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6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泰宁(TIN)、卡贝宁(CBN)、哌拉西林(PIP)、美洛西林(MZL)、头孢哌酮(CPZ)和头孢地嗪(CDZM)对2种G^-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采用AVANTAGE全自动分析仪,应用光密度法测定PAE。结果与结论 美洛西林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为负值或零,对绿脓假单胞菌的PAE很小,仅在4MIC时PAE达1h左右;哌拉西林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PAE均很小,即使在4MIC时PAE也仅有0.3h左右。在4MIC以下时,PAE与浓度依赖性不甚明显。头孢哌酮和头孢地嗪除了在4MIC时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可达1h外,其余PAE均很短,甚至没有,但随着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加,PAE显增加(P<0.05),呈现部分浓度依赖性,提示在较高浓度下可望产生相对明显的PAE。一般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G^-杆菌PAE较小,而泰宁和卡贝宁则较长。泰宁和卡贝宁的PAE要显长于其它4种抗菌药物(P<0.05),两药对大肠埃希氏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PAE产可达到1-3h,同时卡贝宁的PAE要显长于泰宁。即使在1倍MIC时,PAE亦显长于其它4种药物,而在4倍MIC时则更长。两药对G^-杆菌的PAE在1/2至4倍MIC浓度间呈显的浓度依赖性。提示泰宁和卡贝宁可能具有与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同的PAE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稀释法和菌落计数法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不同浓度时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 PAE。结果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存在较强的抗菌活性;药物在浓度为8 MIC、4 MIC、2 MIC 时,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生明显的 PAE,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PAE 值随之增大。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对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存在明显的 PAE,且测试菌对甲磺酸帕珠沙星存在浓度依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为临床优化氟喹诺酮类药物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LVFX)、司帕沙星(SPLX)和环丙沙星(CPLX)等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体外PAE。结果LVFX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最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最短;SPLX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最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最短;CPLX对大肠埃希氏菌的PAE最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最短;三种氟喹诺酮药物对试验菌株均呈现浓度依赖性。结论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重视其抗生素后效应。  相似文献   

4.
泰宁等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抗菌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泰宁等7种抗菌药物对5种215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井统计敏感率。结果表明7种抗菌药物对大多数受试菌均显示较高的抗菌活性,其中泰宁的抗菌活性最强。金葡球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白氏菌对泰宁的敏感率达97.6~100%;绿脓假单胞菌17.02%耐药,绿脓假单胞菌4.26~12.77%和肺炎克雷白氏菌1株对泰宁和其他抗菌药物呈现部分交叉耐药性,而CPLX与其他抗菌药物对不同受试菌呈现2.38~19.05%的交叉耐药率。该结果提示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致病引起的严重感染,可考虑选用泰宁,但CPLX的选用还应根据药敏试验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 ,为探讨 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加替沙星 (1、2、4 MIC)及环丙沙星 (1、2、4 MIC)体外 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 ,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进行染色 ,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结果 加替沙星 (1、2、4 MIC)和环丙沙星 (1、2、4 MIC) PAE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显著增大 ,胞内 DNA含量明显增加 ,且呈剂量依赖性 ,当加替沙星 4 MIC与蛋白合成抑制剂氯霉素及 RNA合成抑制剂利福平联用时 (终浓度分别为 0 .0 2和 0 .16 mg/ L) ,这一变化被抑制。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仪辅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可检测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 PAE期间细菌菌体大小和DNA含量变化 ,该方法快捷、简便、直观。  相似文献   

6.
夏春华  王晓华  熊玉卿  徐文炜  张红  胡晓 《医药导报》2007,26(10):1230-1232
[摘要]目的 探讨奈替米星与头孢他啶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MIC,采用棋盘设计、菌落计数法测定其PAE. 结果 奈替米星与头孢他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PAE较长,对铜绿假单胞菌PAE较小,单用与合用后PAE均呈浓度依赖性,两药合用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PAE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表现出相加作用. 结论 奈替米星联合头孢他啶使用可延长PAE,优于两药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7.
