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浦江  高宝霞  赵宾  董宏宇 《河北医药》2012,34(11):1682-1683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 是髂静脉受压和(或)存在腔内异常粘连结构所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也有称Cockett综合征或May-Thurner综合征[1].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至今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病例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才得以诊断,而且部分病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仍未被发现.本组通过对6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漏诊的分析,探讨漏诊原因及多层螺旋CT在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漂浮血栓的发病机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其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2017年12月山东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收治的102例漂浮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对漂浮血栓的超声表现、发病时间、发病部位、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2例漂浮血栓中,急性期78例,亚急性期22例,慢性期2例;左下肢66例,右下肢36例;股、腘静脉80例(78.4%),髂静脉及小腿深静脉12例(11.8%),浅静脉10例(9.8%);94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并溶栓、抗凝治疗,8例患者单纯抗凝治疗;随访中发现漂浮血栓消失34例,漂浮血栓贴壁固定42例,仅体积缩小仍呈漂浮状态26例;94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中有9例捕获脱落血栓,经彩超证实脱落血栓有5例来自股总静脉,3例来自腘静脉,1例来自肌间静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漂浮血栓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并可及时监测漂浮血栓在治疗中的变化及预后转归,是漂浮血栓诊疗中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CE—MRA在髂静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1月30例疑为单侧髂静脉狭窄或者单侧髂静脉狭窄DSA介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磁共振髂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DCE—MRA使患侧髂静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与周围组织产生强烈对比,产生明显血管影像,从而对病变血管做出准确的判断。结论3DCE—MRA对髂静脉狭窄的诊断方法简单方便,无创伤、无辐射,对比剂用量少安全快速且经济实用,对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 ,6 8岁。因“右下肢肿胀 5 d,伴咳嗽、胸痛 2 d”入院。入院诊断为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血栓栓塞症。经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显示 :右下肢股静脉血栓 ,同位素肺灌注扫描提示 :肺栓塞。既往无左下肢、双上肢及头面部肿胀病史。为预防右下肢血栓脱落后造成致死性肺栓塞 ,拟行经左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术中左股静脉穿刺顺利 ,置入 7F鞘并留置长导丝 ,导入 30 cm后 ,通过障碍 ,造影显示 :髂总静脉缺如 ,侧支建立完善。由于导丝无法进入下腔静脉 ,改由右颈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 ,造影显示 :右颈内静脉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发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首先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后,应用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PTA和(或)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血管腔内治疗技术进行综合性治疗。结果:31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血栓全部清除,7例患者的11处髂静脉狭窄经PTA治疗后效果满意,另24例患者的27处髂静脉狭窄PTA后效果不佳,经置入静脉内支架后狭窄解除。术后随访5~49.5个月,平均27.4个月,临床无复发。结论:血管腔内技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发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后近、中期疗效显著,但其长期疗效尚需作大样本的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31例行腔内治疗的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手术前后髂静脉狭窄率,及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术后采用多普勒超声随访管腔通畅率及有无支架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25例,单纯球囊扩张6例,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IVCS患者采用置管溶栓。手术前后髂静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肢与健肢大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36个月,术后3、6个月及1、2、3年髂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6.0%、90.2%、85.6%、84.2%及83.1%。1例(6.5%)患者置入支架后近端回缩移位,行补救性支架置入1枚。3例髂静脉闭塞(单纯球囊扩张),1例术后1年支架内形成血栓,4例下肢溃疡愈合无明显复发,26例下肢肿胀缓解,8例下肢静脉曲张及沉重感缓解。结论 腔内治疗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来说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腔内一站式治疗左髂静脉狭窄合并大隐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腔内一站式治疗左髂静脉狭窄合并大隐静脉曲张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静脉疾病严重程度评分(VCSS)评估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不同CEAP分级的各组患者手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C1~2组术前(1.92±0.63)分,术后(0.54±0.51)分(P<0.01);C3~4组术前(5.31±2.44)分,术后(1.53±1.29)分(P<0.01);C5~6组术前(12.25±1.61)分,术后(4.57±0.73)分(P<0.01).