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初诊与复发时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对比分析18例B-ALL患者初诊与复发免疫表型,以复发时获得新的异常表型或丢失原有的异常表型,或异常表型荧光强度的增加或降低定义初诊与复发的免疫表型变化。结果:17例(94%)患者出现至少1个及以上异常表型的变化。10例(56%)患者出现新的异常表型,由初诊的表型阴性转为阳性;9例(50%)患者出现由阳性转为阴性的表型变化。9例(50%)患者部分阳性抗原复发时荧光强度显著增加,11例(61%)患者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但仍表现为阳性。5例(28%)患者异常表型的获得与丢失同时存在。CD45为最稳定的标记,18例复发患者与初诊比较未发生显著变化。CD19在1例患者中初诊为阴性,复发时转为CD19阳性。可检测的抗原标记共计146个,其中发生表型变化的抗原标记占46%(67/146)。结论:复发与初诊的表型发生变化比较普遍,采用初诊的异常表型设门策略进行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可能会遗漏一些阳性患者,ALL患者微小残留病灶及复发诊断的监测应基于多个抗体组合和多个异常免疫模式的认定。  相似文献   

2.
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中的意义已得到公认,特别是对双表型白血病的诊断更有价值。近2年我们对81例急性白血病进行了免疫表型检测,其中7例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急性白血病81例,FAB分类,A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与白血病患者免疫表型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对39例初发或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和6例无血液系统及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免疫表型及VEGFR阳性表达。结果:39例白血病患者中32例VEGFR阳性表达,其表型阳性占82.1%。各组单个核细胞VEGF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髓系白血病组(56.03±20.00)%;淋系白血病组(90.61±11.81)%;髓系抗原表达的淋系白血病组(91.66±1.63)%;淋系抗原表达的髓系白血病组(66.99±33.94)%;杂合型白血病组66.47%;6例对照组(17.46±3.96)%。VEGFR阳性表达率>90%高表达的14例白血病患者中有9例均单纯表达淋系抗原,表达髓系的有4例。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可能通过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机制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对VEGFR高表达患者选用干扰VEGF和VEGFR信号途径的药物治疗,可能提高缓解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检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用FCM动态监测11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的流式细胞免疫表型(FCI)。结果:111例白血病患者中12例FCI为阳性,在1年的随访中均出现CNSL,其余99例FCI始终为阴性的患者均未发生CNSL。结论:用FCM动态检测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FCI可早期发现CSNL并指导用药预防白血病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和形态学分析在白血病诊断和分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BD公司急性白血病表型分析试剂盒,以流式细胞术对120例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形态学分析结果比较。结果 白血病患者120例,形态学分析正确归类者80例,符合率为66.7%,免疫表型分析可准确对白血病进行诊断和分类。结论 形态学分析和免疫表型分析结合,是白血病诊断和分类的较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免疫荧光双标记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 Td T及系列相关抗原双标记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预测白血病复发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 ,配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细胞的 Td T及系列相关抗原双标记及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免疫双标记抗原变化。结果 :64例急性白血病中免疫双标记表达 36例 ( 56.2 5% ) ,其中 32例 AL L全部表达免疫双标记 ,32例 AML 仅有 4例表达( 12 .5% ) ,在 12例获 CR的表达免疫双标记的急性白血病中 ,4例免疫双标记细胞占单个核细胞0 .0 1%~ 0 .0 8% ,并有长期缓解 ,而 8例免疫双标记细胞占单个核细胞 1.5%~ 95.38%的急性白血病 ,均于近期骨髓复发。结论 :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在部分急性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15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用一组单克隆抗体作免疫分型,13例为B-CLL,表型为CD20^ 、HLA-Dr^ 、SmIg^ 、CD5^ 。2例T-CLL,1例为Ts-CLL,1例为Dr^ 的T-CLL。CME骨髓中C0+C1期细胞的比例为91.1±2.3%(对照76.0±5.1%),S+G2M期细胞为8.9±2.3%(对照23.9±5.1%),外周血中各种周期细胞的比例与骨髓差异无显性。3例CLL在病程晚期发生幼淋样变。对CLL的临床过程,细胞化学和免疫学改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南京及周边地区儿童白血病发病的基本情况和规律.