采收加工特别是趁鲜切制加工的标准操作规程,为川泽泻采收加工的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从源头提升川泽泻药材质量,促进我国泽泻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的干燥根,主治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由于以北沙参为原料的新药不断开发,对北沙参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北沙参的引种区域不断扩大,栽培生产及采收加工技术混乱,药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实施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质量,提高临床疗效,特制定本规程。  相似文献   

10.
麻黄为常用的发散风寒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拟对经典名方所用麻黄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麻黄药材主流基原为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药用部位为麻黄的草质茎。南北朝以前著录的产地为“晋地”和“河东”,即今山西省;南北朝及后世产地范围变大,现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地,其中内蒙古为主产区。历代采收加工方法均为秋季采收其茎,阴干或晾至7~8成干时再晒干。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去节生用、酒炙、蜜炙、醋制等,现仅蜜炙法仍在使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的麻黄选取麻黄科草麻黄E. sinica为基原,以其干燥草质茎入药,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去皮:传统的刮皮法工效低,且操作时用力不匀,常有刮去药用部位浪费药材的现象。同时纵裂槽纹中的粗皮和绿苔不易刮去。改进后采用刷皮法:先将杜仲刷洗干净,润透后,用钢丝刷纵横各刷一次,粗皮即可全部脱落,同时纵裂槽纹中的粗皮、绿苔也能一次去净。此法省工省时,亦可用于海桐皮、厚朴等皮类药材的加工。二、切制:传统的骨牌块片切制工序烦琐,在切片时,须先切成条状后,再切成块。并且,块片在炒制时受热不匀,不易达到断丝要求。笔者将块片改为丝片,即将去粗皮润好后的杜仲切6毫米左右丝片。笔者曾多次作过试验,丝片和块片,在同一条件下烫制,块片烫27分钟才能达到断丝要求,  相似文献   

12.
采收期和加工方法对杭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对杭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确定合理的采收期和加工方法。方法:以芍药苷含量为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杭白芍药材中芍药苷的含量。结果:以8月10日采收的杭白芍中芍药苷含量为最高,达到3.43%;加工方法以先去皮后水煮(5min)含量为最高,达到3.43%。结论:以芍药苷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杭白芍在8月10日左右采收比较合理,加工方法采用去皮水煮(5min)后生晒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太子参采收与产地加工方法,深入调研其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方法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调查的方式。结果太子参药材采收基本采用人工方法,以短柄四齿耙作为采集工具;采集时间大多集中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但各地采集时间不完全一致,地上部分枯萎程度有差异。产地加工传统习惯各产地基本一致,先进行淘洗净制处理后再行晒干。但不同产区加工的太子参所带细须的比例不同,太子参药材成品性状有差异。结论调查为下一步对太子参产地加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炮制对杜仲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附录XA所载醇浸出物测定法测定杜仲4种不同炮制品的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去皮盐制品的醇浸出物的含量最高(22.8%),去皮生品次之(21.51%),未去皮盐制品和未去皮生品的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13.15%和11.09%。结论去皮和盐制对杜仲醇浸出物的含量有显著影响,故在产地采收加工时宜先刮去粗皮,堆置“发汗”处理后再用盐水炒制,才能确保其高品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制定北沙参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分析,对北沙参粗多糖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北沙参药材经酸水解后产物中D-葡萄糖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显色清晰,分离度好;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准确、重复性好。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作为药材质量评价的依据,用于北沙参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笔者结合现代文献对桑类药材(桑叶、桑白皮、桑枝、桑椹)的名称、基原、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桑叶、桑白皮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桑枝入药始载于《近效方》,桑椹入药始载于《新修本草》。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代以后,桑类药材基原有白桑、鸡桑、山桑等,经考证,历代主流基原品种为鸡桑Morus australis、桑M. alba及其栽培变种;近现代以来相关资料及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桑类药材正品基原均为桑科植物桑M. alba。古代时桑树产地随桑蚕业的发展而变迁,从宋代起桑树被广泛种植;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生长最多;近代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近几年,由于“东蚕西移”等相关政策及战略,桑蚕养殖业的中心逐渐向西部转移。关于桑类药材的质量评价和采收加工,桑叶药材古今记载大多一致,为经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质量以叶大而厚、黄绿色、握之刺手且经霜者为佳;桑白皮的采收时期古今记载略有差异,古籍记载其一年四季均可采收,现代多为秋末至次春时期采收,加工方法有除去泥土及须根,刮去黄棕色粗皮,剥取白皮,晒干,质量以色白、皮厚、质柔韧、无粗皮、粉性足者为佳。关于桑枝和桑椹的采收加工和质量评价,历代本草书籍中有关记载较少,综合现代文献所述,桑枝多在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鲜切片,晒干,质量以枝细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桑椹为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以个大、色暗紫、质油润、肉厚者为佳。桑类药材炮制方法较多,古籍记载桑叶有炒法、焙法、烧法、炙法、蒸法等,现代有蜜炙法,但多数为生品入药;古代本草中桑白皮有烧制法、焙制法、炒制法,蜜炙法等,现代有清炒法和蜜炙法,多以生品入药;古籍记载桑枝有切制、炒制法,现代可分为切制、炒制、酒制、麸制;桑椹炮制方法古今一致,多为净制后晒干或蒸后晒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所用桑类药材可选取桑科植物桑M. alba,根据方义主治选用合适的药用部位及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太白洋参药材适宜的采收季节和合理的炮制方法,为太白洋参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不同采收季节和不同方法炮制的9种太白洋参样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水分、灰分进行测定,对比分析测定结果,确定其适当的采收季节和炮制方法。结果:秋季采收太白洋参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较秋季采收药材高。结论:太白洋参宜在秋季植物未完全枯萎时采收。  相似文献   

18.
白芍药材不同加工方法与其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宇凤  马越  于涵  雷鑫  龙飞  唐红军  廖中标  吕光华 《中草药》2020,51(8):2214-2220
目的研究白芍药材不同加工方法与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筛选最佳的加工方法。方法从白芍的道地产区采集芍药鲜根,针对白芍药材加工过程中去皮、蒸煮、增白等关键环节,设计了7种不同加工方法加工白芍。用测色仪测定白芍表面的颜色,用UPLC测定白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没食子酸、儿茶素和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的含量。并对白芍颜色与药效成分含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白芍的质量和加工方法。结果不同方法加工白芍的颜色和药效成分的含量不同。以芍药鲜根先煮八分熟、去皮,再煮透心、干燥的白芍颜色最白(L*值为72.64);以芍药鲜根先去皮,后蒸透心,再干燥的白芍的芍药苷质量分数最高(50.08mg/g);以芍药鲜根先煮透心,后去皮,再干燥的白芍药效成分的总量最高(71.49mg/g)。结论白芍的白色程度与药效成分含量之间略呈负相关。白芍的颜色白与药效成分含量高难于兼顾。可根据对白芍外观颜色和内在质量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太白洋参药材适宜的采收季节和合理的炮制方法,为太白洋参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不同采收季节和不同方法炮制的9种太白洋参样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水分、灰分进行测定,对比分析测定结果,确定其适当的采收季节和炮制方法.结果:秋季采收太白洋参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均较秋季采收药材高.结论:太白洋参宜在秋季植物未完全枯萎时采收.  相似文献   

20.
金世元 《中药材》1991,14(8):29-30
植物类药材在采收后,除部分品种如石斛、生地、芦根、茅根等少数鲜用外,大多数都须在产地立即进行初步加工,如去芦、去须、去皮、洗刷、揉搓、切片、切段、晾晒等,以便及时排除水分,使其充分干燥,防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