舒巴克坦对头孢哌酮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考察合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克坦(SBT)前后头孢哌酮(CPZ)对4种致病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变化。方法 采用特异性β-内酰胺酶鉴定试剂Nitrocefin挑选大肠埃希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产酶菌株,用比浊法测定受试菌株在不同CPZ浓度时的PAE值。结果 合用SBT后,CPZ对产酶菌株的PAE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低浓度时(1/2,1倍MIC)PAE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合并CPZ和SBT的给药方案对治疗产β-内酰胺酶菌株引起的感染有利,尤其在体内药物浓度较低时,合并用药可以更长时间地抑制细菌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使用强度与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率的关联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医院大肠埃希菌(ECO)、肺炎克雷伯菌(KPN)、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性变迁情况,以及哌拉西林舒巴坦(PIS)、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哌酮舒巴坦(CSL)在全院平均水平的使用强度(AUD),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上述药物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关联情况。结果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0.47%,18.38%,5.8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AUD与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R=-0.713)及美罗培南(R=-0.766)的耐药率均呈负相关(P<0.05);哌拉西林舒巴坦的AUD与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呈正相关(R=-0.738,P<0.05);头孢哌酮舒巴坦的AUD与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R=0.680)及与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舒巴坦(R=0.670)的耐药率均呈正相关(P<0.05);头孢哌酮舒巴坦的AUD与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R=-0.612)、头孢唑林(R=-0.687)、头孢他啶(R=-0.615)、头孢曲松(R=-0.708)、庆大霉素(R=-0.609)、环丙沙星(R=-0.666)的耐药率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AUD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抗生素后效应中细菌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四种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后效应 (PAE)中细菌的大小及核酸含量的改变。方法 将处于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后效应中的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 ,用碘化丙啶 (PI)染色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亚胺培南、环丙沙星PAE中 ,两种菌体积与核酸含量均增大 ;庆大霉素PAE中 ,两种菌体积与核酸含量不变 ;头孢他啶作用后的大肠埃希氏菌体积、核酸含量增大 ,铜绿假单胞菌没有变化。结论 这些变化与抗生素作用机制有关。用流式细胞仪能快速、直观分析细菌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甲氧苄啶与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国兵  陈琍 《中国药业》2004,13(2):39-40
目的:探讨甲氧苄啶 (TMP)与 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 )的联合抗生素后效应 (PAE).方法:临床分离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各 5株,将 8倍 MIC TMP分别与不同浓度 (1, 2, 4倍 MIC)的 3种抗生素联用,细菌与药物接触 1 h后以微量接种菌落计数法测定 PAE.结果: TMP可使 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 2种受试菌的 PAE显著延长,呈相加作用;联合 PAE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TMP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产生明显的 PAE,临床联用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四季青水煎液的抗内毒素、抗菌和抗炎作用,揭示四季青清热解毒作用的药效学特点。方法 采用体外鲎试剂凝集实验方法检测其抗内毒素作用;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四季青水煎液以及与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联合使用时对25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ESBLs)大肠埃希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肿胀法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 四季青水煎液在生药浓度6.25~100mg/mL时具有抗内毒素作用;对受试菌株MSSA、MRSA的MIC范围均为8~33mg/mL,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IC范围均为33~>133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33~133mg/mL;与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联合使用时抗菌活性有相加作用,分级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FIC)指数范围为0.5相似文献   

12.