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内一站式治疗左髂静脉狭窄合并大隐静脉曲张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操作简单,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发病情况以及经导管接触溶栓的疗效,探讨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可行性。方法对5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观察临床治疗效果。46例Cockett综合征组经健侧股静.脉穿刺,303例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34例溶栓前置入腔静脉滤器,315例未置人滤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无差别。结果516例DVT,左侧DVT421例,右侧DVT64例,双侧DVT31例。其中Cockett综合征351例,占DVT的比例为68.02%,占左侧DVT的83.37%。349例Cockett行经导管接触溶栓,近期疗效满意,14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后综合征;未置人下腔静脉滤器组Cockett综合征溶栓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致命性肺栓塞,5例发生轻度肺栓塞症状,下腔静脉滤器组有1例出现轻度肺栓塞症状,两组无一例出现致命性肺栓塞。结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Cockett综合征发病率高;Cockett综合征经导管溶栓前可不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ockett综合征合并DVT经导管接触溶栓近期疗效满意,远期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的几率较高,在血栓消失后还应对压迫的髂静脉进行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后患者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1年—2007年期间普外科手术后肺栓塞患者10例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结果:平均发病年龄56岁,8例出现氧分压下降,呼吸困难是急性肺栓塞最常见的临床症状,5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只有4例出现心电图的典型改变(SⅠ,QⅢ,TⅢ),5例D-2二聚体检查阳性(有鉴别诊断价值)。7例CT及肺灌注扫描确诊。加强CT及肺灌注扫描是安全、可行的检查项目,具有诊断价值。结论:普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的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临床医师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血栓患者静脉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ACL TOP 7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测定90例血栓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D-二聚体值.结果:血栓患者组D-二聚体阳性率为92.2%;对照组中D-二聚体阳性率为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以高度的敏感性和阴性预示能力,在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脑静脉窦血栓(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少见类型,占0.5%~1%~([1,2]),因病因复杂及临床表现多样~([3]),无特异性,易误诊漏诊。用CT、CT静脉血管成像(CTV)、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诊断脑静脉窦血栓~([4]),但对重症患者,影像检查无法及时完成。有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血栓性疾病的确诊、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5]),本研究通过观察CVST的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情况,来探讨D-二聚体、C反应蛋白对CVST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术后患者肺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20例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以≥1.0 μg/ml为阳性.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均为阴性,术后35例(29%)血浆D-二聚体检测阳性,其中有5例强阳性.通过心脏肺动脉彩超、心脏肺动脉彩超、螺旋CT、血气分析...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76 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于入院当日取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常规检查血肌酐等生化指标及血常规,记录患者血白细胞(WBC)、肌酐水平、主动脉CT 造影结果以及住院期间休克和死亡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ROC 曲线D-二聚体的理想截断值为2 988.6 μg/L FEU,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70.5%,据此将患者分为A 组[D-二聚体< 2 988.6 μg/L 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45 例]和B 组(D-二聚体≥2 988.6 μg/L FEU,31 例)。B 组发病时间和主动脉壁间血肿比例低于A 组,累及升主动脉比例和住院死亡比例高于A 组(均P<0.05)。2 组休克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短、累及升主动脉、无主动脉壁间血肿均为D-二聚体水平≥2 988.6 μg/L FEU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病时间长、未累及升主动脉、壁间血肿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道路交通事故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外伤、手术及术后制动可引起血流减慢、血液凝固性增高,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而自身病变也可以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但是在司法鉴定过程中往往会被忽略。