方法 总结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10月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200例儿童白血病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本组患儿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46例(73%),ALL免疫表型中B系124例(85%),初诊白血病细胞核型异常率为44.8%.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男性患儿发病率高于女性.10岁以下白血病患儿占90.5% (181/200),ALL患儿中1~5岁占57.6%.结论 我院儿童白血病以ALL居多,其免疫表型以B系为主,初诊白血病细胞核型异常率高;ALL、AML患儿中男性高于女性,10岁以下患儿比率高,1~5岁为AML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早期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复发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5例难治复发白血病患者实施亲缘allo-PBSCT,其中12例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完全相合同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包括马利兰 环磷酰胺(BuCy)和全身照射 环磷酰胺(TBICy),部分联合阿糖胞苷.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FK506),对HLA同胞相合移植后30 d内仍无GVHD征象的患者于移植后30~90 d采用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维持低血药浓度.结果 15例患者均获移植后快速造血重建,其中5例患者出现Ⅰ~Ⅱ度急性GVHD,可评价的11例患者发生慢性GVHD 7例.采用早期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的9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Ⅰ度急性GVHD,4例发生慢性GVHD,2例髓外复发.至随访截止日,15例患者无白血病存活(LFS)8例,LFS中位时间为328 d,复发4例(占27%),移植后前3个月内死亡仅1例(占7%),1年累积LFS率为51%,2年累积LFS为25%.结论 难治复发白血病allo-PBSCT治疗显著降低治疗失败率;HLA同胞相合移植早期快速递减免疫抑制剂剂量可能进一步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有利于长期无白血病存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LGLL患者的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和免疫表型情况。结果:22例LGLL中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14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8例。14例T-LGLL和5例ANKL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12例T-LGLL和7例ANKL的骨髓涂片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20.0%),11例T-LGLL和5例ANKL的骨髓涂片中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流式细胞学示T-LGLL中9例CD3+CD4-CD8+CD56-CD57+,5例免疫标记不典型,其中CD8-3例,CD57-2例。ANKL的免疫表型均为CD2+CD3-CD56+CD57-。6例CD7、4例CD8、1例CD5阳性。结论:LGLL中的T-LGLL和ANKL具有各自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二者在LGL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免疫表型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 (AML M0 )是近年随着免疫学检测进展而被认识的一个白血病亚型。 1991年FAB协作组将其命名为AML M0 并提出诊断标准[1] ,强调免疫表型检测对于诊断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发生率较低 ,对该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研究较少。我院自 1992~2 0 0 2年诊断AML M0 9例 ,现对其免疫表型特征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9例AML M0 和 1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AML M1)为 1992 - 0 5~ 2 0 0 2 - 0 6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初诊患者 ,2 6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AML M2a)为 2 0 0 1- …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酶法,选用一组单克隆抗体分析56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免疫标记。结果显示有3种免疫表型:纯系免疫表型,占80.4%;多系免疫表型,占12.5%,绝大多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裸型”,占7.1%。结论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细胞更多地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早期分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MDR1 / CD34 表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对碘硝基四唑盐(INT)细胞毒检测法 ,分析了 5 1例初治及 17例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的表面分化抗原及 MDR1 基因编码的p170阳性率 ,并用 INT法的体外药敏试验进行对照。结果 :MDR1 与 CD34 有显著相关性 (r =0 .842 ,P <0 .0 1) ,而与 CD1 3、CD1 4 、CD1 5 、CD33、HL A- DR等其它髓系抗原无关 ;MDR1 / CD34 表型细胞较 MDR1 - / CD34-表型细胞缓解率、生存期、缓解期显著缩短。结论 :急性白血病 MDR1 / CD34 表型可作为白血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报告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查,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该例患者经常规化疗未获缓解后口服格列卫治疗,获得血液学缓解,但很快复发,并于短期内死亡.结论:...  相似文献   

