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5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资料541例。其中76例肝硬化合并PVT的患者为研究组,同阶段通过匹配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76例肝硬化不合并PVT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PVT患者中,42.1%(32/76)隐匿起病,57.9%(44/76)有明显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和C级。血小板、血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值比(OR)=1.044,P=0.040]、血浆D-二聚体(OR=0.091,P0.001)、门静脉宽度(OR=0.030,P=0.008)、脾脏厚度(OR=0.427,P=0.003)为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PVT可隐匿起病,也可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肝硬化PVT常发生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设为PVT组,同时期肝硬化无PVT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Child-Pugh分级、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直径、脾脏厚度、门静脉血流速度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Child-Pugh分级、D-二聚体、门静脉血流速度为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肝硬化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脏功能、门静脉血流速度和D-二聚体,尽早发现和治疗PVT,预防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444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并发PVT者44例,无PVT者400例。收集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与无PVT组患者在Child-Pugh评分(7.65±2.01对6.90±1.85)、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白蛋白、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径、脾脏厚径、门静脉流速和糖尿病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内径(OR=1.258,95%CI 1.035~1.616,P=0.009)、D-二聚体(OR=3.915,95%CI 2.243~5.796,P=0.000)和糖尿病(OR=4.189,95%CI 2.067~6.231,P=0.000)是肝硬化并发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肝硬化并发PVT发生的因素众多,其中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门静脉内径增宽和伴有糖尿病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由血清指标和腹部B超组成的无创性诊断模型来预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280例,随机抽取166例作为模型组,84例作为验证组,均行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以了解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患者肝硬化病因、年龄、性别以及入院后腹部B超和实验室常用指标,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参数。在模型组,对指标依次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相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指数模型,最后在独立的验证组中检验模型的诊断效率。结果模型组建立了一个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MPV)、血小板(PLT)三项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数模型(PVT index)。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PVT index值为7.2时,其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0.753,0.946),诊断敏感性为82.1%,特异性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3.53%,阴性预测值为64.58%,诊断精确性为81.77%。将PVT index以同样标准应用于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0.785,0.962),诊断精确性为82.16%。结论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血小板等指标构建的无创性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发现P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背景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早期诊断仍是临床上一个难题,急需要发现可早期预测诊断的无创指标.目的探讨门静脉宽度与PVT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1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VT分为PVT组(n=66)和非PVT组(n=352)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影响PVT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不同危险因素预测PVT的效能.结果与非PVT组患者相比,PVT组患者的Child-Pugh评分更高、Child-Pugh A级比例更低、血小板水平更高、D-二聚体水平更高、门静脉宽度更宽、门静脉血流更慢,上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门静脉宽度(OR=3.941,P=0.001)、门静脉血流(OR=0.841,P=0.007)、血小板水平(OR=1.024,P=0.008)和D-二聚体水平(OR=2.383,P=0.000)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宽度诊断PVT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74,最佳诊断值为>12.5 mm,此时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和82%.结论门静脉直径增加是肝硬化患者PV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PVT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314例肝硬化患者病历资料,其中合并PVT者33例,未合并PVT者281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血常规、生化学指标、凝血功能、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门静脉流速及Child-Pugh评分。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计算AUC以评判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PVT和未合并PVT患者的血小板分别为(70.42±28.96)×10~9/L、(85.61±33.24)×10~9/L,血浆抗凝血酶-Ⅲ分别为(49.39±17.33)%、(57.31±18.27)%,门静脉流速分别为(12.67±1.19)cm/s、(14.40±1.36)cm/s,D-二聚体分别为(2.09±1.98)mg/L、(0.95±0.52)mg/L,Child-Pugh评分分别为(9.67±1.11)、(8.77±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血酶-Ⅲ(OR=0.956,P=0.009)、D-二聚体(OR=6.351,P0.01)、门静脉流速(OR=0.301,P0.01)、Child-Pugh评分(OR=2.486,P0.01)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重要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4个因素的AUC分别为0.629、0.786、0.842、0.722。结论门静脉流速减慢、高Child-Pugh评分、高D-二聚体水平、低抗凝血酶-Ⅲ是肝硬化患者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77例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1例,无血栓形成患者46例,依据螺旋cT检查诊断PVT,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2±0.5mg/l和0.6±0.4mg/l(P〈0.01);血栓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3±O.5m鲫)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0.9±0.5mg/l,P〈0.05);血栓形成伴消化道出血和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和生存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PVT形成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硬化非肿瘤性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中心2013-09/2014-12资料完整的肝硬化住院患者171例,其中34例肝硬化合并PVT患者作为门静脉血栓组(PVT组),137例肝硬化无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筛选出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D-dimer,DD)(OR=12.021,P=0.001)、门静脉宽度(OR=28.574,P=0.001)、门静脉血流速度(OR=19.56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制ROC,门静脉血流速度AUC0.5,不能用于预测.DD、门静脉宽度AUV分别为0.669、0.742,P0.05.结论:门静脉宽度、DD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危险因素,门静脉直径越大,DD值越高,PVT形成的风险越高.门静脉宽度1.3 cm或DD25冚g/mL时,预测发生PVT的敏感性及特异度综合较好.肝硬化患者应注意监测门静脉宽度、DD水平.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丰  王媛  解莹  张亚杰 《肝脏》2011,16(3):190-192
