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腹股沟远端入路闭孔神经阻滞(ONB)和传统体表标志定位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ONB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效果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华润武钢总医院行TURBT的患者共32例,术前影像学或内镜检查评估膀胱肿瘤均位于膀胱侧壁单侧或双侧闭孔神经支配区域,将其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18例和体表标志定位组(S组)14例。对比两组患者每侧ONB的穿刺次数、操作时间、ONB成功率、术中ONB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U组患者均为1次穿刺成功;S组患者有8侧为1次穿刺成功,10侧为2次及以上穿刺成功,其中1例失败,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ONB操作时间显著低于S组(P<0.05)。U组有1例术中出现轻度闭孔神经反射;S组有8例术中出现轻度闭孔神经反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术后闭孔神经支配区域痛性感觉异常及闭孔神经损伤等情况。结论 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ONB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  相似文献   

2.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是下肢手术麻醉和镇痛的常用方法,目前多采用解剖学定位和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进行穿刺,而肥胖患者或外伤致体表标志辨认不清时,常导致操作困难.国外研究明确了腰丛和坐骨神经的超声影像学特点~([1]),超声引导腰丛阻滞已经开始用于临床,且效果较好~([2]).本研究拟评价下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最初的应用局限于外周神经阻滞,近年来开始应用于躯干阻滞。与外周神经阻滞不同,超声引导下躯干阻滞的特点是不需要寻找神经和神经丛,局麻药物直接注射于特定的肌间平面,在此平面内药物扩散并浸润目标神经。超声引导下躯干阻滞分为腹壁阻滞和胸壁阻滞。与传统的体表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躯干阻滞技术更加安全有效。本综述将介绍各种超声引导下躯干阻滞的最新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腹壁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与传统盲探法3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肥胖患者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编号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盲探组通过异感判断针刺部位行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组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均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25 ml。比较3组麻醉效果及副作用发生率。 结果 3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且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P〈0.05)。超声引导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30例),均高于传统盲探组76.7%(23例)及神经刺激器组83.3%(25例)(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发生1例(3.3%),均低于传统盲探组8例(26.7%)及神经刺激器组4例(13.3%)(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麻醉效果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肋间神经阻滞是开胸手术围术期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阻止伤害性刺激传人及其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化,发挥镇痛效应,减少镇痛药用量[1].传统肋间神经阻滞需借助于体表解剖标志、动脉搏动、针刺异感及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而在体表解削标志不清、神经位置变异、小儿手术、意识不清或全身麻醉状态下,常易导致阻滞失败[2].  相似文献   

6.
肋间神经阻滞是开胸手术围术期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阻止伤害性刺激传人及其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化,发挥镇痛效应,减少镇痛药用量[1].传统肋间神经阻滞需借助于体表解剖标志、动脉搏动、针刺异感及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寻找神经,而在体表解削标志不清、神经位置变异、小儿手术、意识不清或全身麻醉状态下,常易导致阻滞失败[2].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阻滞器在闭孔神经阻滞麻醉下膀胱肿瘤电切术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15例在骶丛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中出现闭孔神经反射时,加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在监测下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结果:14例闭孔神经反射消失,1例仍有轻微的内收肌痉挛。加用副闭孔神经阻滞麻醉后,肌肉痉挛消失,继续行TURBt,再无一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结论: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闭孔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有效地避免在TURBt中因闭孔神经反射导致的膀胱穿孔和神经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8.
背景 神经阻滞一般根据周围神经体表标志或针刺异感来定位和穿刺.由于解剖变异或肥胖等原因,常致阻滞不全、效果欠佳,有的需要加大辅助用药量,甚至需改为全麻.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的效果,并与传统定位的阻滞方法进行比较.内容 综述近几年来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小儿区域神经阻滞等的进展.趋向 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是一种无创和可视的方法,能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神经阻滞定位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阻滞定位有解剖定位,异感定位,超声与放射学定位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这些定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近年来,随着神经刺激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神经定阻滞在神经刺激器辅助下完成,关于其使用的优缺点及连续导管法行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也存在不同的意见,现就此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神经阻滞定位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阻滞定位有解剖定位,异感定位,超声与放射学定位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这些定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近年来,随着神经刺激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神经定阻滞在神经刺激器辅助下完成,关于其使用的优缺点及连续导管法行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也存在不同的意见,现就此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组(UONB组,25例)和传统闭孔神经阻滞组(TONB组,25例)。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两种闭孔神经阻滞方法成功率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等。结果 UONB组和TONB组患者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闭孔神经阻滞后分别为52±7mmHg和66±19mmHg,UONB组显著小于TONB组(P=0.001)。UONB组阻滞成功率为97.4%,显著高于TONB组(74.2%)(P=0.01)。结论超声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可以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闭孔神经反射。  相似文献   