15.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免疫表型与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免疫表型与临床特征胡俊斌邹萍向建平樊丽华宋善俊近几年来,在免疫分型中发现一部分具有淋系和髓系双重生物学特性的急性白血病,称为急性杂合性、混合性或双表型白血病(ABL)[1]。研究ABL的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有助于探讨ABL分型的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及意义.方法 采用以抗CD10/CD34/CDl9/CD45为主的两组四色荧光标记抗体组合.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44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133份骨髓标本进行多参数残留白血病细胞(MRD)检测.29例患者至少检测2次.结果 CD45-和CD45dim是移植后B-ALL患者最常见的LAW,占36%,其他常见的LAIP表达依次为CD34st,CD10dim,CD10st.LAIP与发病不一致或两次检测不一致的6例患者中无一例复发,与LAJP阴性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下的LAIP阳性组复发率(5/9)明显高于LAIP阴性组的复发率(1/14)(P=0.018).6例复发患者中5例均在复发前1~2个月内检测到LAIP.5例患者-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患者经过注射白介素2后观察到LAIP由阳性转为阴性,1例复发患者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后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与初诊B-ALL相似,CD45-和CD45dim是移植后最常见的LAW.移植后LAIP阳性受到移植物抗白血病和免疫治疗的影响可以转阴.移植后早期单次LAW阳性不一定预测复发,连续检测2次LAIP阳性表这一致对预测复发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斌飞  陈静 《山东医药》2001,41(9):28-29
研究证实 ,细胞遗传学检查较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检查更能反映白血病细胞的生物特征。我们对 35例急性白血病 ( AL)患儿的染色体改变进行了观察 ,旨在探讨其与 AL预后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文初治小儿 AL35例 ,男 2 5例 ,女 1 0例 ,年龄6个月至 1 7岁。 AL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2 3例 ,AN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 1 2例 ,其中 M11例、M2 6例、M3 4例 ,M4 1例。均按 1 998年全国小儿白血病协作组制定的标准确诊及分型。取 35例患儿初发病时的骨髓 ,将新鲜细胞在 37℃温度下培养 2 4小时 ,收集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用 R…  相似文献   

18.
1993年6月~1997年4月,我们对8例复发或难治性白血病采用威猛(Vm-26)和阿糖胞苷(Ara-C)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病例和方法11病例1993年6月~1997年4月,我科经治疗的晚刚复发或难治性急性白血病(AL)8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GL)2例,淋巴瘤细胞白血病3例。男5例,女3例,年龄17~56岁,平均34岁。本方案治疗前病程:3例ALL,2例为第2次复发,1例为初次髓外复发(脑膜白血病),应用VDP方案(VCR、DNR、Pred),鞘内注射氨平喋呤治疗无效。他们的中位数病程为13个月。2例外均为初次…  相似文献   

19.
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99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5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中,髓系相关标志表达率依次为MPO(94.2%)、CD68(86.5%)、CD33(80.8%)、CD13(80.8%);6例T-ALL中相关标志表达率依次为CD7(100.0%)、CD3(83.3%)、CD5(16.7%);25例B-ALL中相关标志表达率依次为CD19(96.0%)、CD10(68.0%)、CD20(44.0%)。结合FAB分类,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可为白血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方法:用直接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分析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结果:①双表型白血病的构成比例是3.16%(28/886),其中B/M双表型白血病占64.28%,T/M双表型白血病占25.。0%,T/B双表型白血病占10.71%。②B/M双表型白血病均共同表达细胞质cCD79a和cMPO;T/M双表型白血病均共同表达细胞质cCD3和cMPO;T/B双表型白血病均共同表达细胞质cCD3和cCD79a。③形态学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经流式细胞术分析均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结论:①双表型白血病以B/M系抗原共同表达最常见;②cCD3、cCD79a、cMPO为系列特异性标志抗原,对诊断及鉴别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极为重要;③流式细胞术是目前诊断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特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