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KTR)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97例空腹血糖正常的KTR进行了标准OGTT.结果本研究对象OGTT异常30例,异常率为30.9%(30/97),其中符合肾移植术后糖尿病9例,糖耐量低减21例.排斥反应、肝损害、感染、大剂量甲泼尼龙应用之有无和是否存在血环孢素A谷浓度过高与OGTT异常与否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有无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体重指数≥24也与OGTT异常率高低相关(P<0.05).结论在KTR中OGTT异常率较高,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减少OGTT异常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的成活率及受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入院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必要性。方法收集10个月因怀疑冠心病而住院的心内科患者116例,住院期间行OGTT试验及冠脉造影并检测HbAlc,比较各组Gensini积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二者相关性。结果OGTT试验发现84例(72.4%)糖代谢异常患者,但空腹血糖检查仪发现10例(9%)。比较三纽之间的HbAlc及冠心病痛变程度(Gensini积分),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分别同单纯冠心病组比较均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组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的HbAlc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性良好(R=0.76,P〈0.01)。结论对怀疑冠心病住院患者,单纯空腹血糖监测会漏诊大量糖代谢异常患者,冠心病住院患者多合并血糖代谢异常,入院常规的OGTT试验可帮助筛查和明确。HbA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后常规监测可帮助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糖耐量减低个体胰岛素分泌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个体胰岛素分泌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Access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20例正常糖耐量(NGT组)、40组例糖耐量减低(IGT组)、100例2型糖尿病(DM组)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0、1、2、3h的胰岛素水平,同时用美国Beckman公司的CX3DELTA测定OGTT各点的血糖值,结果:各组人员进行OGTT实验的血糖测定值分析为:IGT组与NGT组比较P<0.01,DM组与NGT组比较P<0.001,DM组与IGT组比较,P<0.001。各组人员在OGTT各时间点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敏感指数(ISI)分析为:0h:IGT组与NGT组、DM组比较均P<0.001,NGT组与DM组比较P<0.05,3h:IGT组,DM组与NGT组比较均P<0.01:ISI:NGT组与IGT组以及IGT组与DM组比较P<0.05。结论:胰岛素分泌水平检测及OGTT试验可作为IG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重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妊娠糖尿病孕妇血糖值与孕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值与围产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60例GDM孕妇及其新生儿并发症回顾性分析。结果:GDM孕产妇及新生儿发生并发症与一般孕妇比较发生率较高,其中羊水过多的发生率高低与(OGTT)血糖值的高低有关(P<0.01)。结论:重视对OGTT轻度异常的GDM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成人糖尿病发生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模式和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损害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以标准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诊断的糖耐量减低(IGT)307例和糖耐量正常(NGT)126例(年龄25-74岁)进行6年随访,初访时测定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0,60,120min之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浓度,每2年重复做OGTT,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及/或OGTT试验2h血糖≥11.1mmol/L诊为糖尿病,以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6年随访中发展为糖尿病的IGT有约70%来自胰岛素抵抗人群,另有约30%糖尿病患者在其IGT阶段并无明显胰岛素抵抗,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T组基线胰岛 敏感性及胰岛素分泌功能与随访发生糖悄病者呈显著负相关I(OR值为0.41及0.39,P<0.01),在NGT人群中,胰岛素抵抗亚组6年后糖耐量恶化率远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34.5%比13.4%,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仅胰岛素抵抗与糖耐量恶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我国大部分成人糖尿病发病呈2个阶段模式;第一阶段从NGT发展为IGT,在此阶段胰岛素抵抗起主要作用;第二阶段从IGT发展为糖尿病,在此阶段胰岛 抵抗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都起重要作用。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强化健康教育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体检中心检出的116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分为强化教育(IE)组和一般教育(GE)组,每组患者于人组时以及随访1年时检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OGTT2h血糖(OGTT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进行组内前后及同期组间比较,统计转变为糖耐量正常、糖尿病的例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IE组BMI、FPG、OGTT2hPG、HbAIc指标明显优于GE组(P〈0.05)。糖耐量正常转化率有显著性增高(P〈0.05),糖尿病转化率有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强化教育可以增加糖耐量异常患者糖耐量正常转化率,可以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糖尿病转化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妊娠糖代谢异常孕妇产后6~8周的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结果,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2006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并确诊为妊娠糖代谢异常的孕妇213例,于产后6~8周行75gOGTT,按WHO标准进行再分类,分为糖尿病(DM)、糖耐量低减(IGT)和正常糖耐量(NGT),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13例妊娠糖代谢异常孕妇中产后6~8周有90例(42.3%)血糖正常(OGTT正常组),123例(57.7%)AL糖异常(OGTT异常组),其中90例(42.3%)IGT,33例(15.5%)DM。