本文通过1例外伤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发肺栓塞合并自身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案例,从病因机制、病程转归、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分析交通事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为法院审理民事赔偿案件、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下肢及下腔静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临床资料共16例,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0例,下腔静脉血栓2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1例。经足背静脉或股静脉注入稀释造影剂100mL对比剂,然后行CT扫描。扫描条件为层厚3.2mm,重建间隔1.6mm,螺距1.25。对原始数据进行VR、MIP、SSD、MPR等三维重建。结果: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患者清晰显示静脉内充满血栓,造影剂分别经浅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椎旁静脉引流。血栓性静脉炎病例血管成像清晰显示深静脉不规则狭窄,浅静脉等侧支静脉迂曲扩张。结论:CT血管成像可以明确显示下肢及下腔静脉病变以及所导致的继发性血流改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45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首先对患者进行健侧股静脉逆行插管,失败后改用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并采用导丝碎栓、导丝抽吸以及球囊导管进行顺次扩张辅助;若患者髂静脉流出道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行小隐静脉切开置管溶栓进行治疗,全部成功置管且溶栓导管侧孔段处于髂静脉和腘静脉之间。15例显效;26有效;4例无效。患者总有效率为91.1%,术后随访7~21个月,平均13.7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肺动脉栓塞或下腔静脉阻塞等并发症。结论经小隐静脉入路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缓解患者病情,且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综合超声检查技术诊断肺栓塞参数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素萍 《河北医药》2010,32(4):421-422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下肢静脉高频超声联合检查诊断肺栓塞几项参数的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下肢静脉高频超声对42例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进行检查,与肺动脉造影、血浆D-二聚体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试验对比分析。结果42例疑似患者中经综合检查确定30例,其中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系统扩大28例,肺动脉增宽27例,室间隔运动异常18例,下肢静脉高频超声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血浆D-二聚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增高。结论超声心动图肺栓塞的直接征象可作诊断,间接征象可作提示,对快速早期提示肺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微创、有效的新方法。方法用腔内超声消融配合取栓导管、球囊扩张导管、内支架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15例,对其疗效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例阻塞静脉全部打通进入下腔静脉(96.5%),术中血管造影示静脉平均狭窄由100%减少到28%±8%(t=6.782,P<0.01)。4例部分开通左髂总静脉,未进入下腔静脉(3.5%)。18例出现并发症(15.6%),其中血管壁穿孔4例,健侧深静脉血栓4例,节段性肺栓塞3例,切口淋巴漏7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多种介入导管的相互配合,可明显提高DVT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张秀云  赵卫东 《安徽医药》2020,41(11):1325-1329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术后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TE)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51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合并VTE,分为卵巢癌合并VTE组(17例)与卵巢癌未发生VTE组(3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凝血功能实验室指标、手术相关情况及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危险因素预测术后发生VTE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绝经、肿瘤分期、输血量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合并VTE组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卵巢癌未发生VTE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FIB、APTT是卵巢癌患者术后形成VTE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D-二聚体、FIB、APTT联合具有预测卵巢癌术后发生VTE的诊断价值。结论 D-二聚体、FIB、APTT是卵巢癌患者术后并发VTE的危险因素,且D-二聚体、FIB、APTT联合预测对卵巢癌患者术后早期发现血栓的形成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综合评价结合血清D-二聚体测定及增强CT在快速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近6年我院内科收住的70例急性肺栓塞(PE)疑诊患者(治疗组)和我县中医院内科同期收住的43例急性肺栓塞(PE)疑诊患者(对照组)进行总结。对照组43例疑诊患者主要通过胸片、彩超、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作为主要诊断手段,治疗组70例疑诊患者采用临床综合评价(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及胸片、心电图等)结合血清D-二聚体测定及增强CT新诊断方法。结果对照组43例疑诊患者确诊6例,治疗组70例疑诊患者确诊23例,应用临床综合评价结合D-二聚体测定及增强CT新诊断方法后确诊率明显上升。结论临床综合评价结合血清D-二聚体测定及增强CT检查是快速准确诊断急性肺栓塞(PE)的较好方法,且均为无创性检查,值得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