阿莫西林和庆大霉素或奈替米星联合应用PAE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阿莫西林(AMPC)与庆大霉素(GM)或奈替米星(NTL)联合应用抗生素后效应(PAE)的比较。方法 应用光密度法测定PAE。结果 AMPC单用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有较长的PAE,对大肠埃希氏菌PAE甚小;GM和NTL单用对G^ 球菌的PAE亦很明显,对大肠埃希氏菌PAE稍短,但比单用AMPC要长。NTL的PAE比GM长,可能与受试菌对NTL敏感性高于GM有关。三种药物PAE均有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延长的趋势。AMPC与4倍MIC的GM或NTL联用时对受试菌的PAE均呈协同或相加效应;对G^ 球菌的联合PAE比G^-杆菌明显延长;AMPC与NTL的联合PAE长于与GM联合的PAE。结论 AMPC与GM或NTL联用时延长给药间隔,仍可维持强大的抗菌活性,减轻不良反应,AMPC与NTL联用优于与GM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威替米星对革兰阴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威替米星及其对照药威大霉素、庆大霉素、依替米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对892株革兰阴性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威替米星对892株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差异柠檬酸杆菌、摩氏摩根菌、奇异变形菌、粘质沙雷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和乙酸钙不动杆菌的MIC50值为0.25~1mg/L。对铜绿假单胞菌、假单胞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MIC50值分别为8、64、4mg/L。威替米星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显示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威替米星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活性随着pH的升高而增强,而2价金属阳离子可降低其抗菌活性,接种量和血清浓度对其抗菌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威替米星对革兰阴性菌具有较强体外抗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4.
磷霉素与环丙沙星联用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比研究磷霉素单用与联用环丙沙星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接种菌落计数法测定PAE。结果:磷霉素对金葡球菌有明显的PAE,对大肠埃希菌呈浓度依赖性,与环丙沙星合用,浓度在4MIC以上时呈现明显的相加作用(P<0.01)。结论:两药联用时抗菌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在2003和20042年中的耐药变化,以期合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并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以美国DADE BHRING公司Microscan Walk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实验方法(微量MIC板),并对2年耐药结果予以统计学处理。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总体敏感率较高的是亚胺培南、丁胺卡那等,2年间耐药性变化显著的为环丙沙星。大肠埃希菌较敏感的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头孢他啶等,耐药性显著变化的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结论临床应重视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国产注射用头孢拉宗钠(CFB)的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 体外实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计算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内实验用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腹腔注射最小致死量菌液造成全身感染,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观察7d或14 d内小鼠的死亡情况,用NDST程序的Bliss法计算ED50.结果 CFB对G-菌中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抗菌作用良好,MIC50为0.25~0.5 μg·mL-1,对G+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呈强抗菌作用,MIC50均为0.5 μg· mL-1,对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活性,体内保护实验显示:国产CFB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ED50为5.71、45.00 mg·kg-1.结论 国产注射用CFB对体外多数G+菌效果良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抗菌作用,对G-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有较强抗菌作用.对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也有显著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5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55株铜绿假单胞菌、49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结果 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以美洛培南和比阿培南显示最佳,亚胺培南次之,帕尼培南逊于亚胺培南,厄他培南明显逊于其他四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厄他培南的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而其他几种活性基本相当.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均较高,而五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均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100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表型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厄他培南和多利培南)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MPC并计算MPC/MIC比值。采用WHONET 5.6及SPASS 13.0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MPC/MIC比值为2~4,铜绿假单胞菌为4-≥16。β-内酰胺酶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MPC/MIC比值高于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4至 > 16 μg·mL-1)。结论:基于MPC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以通过MPC/MIC比值调整给药剂量,降低耐药菌株的总体数量和感染负荷,抑制耐药菌突变体的选择性富集扩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复方紫柄冬青软膏对临床常见菌种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中药抑菌实验方法,测定复方紫柄冬青软膏对3种实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经体外抗菌实验,其结果显示复方紫柄冬青软膏中含生药125(高浓度),62.50(中浓度)和15.62mg/mL(低浓度)的样品溶液,其高浓度对3种实验菌株均有抑制作用,中浓度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仅对大肠埃希氏菌有抑制作用。结论:复方紫柄冬青软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厂家生产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环丙沙星注射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临床医生合理选药提供依据。方法用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来自7个厂家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4种环丙沙星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结果同一种抗菌药物的MIC从0.06-4.0μg/mL不等,高低相差60倍以上(相差6个质控浓度);7个厂家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从0.25~4.0μg/mL不等,高低相差16倍(相差4个质控浓度)。结论当一个医院同时存在多个厂家的同一种抗菌药物时,应该选用敏感性较高(MIC较低)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