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ABCD2(年龄、血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评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特征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8年7月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11例TIA患者,就其ABCD2评分DWI及MRA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直线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ABCD2评分与TIA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以及ABCD2评分联合DWI、MRA特征预测脑梗死发生的效能。结果 ABCD2评分危险度中危、高危者,其TIA发作后2、7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低危者;DWI异常者,其TIA发作后2、7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者;颅内动脉狭窄率≥50%者,其TIA发作后30 d脑梗死发生率高于50%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示,ABCD2评分与TIA发作后2、7和30 d脑梗死发生率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 0.05)。ROC曲线示,以ABCD2评分≥4分、DWI异常、颅内动脉狭窄率≥50%联合预测TIA发作后2、7和30 d后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811和0.816,提示联合预测的准确性较高(P 0.05)。结论 TIA发作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较高,联合ABCD2评分及DWI、MRA特征,能够为脑梗死的预测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按照ABCD评分标准,同时收集DWI的检查结果,对10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2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脑梗死,83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24例(28.9%),且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1).DWI异常者42例,发生脑梗死9例(21.4%),DWI正常者50例,发生脑梗死2例(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评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结合DWI更能提高其临床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ABCD3-I评分在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兀A)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根据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对106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7,90d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按照脑梗死风险程度分级,ABCD3.I评分0—3分为低危组(36例),4—7分为中危组(36例),8~13分为高危组(34例)。结果高危组7,90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7d内:23.5%(8/34)比2.8%(1/36)和5.6%(2/36),90d内:38.2%(13/34)比2.8%(1/36)和11.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伴有糖尿病、双重TIA发作、同侧颈动脉狭窄≥50%、弥散加权成像出现高信号是TIA患者7,90d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ABCD3-I评分预测7,90d内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ABCD2和ABCD3评分(0.914比0.614和0.877,0.869比0.633和0.773)。结论ABCD3.I评分可更好地预测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帮助临床鉴别不同危险级别患者,以便采取最佳的措施分层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对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脑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根据ABCD2评分将92例患者按危险性分组,观察各组脑梗死发生概率。应用CTA对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估,按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将其分组,探讨脑血管狭窄程度与患者脑梗死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ABCD2评分越高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5)。与狭窄超过50%组相比,狭窄不足50%组7 d内卒中及脑梗死发生率更低(P〈0.01)。结论 ABCD2评分对预测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合并中度或重度脑血管狭窄TIA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邢玉波  潘旭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540-454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DSA预测TIA发作后7d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90例TIA患者评分,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ABCD2评分0~3分TIA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1.9%,ABCD2评分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7.2%,ABCD2评分5~6分者为12%,ABCD2评分6~7分者为20%。血管狭窄≥50%组2d内脑梗死发生率14%,7d内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50%组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ABCD2评分是预测TIA7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扩大例数进一步观察。研究提示脑血管检查在TIA患者的重要性,DSA是探讨TIA发病机制的重要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ABCD3-I评分联合血栓调节蛋白(TM)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评估脑梗死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43例TIA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ABCD3-I单独评分及联合TM进行评分,比较两种评分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临床价值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 TIA发病后2 d内发生脑梗死52例,发生率为8.09%;发病后7 d内发生脑梗死103例,发生率为16.02%。分别采用ABCD3-I单独评分及ABCD3-I+TM联合评分时,高危组TIA发病后2及7 d脑梗死率均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IA发病后2及7 d脑梗死率与ABCD3-I评分的相关系数(r_s值分别为0.209、0.253)均低于与ABCD3-I+TM评分的相关系数(r_s值分别为0.306、0.352)。TIA发病后2 d内,ABCD3-I单独评分与ABCD3-I+TM联合评分对脑梗死预测价值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IA发病后7 d内,ABCD3-I+TM联合评分对脑梗死预测价值(AUC=0.918,95%CI:0.872~0.977)高于ABCD3-I单独评分法(AUC=0.868,95%CI:0.779~0.