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及腰椎前凸角(LL)测量上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月行外科支具治疗或手术治疗且密切随访的120例AIS患者的站立位X线全脊柱片和仰卧位MRI全脊柱重建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站立位X线全脊柱正侧位片上分别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于患者仰卧位MRI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片上的相同节段测量侧凸Cobb角、TK和LL。应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测量值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120例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分别为33.8°±20.1°和24.9°±18.3°,TK分别为15.2°±9.7°和10.5°±7.7°,LL分别为43.6°±13.8°和37.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站立位X线片上和仰卧位MRI上主弯侧凸Cobb角、TK和LL均有相关性,r分别为0.920、0.706和0.565(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站立位X线侧凸Cobb角=0.901×X仰卧位MRI侧凸Cobb角 +12.517、^Y站立位X线TK=1.055×X仰卧位MRI TK+3.865、^Y站立位X线LL=0.718×X仰卧位MRI LL+17.135。结论 仰卧位MRI与站立位X线片在AIS患者主弯侧凸Cobb角、TK及LL的测量具有差异且呈线性相关,利用仰卧位MRI可计算出站立位X线片上患者的侧凸Cobb角、TK和LL。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并探讨支具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对79例接受支具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Cobb角,侧凸类型,女性患者初潮与否,坐高,站高,Risser征,顶锥旋转度等。结果 随访12~60个月,平均23.9个月。末次随访时21例(26.6%)畸形明显进展,40例(50.6%)畸形维持或稍进展,18例(22.8%)畸形改善。初诊时原发弯Cobb角〉45。组侧凸进展率较Cobb角≤35。组高,侧凸改善率较Cobb角≤35。组低(P〈0.05);顶锥旋转度Ⅲ。以上组侧凸进展率较0~Ⅱ°组高,侧凸改善率较0~Ⅱ°组低(P〈0.05).侧凸类型、Risser征等参数不同的患者畸形进展和改善的比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矫形支具能够有效控制或改善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单独借助Risser征预测侧凸畸形变化趋势并不可靠。初始Cobb角〉45°,顶锥旋转度在Ⅲ°以上的患者,如果支具治疗的效果不佳,应考虑尽早于术矫形。图4表1参1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矫形术( PU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29例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接受PUVCR;对照组15例,接受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PVCR)。观察组男6例,女8例,年龄(26.7±4.7)岁(17~33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62.3°±7.6°;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4.3±3.8)岁(18~32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8.3°±8.7°。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后凸矫正度( Cobb角法)、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缓解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术前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间比较,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术后1年矫形丢失程度、术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指标Oswestrg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神经根损伤发生2例,观察组术中发生1例。两组病例术后1年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改良PVCR可获得与PVCR同等的后凸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根损伤发生率更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T—AIS)患者和单腰弯AIS(L—AIS)患者的腰椎前凸(LL)在平卧位下的改变,量化评估平卧位对LL的影响,并评估站立位冠状面腰弯是否影响平卧位LL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女性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IS50例,L—AIS44例。T—AIS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4.95±2.82)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47.19°±10.43°;L—AIS患者的平均年龄(15.22±2.28)岁,术前平均Cobb角为48.12°±9.29°,两组患者的年龄及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4及t=0.439、P=0.661)。脊柱侧凸患者存在支具治疗史,神经肌源性疾病、内分泌紊乱、骨骼发育不良、神经系统异常、结缔组织病或智力异常均被排除。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摄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及平卧位腰椎侧位X线片。在站立位及平卧位侧位X线片上测量LL。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分析T—AIS和L—AIS患者站立位和平卧位LL的相关性;分别对T—AIS和L—AIS患者站立位和平卧位LL的差值(△LL)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两组患者站立位LL、平卧位LL及ALL之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AIS患者的站立位LL为50.49°±8.73°,显著大于平卧位状态下的40.79°±9.89°(t=5.199,P〈0.01);L—AIS患者的站立位LL(51.95°±13.49°)和平卧位LL(36.37°±11.8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2,P〈0.01)。