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追踪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的免疫持久性。方法在203名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按不同方案和剂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6年内连续进行抗-HBs和HBsAg携带情况的追踪观察。结果6年内抗-HBs阳性率一直高于90%;新生儿免疫后抗-HBs在7月龄到1岁形成高峰,在1~2岁期间下降了48.82%,2~6岁期间保持相对稳定;8例抗-HBs阴转后3~5年仍未被感染;14例抗-HBs阴转1~2年后又产生抗-HBs;无一例成为HBsAg携带者。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6~10年可不进行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2.
106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用10μg×3剂和以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接种后1年检测时,对其中抗-HBsS/N值>2.1的87人,及免疫接种失败者HBsAg阳性19人和未接种乙肝疫苗而HBsAg阳性婴儿28人作了为期9年随访研究.在抗-HBS阳转者抗-HBS水平的动态变化观察中未发现HBsAg阳转者.至9年时仍有29人(44.6%)抗-HBS水平>2.1,说明疫苗的免疫源性和9年的免疫效果是好的.HBsAg阳性19人与未接种疫苗而HBsAg阳性28名婴儿同时追踪结果,仍持续HBsAg阳性,提示这些婴儿系宫内或围产期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0年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持久性及远期保护效果,从1986年开始,结合农村计划免疫给新生儿接种3针10μg/ml血源乙肝疫苗,对免疫后首次检测HBsAg阴性的762名免疫儿童进行了最长10年的追踪观察。结果(1)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抗-HBs阳性率以S/N值≥2.1标准计算,分别从免疫后第1年94.44%和84.21%降至第10年50.24%和34.78%,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抗-HBsS/N值的GMT由第2年的31.62和23.99降至第10年的3.09和2.51,下降更为明显,且GMT以免疫后3~5年下降最快,而抗-HBs阳性率则以9~10年下降最快。(2)母亲HBsAg阴性儿688名,共观察了3559.0人年,出现5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14%;母亲HBsAg阳性儿74名,共观察了456.5人年,出现1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22%,出现的6例HBsAg阳转者均未形成慢性携带状态。与乙肝疫苗免疫前同龄HBV易感儿童HBsAg年阳转率4.27%相比,乙肝疫苗对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HBsAg阳转保护率分别为96.72%和94.85%。  相似文献   

4.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引进美国Merck公司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结果HBsAg、HBsAg双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全程免疫后7个月和12个月的保护率分别为96.7%和96.0%;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4.7%、93.5%;GMT分别为66.6mIU/ml、76.6mIU/ml。优于血源性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5.
少年接种乙肝疫苗7年定人随访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HBV标志阴性79名少年,以乙肝疫苗10μg×3的免疫剂量和0、1、2月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对其抗-HBs免疫应答和临床保护效果作了为期7年的定人随访。结果表明,抗-HBs阳转率在T3时为100%,均值为3084mIU/ml。至T84时疫苗接受者中仍有55.7%的抗-HBs水平≥10mIU/ml。6例检出抗-HBc,其中5例的抗-HBs持续处于高水平、全部观察对象无1例检出HBsAg或发生临床肝炎。少年接种乙肝血源疫苗至少7年内可具有保护性免疫,故在此时期内不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6.
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随访2年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明良 《现代预防医学》1999,26(1):95-95,97
1995年9月对本校新生中的“乙肝易感者”(本文指经检测HBsAg、抗-HBs及抗-HBc均为阴性者)450例采用基因乙肝疫苗接种,于接种第1剂后的第6个月(T6)采血检测抗-HBs,有370例抗-HBs为阳性,其阳转率为82.80%(79.69%~85.75%),2年(T24)后再次采血检测HBsAg,抗-HBs及抗-HBc,未发现HBsAg阳性者。而抗-HBs的阳性保持率为73%(69.01%~77.21%),说明本文采用基因乙肝疫苗对青年“乙肝易感者”接种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作者建议,对大学生群体中的“乙肝易感者”应将基因乙肝疫苗接种列有常规预防接种对象。  相似文献   

