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8月6例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左心室破裂患者的诊治经验.结果: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单纯二尖瓣置换4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2例.左室前壁破裂1例;左室后壁破裂5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例.1例直接修补,5例重新建立体外循环,心脏停搏后,拆除缝置的机械瓣膜,行心内、心外同时修补.抢救成功5例,死亡1例.结论:左室破裂大多为手术操作不当引起,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其发生.一旦发生左室破裂,必须重新建立体外循环,在心脏停跳、空虚的状态下行心腔内、外同时修补,较为安全、可靠,可有效地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仇桂东  朱晓红 《华西医学》2005,20(2):369-370
文报告41例心脏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中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手术,中止术后心房纤颤的治疗方法和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3.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可能减轻心内直视手术后肺损伤,但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效果。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置换开始和体外循环后30min两个时点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后30min分别取左右心房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并计算跨肺差值;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跨肺差值在体外循环后30min明显升高(P〈0.01),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8h各时点升高(P〈0.05),但实验组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能减轻二尖瓣置后的肺损伤,有较好的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CPB)广泛用于心脏直视手术,一般升主动脉开放后,冠脉循环恢复,心脏自动复跳,但是特殊情况下会遇到心脏复苏困难者,需要经过一定处理方能复跳[1]。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脏不复跳1例体外循环处理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17岁,32kg,身高145cm,术前Hct0.42,术前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2006-05在全麻下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体外循环过程:国产膜肺,常规预充,经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血流降温,鼻咽温29.5度阻断升主动脉,人工心肺机经主动脉根部灌注4:1(4份血:1份晶体)停跳液,每25~30min灌注一次,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 4 1例心脏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 ,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中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手术 ,中止术后心房纤颤的治疗方法和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6.
在心脏直视手术前后对心肌酶活力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2例体外循环下作心脏直视手术前后患者血清测定了LDH,CK,GOT,α-HBD及CK-MB。提示临床应注意保护心肌,降低缺血期和再灌期的损伤有指导意义。材料和方法一、材料自89年10月至90年8月共收集心脏瓣膜置换术,二尖瓣形成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共32例患者于开胸前,心脏停跳60分钟,心脏复跳即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方法 35例患者均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53~177 min,平均(93.4±34.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7~119 min,平均(72.5±22.3)min.结果 35例患者中22例心脏自动复跳,11例行电击除颤复跳,均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4.29%.死亡2例(1例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为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5.71%.33例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结果心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恢复至Ⅱ级11例,Ⅲ级16例,IV级5例;晚期死亡1例(颅内出血).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特别是联合瓣膜病变者,术前心功能均较差,应重视围术期处理,主动脉瓣环过小,可采用扩大瓣环方法,在置换二尖瓣时,保留二尖瓣下结构.合并中、重度或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应行Devega环缩术.  相似文献   

8.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例 1,男 ,39岁。于 1992年 11月行二尖瓣置换手术 ,术中阻断主动脉 41min ,在停心肺机、经升主动脉缓慢注射鱼精蛋白时 ,病人心脏膨胀 ,肺动脉压力增高 ,血压突然下降至0 ,心跳骤停。即刻停止注射 ,行心脏按压 ,再次肝素化 ,体外循环 2 4min ,除颤 3次 ,30J/S ,心脏复跳 ,同时静脉推注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 ,心脏三联心内注射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持续静滴 ,维持血压 ,再辅助循环 30min后停机。术后 10h ,胸引血性液体 95 0mL ,输鲜血 110 0mL ,同时用维生素K1、止血芳酸、立止血、纤维蛋白原止血。但因脑昏…  相似文献   

9.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可能减轻心内直视手术后肺损伤,但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效果。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置换开始和体外循环后30min两个时点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后30min分别取左右心房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并计算跨肺差值;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跨肺差值在体外循环后30min明显升高(P<0.01),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8h各时点升高(P<0.05),但实验组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能减轻二尖瓣置后的肺损伤,有较好的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微创技术可以达到心脏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美观等目的。方法:本组23例,在全麻、体外循环小,应用微创技术,行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治21例,其中单纯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12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2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微创技术主要包括美容切口(右胸外侧小切口、右腋下直切口、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及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20-72分,主动脉阻断时间8~60分,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7~16天出院。结论:在手术熟练,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微创技术,即可以使心脏疾病得到根治,同时又可以达到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美观等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院心血管外科从1988年11月至1989年9月在全麻及体外循环下共行心脏手术7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6例,法乐氏四联症5例;法乐氏三联症2例,二尖瓣置换术7例,左房粘液瘤3例,心脏外伤一例,右冠状动脉右房瘘1例,主动脉右窦瘤合并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征根治术1例.现将护理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风湿性心脏二次心脏病手术瓣膜置换术,手术难度大、体外循环的管理亦更严格,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12例二次开胸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我院自1996~1998年共施行再次开胸、二尖瓣置换术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8~59...  相似文献   