虽然两组患者问站立位LL的差异(t’=-0.614)和平卧位LL(t=1.97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是L-AIS患者的ALL(9.70°±9.34°)大于T—AIS患者的ALL(15.58°±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3,P=0.01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AIS和L?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腰椎牵引:是指令患者平卧于治疗床上,使用束带将患者前臂固定,达到医者固定患者双臂的目的;波浪式滚动气柱以腰背部为作用点进行顶推,控制多层气柱叠加高度使受试者腰部逐渐过伸牵引脊柱关节,实现对软组织的牵伸,并结合自身重力过伸牵引脊柱关节,能够增大椎间隙及调整椎小关节,最终达到理筋整复的作用。 三维有限元分析:是指在获取腰椎的CT图像数据,并导入到Mimics等软件当中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将L3的发生的位移变化带入MSC.Nastam软件中,高度仿真模拟人体在不同生理曲度下,计算分析出全腰椎各节段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前纵韧带的应力值及分布情况的变化。 背景:近年来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腰椎生物力学成为热点,研究认为腰椎生理性前凸可减少腰椎间盘压力负荷,而对腰椎起保护效应。 目的:研究腰椎在正常生理曲度、屈曲位及最大过伸位下进行腰椎牵引时对L1-L5腰椎各节段的生物力学效应,并评估腰椎牵引的最佳生理曲度。 方法:选取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26岁,身高174 cm,体质量60 kg,既往体健,排除腰椎骨骼异常疾病。以受试者L3为作用点徒手操作南少林倒盖金被法,利用DR机分别获得受试者腰椎起始位和最大过伸位的腰椎侧位片,构建全腰椎有限元模型。计算腰椎不同生理曲度下全腰椎各节段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前纵韧带的应力值及分布情况的变化。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相关伦理要求,受试者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 结果与结论:①模拟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工况活动度:L1-L2的前屈与后伸活动度之和为9.31°,左右侧弯9.84°,左右旋转4.43°;L2-L3:前屈与后伸10.22°,左右侧弯12.35°,左右旋转4.57°;L3-L4的前屈与后伸的活动度之和为11.20°,左右侧弯11.63°,左右旋转5.32°;L4-L5前屈与后伸活动度之和13.16°,左右侧弯11.58°,左右旋转5.05°;②在正常生理曲度牵引腰椎时,腰椎各个结构的应力值远大于过伸位牵引的应力值;前纵韧带应力值正常曲度是2.47 MPa,过伸位是21.20 MPa;L3的椎体应力值达到最大,是过伸位牵引应力值的4倍;L2-L3的椎间关节及椎间盘的应力值在腰椎各个节段是最大的;③结果说明,腰椎在过伸位较正常生理曲度牵引下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的压力减轻更大,而且前纵韧带的压力值始终在安全范围内。腰椎在过伸位牵引时可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具备一定的安全性。 ORCID: 0000-0002-4468-1464(李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后路外科矫治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手术矫治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策略、技术要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单纯后路手术矫治的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7例,平均年龄9.5岁(2~43岁),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实施矫形和脊柱平衡重建。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顶椎偏移、躯干偏移等指标。结果6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或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0个月,平均27个月。侧凸Cobb角由术前35.9°±6.0°,纠正至术后6.0°±1.6°,末次随访5.3°±1.5°,矫正率85.2%;后凸Cobb角同正常值的差距术前28.5°±9.3°,术后6.6°±1.4°,末次随访5.9°±1.4°,矫正率平均79.3%;术前顶椎偏移(31.4±6.3) mm,术后(6.2±1.4) mm,末次随访(5.7±1.5) mm;术前躯干偏移(17.8±2.1) mm,术后(5.5±1.3) mm,末次随访(4.6±1.0) mm;各观察项目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假关节形成。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2例术前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已恢复正常,Frankel评级E级。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畸形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融合节段少,并可有效重建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中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4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9~15岁。患者均为单发性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其中半椎体位于T9 1例、T10 2例、T11 5例、T12 3例、L1 2例、L2 1例。患者术前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在O-arm导航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O-arm导航3D重建半椎体畸形,明确半椎体切除范围,彻底切除半椎体畸形。术中经O-arm扫描、术后经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分析手术前后Cobb角,评价脊柱侧凸、后凸矫正率。结果 1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11例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2例置入5对,1例置入6对;经术中O-arm扫描确认位置良好,术后CT扫描评估螺钉置入准确性:0级118枚(98.3%),1级2枚(1.7%)。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95.4±1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11.9±173.0)mL,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6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62.8°±15.8°,术后为10.9°±5.3°,矫正率为83.34%±6.08%,末次随访时为12.1°±4.8°;术前后凸Cobb角为57.5°±15.5°,术后为17.0°±6.6°,矫正率为70.66%±6.79%,末次随访时为17.9°±7.0°。