7.
单项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5名单项抗-HBc阳性者按0、1、6方案接种3针10μg血源性乙肝疫苗,15.4%出现回忆反应,提示这部分人为过去感染已获得免疫;26.7%产生原发性反应,这部分人可能是血清学假阳性结果;60.0%对疫苗无、弱应答,可能代表“低水平”HBsAg携带者。对经ELISA和RIA两种方法确定的70例单项抗-HBc阳性者用PCR方法检测HBVDNA,阳性率为12.9%,说明单项抗-HBc阳性是与HBV携带有关的指标,单项抗-HBc阳性者中有一部分人为HBV携带者  相似文献   

8.
用改进的化学交联技术将抗人红血球血型糖蛋白A单克隆抗体(MCAB-GPA)与HBsAg单克隆抗体重组,制备出检测HBsAg的双功能抗体。研制出快速全血凝集HBsAg检测试剂盒(JKD)。鉴定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可检测1~2.5ng/ml水平的HBsAg。JKD与EIA和PHA方法配对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8.3%和98.7%。对不同人群中HBsAg检测表明,16例EIAHBsAg阳性病人,JKD100%阳性,79例肝炎病人阳性率为64.6%(51/79),73名献血员未检出阳性,一般人群阳性率为3.8%(2/52)。上述结果表明,该试剂盒不仅简便、快速,而且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HBsAg/HBeAg双阳母亲的新生儿免疫,阻断HBV的母婴传播,结果婴儿3、9、12月龄的保护率分别为85.5%、90.0%、91.8%;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3.0%、92.0%、93.8%;GMT分别为37.6mIU/ml、71.8mIU/ml、67.7mIU/ml。较血源性乙肝疫苗为优。  相似文献   

10.
通过检测705例HBsAg阳性食品从业人员血清中的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发现传染性指标HBeAg、HBV-DNA的阳性检出率随着HBSAg滴度的增加而增高,HBeAg与 HBV-DNA有良好的相关性;在低滴度HBsAg阳性者中,或HBV血清标志物HBeAg为阴性的组合中,仍有1/3以上的HBsAg阳性者具有传染性。据此,提出了管理HBsAg阳性食品从业人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用国产重组酵母和重组CHO乙型肝炎疫苗对75名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进行免疫。结果在免疫后2年,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抗-HBs阳性率仍保持较高水平,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组的抗-HBs阳性率(100.0%)则显著高于重组CHO乙肝疫苗组(91.4%)和血源性乙肝疫苗+HBIG组(80.0%)。各组的抗-HBs滴度(S/N值)在免疫后9个月时形成高峰,12个月时开始下降,在24个月时,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组、20μg重组CHO乙肝疫苗组的仍有较高抗体滴度(分别为84.7和70.9),其下降的速度(分别为16.7%,22.2%)低于30μg血源性乙肝疫苗+HBIG组(34.2%)。说明国产基因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高度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母亲是HBsAg阳性、1986年出生、注射过10μg×3乙肝疫苗的幼儿进行追踪观察。采微量血检测HBsAg和抗-HBs,并加强一针10μg乙肝疫苗,4个月后再检测抗-HBs。检测结果和1986年检测情况进行比较。5年后HBsAg阳性率为4.24%,抗-HBs阳性率为43.64%,加强一针乙肝疫苗后4个月,抗-Hk阳性率90.28%。  相似文献   

13.
1989~1990年对太原地区的输血者及其对照进行随访,在输血前或对照入院一周内采血。输血或对照采首份血后2周、4周、12周、和24周采血,检测血清ALT、HBV感染标志和抗-HCV。结果,发生输血后肝炎9例,发病率为10.46%,输血后乙型和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各为6.97%和2.32%,未定型为1.16%;对照组无病发生。HBV、HCV感染以及ALT异常与输血量有关。10份HBsAg阳性血输给10名受血者,仅1例输入HBsAg和HBeAg双阳性血后HBsAg阳转、ALT异常。6份抗-HBc阳性血的受血者,无异常反应,仅1例输入抗-HBc和和HBeAg双阳性血后,ALT升高至57单位,现有结果显示抗-HBc阳性血未引起发病。3例抗-HCV阳性血的受血者中,1例-HCV阳转,但ALT正常。  相似文献   