12.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神经阻滞技术费用低 ,术后镇痛效果好 ,对于一些四肢或体表部位的手术尤为适宜。但传统的依赖病人异感进行神经定位阻滞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 ;即使操作者经验丰富 ,由于缺乏客观的指标 ,有时也难以保证阻滞的精确定位和效果确切。近年来临床上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使得神经阻滞术有了客观指标 ,提高了阻滞定位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现将我院应用神经刺激器的临床初步经验简介如下。神经刺激器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定位方法器具介绍[1]1.外周神经刺激器 :我们使用的神经刺激器 (B/BRAUN ,TIMUPLEX 0 1G)可以发出频率 1或 2Hz的电流 …  相似文献   

13.
闭孔神经阻滞是膀胱肿瘤电切手术前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最有效方法,但由于是盲式操作,临床上麻醉失败或阻滞不全也时有发生.我们利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闭孔神经阻滞是膀胱肿瘤电切手术时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最有效方法。但由于是盲式操作,临床上麻醉失败或阻滞不全时有发生。我院2001年2月~2003年5月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与单独使用超声引导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行性。方法 4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超声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组(NU组)。神经阻滞顺序均为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每根神经使用0.5%罗哌卡因5ml进行阻滞。改变针尖位置,靠近神经束并注药,直至所有神经均被浸润。记录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成功率。结果 U组桡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NU组(P0.05)。两组各神经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组4根神经阻滞成功率均为19例(86.4%),明显低于NU组的22例(100.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阻滞是可行的,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1.5%利多卡因闭孔神经阻滞(ONB)抑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闭孔神经反射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方法术前根据膀胱镜检或CT检查结果确定需行闭孔神经阻滞的择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27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80岁,BMI 19~30kg/m2,在超声及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用1.5%利多卡因行ONB,以大腿内收肌力、术中腿动情况等判定阻滞效果。利多卡因容量根据序贯法确定,起始容量为10ml,相邻容量比为1.2。计算利多卡因EV50及95%CI。结果超声及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1.5%利多卡因EV50为5.26ml,95%CI为4.99~5.54ml。结论超声及外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闭孔神经阻滞抑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的1.5%利多卡因半数有效容量为5.26ml。  相似文献   

17.
何爱忠 《中国科学美容》2011,(6):117-117,119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手术实用范围及麻醉效果。方法先据解剖用探笔模式测到体表相应位置,再用刺激针模式直至要探寻的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群发生有节律的颤搐,调小电流至接近神经。定位准确后,回抽注射器无回血、液体和气泡即注入局麻药。结果 109例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无痛率(95/109)为88%,轻微疼痛率(11/109)为10%,无痛与轻微疼痛两者达98%。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的神经阻滞,神经定位指标明确、客观,绝大多数患者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急诊或择期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S组)和传统解剖定位组(NS组),两组均合并使用神经刺激器,局麻药均为0.4%罗哌卡因,US组为30 ml,NS组为40 ml。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结果 US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5或P<0.01)。结论超声引导合并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减少局麻药用药量,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下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广泛用于下肢手术,其效果取决于准确的神经定位和局麻药的均匀扩散,临床常规采用异感法进行神经定位,但此方法易引起神经损伤、局麻药误入血管或硬膜外腔等并发症[1].虽然神经刺激器有助于神经定位,但难于确保局麻药均匀扩散,仍有一定的失败率.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本研究拟评价下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神经体表定位对腋入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拟行前臂、腕、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神经体表定位组(Ⅰ组)和神经刺激器组(Ⅱ组):Ⅰ组先经神经刺激器的体表定位后行穿刺定位,Ⅱ组借助神经刺激器直接穿刺定位.两组均采用0.45%罗哌卡因40 ml对所定位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进行阻滞,其中桡、尺、正中神经各10 ml,肌皮神经5 ml,另5 ml皮下浸润上臂内侧的皮神经.臂丛神经阻滞成功被定义为注药30 min后,肘部远端5支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完全.比较两组在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和术后满意度等差异.结果 Ⅰ组阻滞成功率、术后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操作时间、穿刺次数、血肿发生率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刺激器的神经体表定位,能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血肿的发生率,增加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