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组病例术后无神经并发症,未发生螺钉松动、脱出、折断等。结论 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中,O-arm导航能够指导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和半椎体的精准切除,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内外总结脊柱失平衡的原因包括脊柱畸形、脊柱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等,作者通过临床研究认为动力性因素(腰背肌)在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中起关键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分析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41例,均在局麻下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前患者均行骨密度、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以伤椎为中心的CT及MR检查。于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中测量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及改善角度、伤椎楔形变角度及改善角度;要求患者行负重试验及行走试验,对比治疗前后数据。 结果与结论:治疗前患者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症状所需行走的距离显著短于治疗后(P < 0.05);治疗前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负重试验时间亦显著短于治疗后(P < 0.05)。在治疗前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中,Cobb角的平均差值为(10.01±0.76)°,椎体楔形变改善的平均差值为(4.84±0.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患者腰背部疼痛及矢状面失平衡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部分患者会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症状,原因并非伤椎楔形变单一因素所致。且患者通过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治疗后,失平衡症状往往会明显改善,提示脊柱骨折后腰痛限制腰背肌力量是导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7例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4~24岁,平均18.6岁;Lenke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4例,Ⅵ型6例。均行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均获得随访12~84个月,平均47.6个月。融合固定节段为11~16节椎体,平均14节。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2.2°,矫正至39.4°,矫正率为61.4%;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9.5°,矫正至8.6°,矫正率为82.6%;躯干冠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29.8 mm,矫正至-3.5 mm,平均矫正26 mm。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膜破裂4例,胃肠道功能紊乱2例。结论对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采取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5例,其中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9例,骨病治愈型胸腰椎结核3例,陈旧性脊柱骨折2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 合并神经损伤4例,其中Frankel C级1例、D级3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 82°~150°,平均106°.结果:术后矢状面后凸Cobb角12°~45°,平均26.6°,矫正率75.8%.平均随访25.5个月,矫正度无显著丢失.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无脊髓损伤.4例合并神经损害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均恢复到Frankel E级.结论: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个体化治疗方案对成人腰椎退变性侧凸(adult degeneration lumbar scoliosis,ADL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对46例ADLS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腰椎畸形的程度及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评分、侧凸角及腰椎前凸角.结果: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 36个月.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39.89±10.76)分,术后3个月为(14.45±8.45)分,末次随访(18.45±7.56)分;侧凸Cobb角术前为22.08°±6.43°,术后3个月13.34°±4.47°,末次随访时14.33°±2.56°;腰椎前凸角术前15.45°±10.56°,术后3个月25.34°±4.57°,末次随访时为24.78°±9.70°.各观察项目统计数据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A biomechan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correction resulting from rib shortening or lengthening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trunk, personalised to the geometry of a scoliotic patient, was used to simulate rib surgery. Stress relaxation of ligaments following surgery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model, as well as longitudinal growth of vertebral bodies and ribs and its modulation due to mechanical stresses.