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3-I单独评分与ABCD3-I+TM联合评分对TIA发病后2 d内脑梗死预测价值相近,但ABCD3-I+TM联合评分对TIA发病后7 d内脑梗死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31例TIA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并按照ABCD2评分测定其评分值。另外观察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A组和B组。结果:两组血清胆红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ABCD2)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危组(6~7分)血清胆红素分别大于低危组、中危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不是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病程<7d的146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为便于研究,把ABCD2评分为4-7分者列为中-高危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天、30天、90天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根据ABCD2评分,6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78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90天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4%,5.9%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7.9%,26.9%及33.3%;中-高危组TIA发病7天、30天及90天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ABCD3-Ⅰ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系统评估,探讨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对TIA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0例首发TIA患者于发病后48 h内行危险因素评估以及影像学检查[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按ABCD3-Ⅰ评分法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单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观察7d内各组脑卒中的发生率,比较双联抗血小板聚集与单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结果 TIA后7d内,低危单抗组、低危双抗组无一例发生脑卒中;中危单抗组发生9例(42.9%,9/21),中危双抗组发生2例(2/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单抗组发生9例(9/18),高危双抗组发生3例(15.0%,3/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抗组有3例发生恶心、反酸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双抗组发生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出血倾向,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ABCD3-Ⅰ评分中、高危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能较单药预防脑卒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98例TIA患者完善凝血常规,行头部MRI+DWI+MRA及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观察TIA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98例TIA患者20.8%(62/298)在7d内发生脑梗死,有高血压病史者(162/298)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61/298),颈内动脉狭窄(101/298),心房纤颤的患者(49/298)近期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早期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为舒张末压下降,阻力指数增高(P〈0.05),其进展为脑梗死的几率更高。结论高血压病史、DWI异常、颈内动脉狭窄及心房纤颤等病因为TIA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颅内动脉低灌注可能为颈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的ABCD2评分与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将148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资料进行ABCD2评分并分组。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58例、高危组(6~7分)52例,分析比较各组经颈部血管超声(CUS)及MRA资料。结果 CUS显示,高危组颈部血管狭窄比例、软斑及混合斑检出者比例、内中膜增厚(IMT)者比例高于中、低危组(P〈0.05),而硬斑检出者比例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0.05),MRA显示,高危组患者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中危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与颅内动脉狭窄、颈部动脉狭窄、斑块性质、IMT厚度水平相关,ABCD2评分、CUS、MRA联合应用在TIA病因探讨、治疗、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进行MRI常规(T1WI,T2WI)程序及DWI程序检查,比较信号强度和病灶大小。结果超早期(≤6h)DWI检出高信号病灶而常规MRI扫描未检出病灶(P〈0.01);急性期(7—72h)DWI病灶检出率100%,常规MRI病灶检出率55.6%(P〈0.05);亚急性期(4~7d)DWI与常规MRI扫描均100%检出病灶(P〉0.05);稳定期(8~15d)DWI病灶检出率74%,常规MRI病灶检出率100%(P〉0.05);慢性期(〉15d)DWI病灶检出率35.7%,常规MRI病灶检出率100%(P〈0.01)。DWI在超早期及急性期可显示T2WI不能显示的病灶。病灶面积在稳定期之前,DWI〉T2WI;稳定期二者相等;稳定期之后,DWI〈T2WI。病灶面积越大,DWI扫描呈高信号的持续时间越长。结论DWI对超早期、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显著优于常规MRI,应用DWI可以判断新旧梗死病灶;应用DWI和T2WI从影像学角度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ABCD2评分配合血管评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预测脑卒中风险中的意义.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照ABCD2评分和血管评价提示有无血管狭窄分组,统计两组在1~2d、3~7d、8~30d、31~90d、91d~1年出现脑梗死情况并进行比较;低、中高危组与血管狭窄程度、人数及脑梗塞发生人数比较.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一年内脑卒中的发生率37%,其中低危组患脑梗死15例(19%);中高危组患脑梗死66例(81%);动脉狭窄低危组以轻度为主,中高危组以中重度为主,中高危组血管狭窄人数明显多于低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2评分越高,血管狭窄程度越重,发生脑卒中风险越大;ABCD2评分配合血管评价预测脑卒中风险较ABCD2评分预测更精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二医院2018年-2020年治疗的98例TIA患者,根据患者ABCD2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2例、中危组30例、高危组36例;根据患者CT血管造影(CTA,CT Angiography)检查的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25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窄38例;根据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的评估方法和单纯根据患者ABCD2评分评估方法或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情况的评估方法,通过各组TIA患者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分析不同评估方法的预测价值。