目的提高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PVT)形成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PVT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的升高或相对升高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VT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在患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及时、合理地选择各种方法进行抗凝、溶栓是治疗的关键。结论提高对肝硬化合并PVT的认识,及时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是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109例为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患者,109例为肝硬化无门静脉血栓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的结果,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门静脉血栓的发生与Child-Pugh分级(χ~2=20.293,P0.01)、脾脏切除术(χ~2=11.869,P0.01)、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t=3.125,P0.01)、脾脏的厚度(t=2.283,P=0.024)、血红蛋白(t=-3.751,P0.01)、白蛋白(t=-3.924,P0.01)、D-二聚体(t=5.861,P0.01)、纤维蛋白降解产物(t=3.110,P0.01)有关,不受性别、年龄、族别、吸烟、病因、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胱抑素、血肌酐、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脾静脉内径宽度、脾脏的长径、高血压、糖尿病的影响。两组患者发生腹泻、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痛(χ~2=4.598)、发热(χ~2=7.72)、消化道出血(χ~2=18.435)、原发性腹膜炎(χ~2=16.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Child-Pugh分级、脾脏切除术是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686、0.161、3.193、9.515),均P0.05)。结论 D-二聚体、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Child-Pugh分级、脾脏切除术是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PVT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在诊断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收肝硬化剔除不符合标准者共有83例入组,据螺旋CT增强扫描是否合并PVT分为血栓组和对照组,观测其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可提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4例,接受脾切除联合食管下段周围曲张血管离断术,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系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1个月随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PVT形成30例,未发生PVT患者64例;PVT组有腹水者为56.7%,显著高于无PVT组的32.8%(P<0.05),脾脏厚度为(75.8±9.4) mm,显著大于无PVT组【(69.1±8.8) mm,P<0.05】,脾脏体积为(141.7±18.1) mm2,显著大于无PVT组【(126.8±17.2) mm2,P<0.05】,门静脉内径为(16.2±2.1) mm,显著大于无PVT组【(14.1±1.9) mm,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为(12.2±1.5) cm/s,显著慢于无PVT组【(14.6±1.6) cm/s,P<0.05】;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或低分子肝素抗凝干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无PV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应用抗凝治疗(OR=0.503,P=0.023)、门静脉流速减慢(OR=0.491,P=0.014)、脾脏体积增加(OR=1.872,P=0.044)和门静脉内径增宽(OR=1.982,P=0.021)是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可能存在PVT形成,了解一些危险因素并给予积极的干预可能减少PVT形成的发生,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术前CT/MRI检查门静脉系统指标预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价值。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患者接受CT和MRI检查,随访3个月,观察PVT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在随访3个月末,在87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患者发现PVT者46例(52.9%),均为PVT Ⅰ级,门静脉附壁血栓45例(51.7%),其中伴肠系膜上静脉附壁血栓14例(16.1%);46例PVT组门静脉直径为(16.7±2.2) mm,显著大于41例非PVT组【(14.8±1.5) mm,P<0.05】,门静脉流速差为(8.4±5.5) cm/s,显著高于非PVT组【(6.1±3.6) cm/s,P<0.05】,脾容积为(1370.8±370.1) cm3,显著大于非PVT组【(1205.2±357.3) cm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OR=0.869,95%CI=0.608~1.246)、门静脉流速差(OR=1.185,95%CI=1.079~1.317)和脾容积(OR=3.427,95%CI=2.215~5.302)均是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术前CT/MRI检查指标可以预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形成,及时处理和预防将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本院外科收治的211例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1例患者中,59例术后PVT形成,发生率为27.96%(59/21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上消化道出血史、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腹水、门脉高压性胃病、胃底静脉曲张、血氨水平是患者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增宽(OR=1.763,P=0.000)和门脉高压性胃病(OR=1.089,P=0.037)是患者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术后PVT形成的发生率较高,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脉高压性胃病是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我院肝胆包虫科治疗的160例肝硬化患者,分析比较PVT组与未发生PVT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分析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PVT患者腹痛、腹水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计数显著高于80例未发生PVT组(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PLT计数、糖尿病史和脾切除史为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PVT患者以HGB、PLT、WBC为主要实验室表现,以腹水、下消化道出血、肝功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PLT、糖尿病史和脾切除史为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3组,再根据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非血栓组;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检测各组血浆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肝硬化A、B、C组的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肝硬化血栓组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0.05),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恶化,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sTM、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AIM: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D-dimer as a predictive indicator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 after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52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surgery for portal hypertension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Changes in perioperative dynamic D-dimer were observe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 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s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of D-dimer were calculated, and ROC curv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D-dimer levels in the group developing postoperative PVT was signifi 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roup not developing PVT (P = 0.001), and the ROC semi-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D-dimer showed a moderate predictive value in PVT (semi- quantitative value Az = 0.794, P = 0.000; qualitative analysis: Az = 0.739, P = 0.001). CONCLUSION: Dynamic monitoring of D-dime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after surgery can help early diagnosis of PVT, as in cases where the D-dimer levels steadily increase and exceed 16 μg/mL, the possibility of PVT is very hi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