13.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心脏跳动中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一种新兴的最接近于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措施和新的手术方法[1],越来越受到心血管外科工作者的关注。1997年12月~1998年12月,我院共完成心脏不停跳手术30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176例,女性124例,年龄3天~64岁,体重3~91kg,其中双瓣膜置换术22例,二尖瓣置换术5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法乐氏四联征根治术25例,法乐氏三联征根治术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49例,左房粘液瘤摘除术3例,三房心并房缺矫治术1例,动脉导管未闭体外循环下缝闭3例,肺动脉瓣狭窄行交界切…  相似文献   

14.
心内直视手术中意外的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8 8~ 1999年共施行体外循环 45 0例 ,其中发生严重意外 4例 ,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例 1:冠状动脉空气栓塞。男 ,6岁 ,体重 2 0 kg。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开放升主动脉辅助循环 6分钟 ,血压下降 ,心电图监护示窦性心律 ,ST段抬高 ,心脏饱满 ,心脏颜色呈暗红色 ,跳动无力 ;检查发现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中串珠状气栓 ;因灌注压低 ,按摩挤压无效 ,再次阻断升主动脉 ,加压灌注停跳液 10 0 ml,驱赶冠状动脉内气栓 ,开放升主动脉后 ,心脏自动复跳 ,心跳有力 ,心肌红润 ,顺利停机 ,痊愈出院。例 2 :大量动脉气栓。女 ,44岁 ,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体视学定量法对比分析两种二尖瓣置换术(MVR)对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效果作进一步客观的评价。方法将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20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MVR(不停跳组),20例在中低温冷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行MVR(停跳组)。两组均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后切取少许心肌组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心肌超微结构的体视学定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线粒体各参数在转流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停跳组在转流中、后线粒体平均直径(-↑Dmit)、平均截面积(-↑Amit)较转流前增大,但体密度(Vmit)、面数密度(Namit)、比表面(δmit)较不停跳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肌原纤维体密度(Vvmyo)在转流前、转流中变化不大,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而转流后停跳组肌原纤维Vvmyo、比表面(δmyo)均较不停跳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术中经食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EE)连续观察人工瓣膜置换术中.心脏停跳、复跳不同状态下血流动力变化对淤血、血栓的影响的分析.认为①瓣口狭窄与左房扩大不是严重淤血的唯一因素。②心跳节律左房内不同强度的血流动力与扩大的心脏及狭窄返流的二尖瓣口是连成左房淤血动态表现的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28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方法:本组280例心脏病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43~1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7min。3例瓣膜置换病人术中进行了二次转流,先心病人和心房粘液瘤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瓣膜置换术后,因出血再次进胸5例,其中心房切口出血2例,主动脉切口出血1例,纵隔心包引流管刺破心脏表面血管2例,因术后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1例,均痊愈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围术期准备,正确处理体外循环管理及心肌保护,加强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微创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微创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外科技术和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施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138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8例,胸骨下段小切口35例,胸骨全切口45例。修补房室间隔缺损97例,部分房室通道8例,其他先心病18例;左房粘液瘤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成形1例,换瓣12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余无严重心律失常及空气栓塞,均痊愈出院,无远期死亡。结论 微创心脏不停跳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心脏手术。联合应用小切口手术的优点有切口小、创伤轻、出血少、恢复快、保持胸廓连续性和良好的心肌保护等效果,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术后重症护理。方法:对25例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行CABG,术后第1 d开始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并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记录患者专科护理措施。结果:1例重度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体外循环下手术因心脏复跳困难死亡,24例生存者均为心脏不停跳手术方式。其中21例为非体外循环手术,1例于术后4 d出现肺部感染,给予再次气管插管治疗,3例发生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循环不稳定,放置IABP辅助循环。结论: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术前应准备充分;体外循环下手术对甲状腺激素水平影响较大,应密切注意;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容易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维持甲状腺激素水平、循环稳定,是术后重症护理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七氟烷预处理与后处理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9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按照七氟烷处理方法分为预处理组42例与后处理组49例,预处理组在麻醉诱导完成后即灌注2% 七氟烷30 m in,后处理组在主动脉开放后至体外循环结束心脏复跳之间灌注2% 七氟烷30 m in.比较两组手术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