结果 98例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有28例,占比28.6%。低、中、高危组进展为脑梗死的分别有3例、9例和16例,占比分别是9.38%、30.0%、44.4%,3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ABCD2评分≥4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的重度狭窄患者有13例,占比34.2%,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的1例(4.0%)和中度狭窄组的3例(8.6%);而患者的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评估,无论是结果正确性、特异性、还是阴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纯根据患者ABCD2评分评估方法或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情况的评估。结论 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情况,能够准确地预测TIA患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有助于促进患者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晁莉 《现代保健》2011,(31):50-51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合并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57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阿魏酸钠0.3g+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l次/d,尼莫地平30mg,每6小时1次,口服14d为l疗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由(28.6±5.20)分,下降为(18.2±6.8)分;较对照组由(27.8±5.7)分,下降为(23.14±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病死率(9.85%)低于对照组((17.6%)(P〈0.05)。结论阿魏酸钠合用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较传统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疗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ABCD3-Ⅰ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较长期内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1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ABCD2、ABCD3、ABCD3-Ⅰ评分,并对其在TIA发生后的7天、30天、90天的是否发生脑梗死进行评估及回顾性分析;以ABCD3-Ⅰ的各评价指标为自变量,以上三个时间点内是否发生脑梗死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BCD3-Ⅰ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ABCD2、ABCD3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BCD3-Ⅰ评分与7天、30天、90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0.43、0.45,P均小于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是30天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MR-DWI高信号、颈动脉狭窄及年龄大于60岁是90天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ABCD3-Ⅰ评分对TIA继发脑梗死的短期及较长期预测价值均优于ABCD2及ABCD3-Ⅰ。其中,颈动脉狭窄、年龄、MR-DWI高信号是其较长期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侧支循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组又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分为A1、A2、B1、B2、C1、C2组,分别对患者人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侧支循环状况、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1、B1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2、B2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和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显著高于A2、132组(P〈0.01),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建立良好者预后较好,侧支循环建立不良者预后较差。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并与患者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MELD评分,并观察患者肝眭脑病的发生情况。结果1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肝性脑病53例,发生率为44.17%(53/120)。肝性脑病患者MELD评分为(21.69±9.22)分,非肝性脑病患者MELD评分为(9.32±4.6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性脑病发生率随MELD评分的增高而增加(P〈0.01)。MELD评分预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最佳临界值是14.13分(敏感度86.05%,特异度88.37%),MELD评分≥14.13分患者3个月内肝性脑病发生率显著高于MELD评分〈14.13分患者[63.16%(48/76)比11.36%(5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2,P〈0.01)。结论MELD评分有助于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脑梗死伴高血糖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70例伴有高血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11.1mmol/L;强化组35例,予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4.4~8.3mmol/L。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及日常生活改善情况。记录两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并控制稳定所需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以及肺部感染率、病死率等。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对照组NIHSS、mRS评分分别为(8.29±2.74)、(2.96±0.74)分,强化组分别为(6.83±3.16)、(2.02±0.6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强化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每日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并控制稳定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36.40±6.91)U/d比(51.70±9.86)U/d、(4.30±0.87)d比(6.60±1.24)d],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7%(2,35)比25.7%(9/35)、0比8.6%(3/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脑梗死伴高血糖的疗效更好,并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卒中发生率及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中高危组)和〈4分组(低危组);根据MRA评估分为脑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脑血管狭窄≥50%组与脑血管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ABCD^2评分≥4分MRA显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高,颅内血管狭窄≥50%组TIA后2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