14.
用国产重组酵母和重组CHO乙型肝炎疫苗对75名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进行免疫。结果在免疫后2年,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抗-HBs阳性率仍保持较高水平,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期的抗-HBs阳性率(100.0%)则显著高于重组CHO乙肝疫苗组(91.4%)和血源性乙肝疫苗+HBIG组(80.0%),各组的抗-HBs滴度(S/N值)在免疫后9个月时形成高峰,12个月时开始下降,在24个月时,5μ  相似文献   

15.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肝癌高发区广西隆安县丙型肝炎病毒(HCV)与原发性肝癌(PLC)的关系。结果显示,丙肝病毒感染标志抗-HCV阳性率在肝癌病例组显著于对照组,分别为11.5%(10/87)和1.3%(1/80)(P〈0.01)。抗-HCV阳性者的肝癌患者均检出HBsAg和抗-HBc阳性,占HBsAg阳性肝癌病例的13.7%(10/72)。抗-HCV阳性的HBsAg携带者发生肝癌的相对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七年效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解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对344例小学生追踪随访,并采集血标本,以AbbotRIA法检测HBsAg、抗-HBc和抗-HBs。第七年时,抗-HBs≥10IU/L者为55.4%~75.0%,GMT为20.9~65.3IU/L;抗-HBs滴度越高,下降至10IU/L以下的时间越长;免疫后7年时,对66例抗-HBs不同滴度者给予第4针(10μg)疫苗后1月,抗-HBs升高6.3~57.7倍。说明儿童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7年内可不必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17.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及保护效果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对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YDV,5μg/剂)的免疫效果、免疫持久性及保护效果进行了观察。应用0、1、2免疫程序免疫了613名6~9岁的小学生,分别接种了刀批YDV,全程免疫后1个月,其血清抗-HBs阳转率为96%~100%,总阳转率为99%.YDV的免疫持久性观察结果表明,每剂5μgYDV和10μg血源乙肝疫苗(PDV)免疫后2年,其抗-HBs≥10mIU/ml者均在91%以上,两者无显著差异。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保护效果,用5μgYDV免疫65名HBsAg及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应用0、1、6免疫程序,全程免疫后7个月(12月龄)在石家庄和横县两地区的保护率分别为%%及92%。由此表明:YDV免疫原性良好,可完全取代血源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8.
对我院院龄1~4年的315名工作人员进行HBV-M调查中,发现显性乙肝患者12例(3.8%)、隐性乙肝感染者126例(40%),共138例(43.8%)。其中HBsAg阳性20例(6.3%)、抗-HBc阳性27例(8.6%)、抗-HBs阳性91例(28.9%)。提示乙肝对医务人员健康有严重的威胁;但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血库、检验人员与其他科室人员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对HBV-M均阴性的177例进行了血源性乙肝疫苗接种,注射第三针后,抗-HBs阳转158/173例(91.3%),认为我国血源乙肝疫苗使用安全且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356例18—45岁的青壮年“乙肝易感者”进行国产血源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于接种第一剂后的第7个月(T7)采血检测抗-HBs,其免疫应答率为63.36%。4年后(T48)再次采血检测HBsAg、抗-HBs及抗-HBc,结果发现,356例乙肝疫苗接种者中,未发现HBsAg阳性者,而抗-HBs的保持率为37.92%,发现3例单项抗-HBc阳性者,但无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异常,显示了国产血源乙肝疫苗对青壮年“乙肝易感者”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作者建议,在目前乙肝疫苗供应日渐丰富、价格相对降低的现实条件下,青壮年“乙肝易感者”也应列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对象。  相似文献   

20.
复合蛋白锌治疗HBsAg、HBeAg、抗-HBc三阳患儿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HBsAg、HBeAg、抗-HBc三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患儿35例(其中肝功正常27例,ALT单项增高8例)作为复合蛋白锌治疗观察对象,疗程3~6个月。结果35例中HBsAg转阴3例(8.57%),HBeAg转阴12例(34.28%),抗-HBe转阴2例(5.71%),抗-HBc转阴3例(8.57%)。其中6例做了血清锌检查,其值在6.4~12.4之间,处于较低水平。复合蛋白锌初步观察对HBeAg转阴有一定作用,显示通过微量元素的调整对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