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an iterative fashion over 24 months. A concave side rib shortening, inducing load patterns on the vertebral end-plates that could act against the scoliosis progression, was tested. A fractional factorial experimental design of 16 runs documented the effects of six modelling parameters. Wedging of the apical vertebra in the frontal plane decreased from 5.2° initially to a mean value of 3.8° after 24 months. The wedging decrease in the thoracic apical region was reflected by changes in the spine curvature, with a Cobb angle decrease from 46° to 44° immediately after the surgery and to a mean of 41° after 24 months. However, both rib hump and vertebral axial rotation increased, on average, by 4° at the curve apex. The most significant parameters were the growth sensitivity to stress in ribs and vertebrae and the rate of stress relaxation of intercostal ligaments.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potential of long-term correction of spinal curvature resulting from the rib shortening on the concavity. This modelling approach could be used for further design of less invasive surgery, taking into account residual growth, for scoliosis corre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2004年2月-2012年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14例。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6~42岁,平均20.6岁。先天性分节不全型3例,先天性半椎体型8例和混合型3例。术前脊柱后凸 Cobb 角91°~155°,平均109.4°;术前矢状面偏移-0.1~5.5 cm ,平均0.9 cm。13例合并脊柱侧凸,Cobb角11°~128°,平均67.5°;术前冠状面偏移0~6.5 cm,平均2.6 cm。8例半椎体畸形中有2例合并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C级和D级各1例。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0~45分,平均16.8分。结果手术时间为5.6~10.7 h,平均6.9 h;术中出血1400~5100 ml,平均3160 ml;脊髓短缩为1.9~2.9 cm,平均缩短2.4 cm。融合固定节段为6~14节椎体,平均10.4节。1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24~96个月,平均44.9个月。末次随访结果:脊柱后凸 Cobb 角9°~44°,平均26.4°,后凸矫正率75.8%;矢状面偏移矫正到-0.8~0.5 cm,平均0.09 cm,矫正率89.8%;脊柱侧凸Cobb角0°~55°,平均17.2°,侧凸矫正率74.6%;冠状位偏移矫正到0~2.7 cm,平均0.5 cm,冠状位不平衡矫正率81.3%。术前2例神经损害者,术后Frankel分级恢复到E级。术后ODI评分0~2分,平均0.2分,改善率为98.8%。所有患者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脊髓损伤。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与松解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能有效改善脊柱的柔韧性,可获得极好的畸形矫正,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研究膨胀式椎体成形术手术系统结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80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均行膨胀式椎体成形术手术系统结合高粘度骨水泥进行治疗,对照组则使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系统结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在术后3 d、3、6个月时VAS评分的结果,以及患者术后症状疼痛缓解和住院时间的情况。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并统计两组患者在术后的满意度结果。结果:在手术后的3 d、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有了明显的改善,且术后患者的症状疼痛缓解和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其差异结果显著(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与Cobb角无明显差异,经过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为(20.26±2.67) mm,Cobb角为(9.01±1.36)°,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18.83±3.62) mm和(11.34±2.35)度,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在术后的满意度高达92.5%,对照组的满意度仅为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μ=4.6399,P=0.0000)。结论:膨胀式椎体成形术手术系统结合高粘度骨水泥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显著,能有效地缩短患者的症状缓解疼痛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非侵入式腰椎活动能力评估模式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针对腰椎活动能力评估方法进行探讨,重点在于1.比较侵入与非侵入式腰椎活动能力之评估方法2.建立、验证与应用非侵入式腰椎活动能力评估模式,以利临床评估下背功能。第一阶段为了比较侵入与非侵入式衡量腰椎活动能力之差异,共收集24位志愿者参与实验,在矢状面于直立、最大弯曲与最大伸展姿势下,利用X光(侵入式)与动作分析系统(非侵入式)测量受试者背部皮表标记之座标值。经比较发现侵入与非侵入式腰椎活动能力之评估结果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脊椎骨L1到S1长度差、L4部位脂肪厚度等体位测量因子有关,因此建议透过适当的评估转换模式以减少非侵入式腰椎活动能力之衡量误差,提高其临床实用价值。本研究的第二阶段是考虑背部表皮与体内腰椎位置测量结果之非线性差异,建立数学转换模式。模式之建立系利用15位受试者X光片标记座标值,以非线性回归方式建立评估转换模式,再以7位受测者之X光片为资料与22位受试者之动作分析资料,分别验证并应用评估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转换模式无论在回归的判定系数、腰椎体绝对位置、腰椎角度、活动能力及腰椎活动贡献度的预测误差等均有理想的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