(2)与正常组比较,OGTT异常组有糖尿病家族史所占比例较高(P=0.01);在孕期妊娠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孕周较早(P〈0.01);50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时的血糖、OGTT中的空腹血糖以及诊断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高(P〈0.05~0.01);孕期胰岛素治疗所占比例较高(P〈0.05)。结论超过一半的妊娠糖代谢异常孕妇产后仍有糖代谢异常,多表现为在孕期发病早,空腹血糖高,使用胰岛素机会多且多有糖尿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对早期妊娠糖尿病( GDM)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孕24-28周孕妇行葡萄糖筛查试验(GCT),GCT异常孕妇行糖耐量(75g OGTT)筛查,用高敏感干化学微粒增强型免疫浊度法检测GCT正常孕妇组(100例)和GCT异常孕妇组(100例)的hs-CRP水平。结果:GCT正常孕妇hs-CRP阳性率为6.0%,GCT异常孕妇组hs-CRP阳性率为51.0%,GCT正常与异常两组hs-CRP水平经秩和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00例GCT异常孕妇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妊娠糖尿病(GDM)20例,葡萄糖代谢耐受不良(IGT)20例,其中GDM和IGT孕妇hs-CRP高水平浓度(>10mg/L)阳性率高于OGTT正常孕妇。 GDM、IGT组和OGTT正常组hs-CRP阳性率各为55.0%(11/20)、50.0%(10/20)和50%(30/60)。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参与了早期妊娠糖尿病(GDM)的发生发展,检测早期孕妇高敏CRP,对妊娠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血糖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①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后2个月75g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结果及其相关的临床因素。②方法对98例GDM孕妇于产后2个月行OGTT试验,根据结果进行再分类,分为糖尿病(DM)组21例、糖耐量减低(IGT)组24例和血糖正常组53例,对其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③结果DM组诊断为GDM的孕周早于其他两组,孕期的50g葡萄糖筛查试验(GCT)血糖水平及OGTT中的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F=4.40~8.30,q=3.19~5.75,P〈0.05)。DM组孕妇胰岛素使用率高于正常组(χ^2=5.47,P〈0.05),开始使用胰岛素孕周早于其他两组(F=4.97,q=4.39、3.19,P〈0.01)。④结论GDM孕妇中表现为发病早、GCT血糖值高、空腹血糖高、胰岛素使用率高者常预示产后糖代谢异常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罗垂明 《当代医学》2013,(35):51-52
目的探讨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提高心内科医师对糖尿病及其前期的防治意识。方法分析437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空腹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水平。结果437例患者中,通过空腹血糖+OGTT检测出总的糖代谢异常295例(67.5%),其中糖尿病63例(14.4%),糖尿病前期232例(53.1%),只行空腹血糖检查将会漏诊糖代谢异常患者205例(46.9%),漏诊率达69.5%。结论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行口服糖耐量试验,有助于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做到早期干预,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1周后及出院3个月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检测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A1c,HbAlc)水平,根据OGTT结果分为正常组、糖耐量异常 (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观察脑卒中各种后遗症情况。结果入院1周后IGT、DM的检出率分别为27.92%、35.72%,出院3个月后分别为24.68%、30.52%,DM组及IGT组的TG、HbAlC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特别是合并高TG时,通过OGTT与HbAlC的检测可提高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以及其糖代谢状况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2006年1月~7月住院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3例,均在人院后进行75g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测定0h及糖负荷后2h血糖.与同期青壮年冠心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和不同糖代谢状况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双支及3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61%VS54.22%,P〈0.01),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4.39%VS45.78%P〈0.05),弥散性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1.79%VS32.53%P〈0.001)。研究组中.Ⅱ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出现,多支病变、弥散性病变和末梢型病变发生率增加(P〈0.001)。结论:糖耐量异常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多表现为多支、弥散性和末梢血管病变,且随Ⅱ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的患病率增高而增加。通过糖耐量试验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患者.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86例冠心病患者均行糖耐量实验(OGTT)和24h动态心电监测HRV,并根据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异常组和糖耐量正常组。结果糖耐量异常组餐后2h血糖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率变异性参数糖耐量异常组低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餐后2h血糖水平与HRV各参数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冠心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与心率变异性呈负相关关系,应重视餐后血糖对心血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基因变异和2型糖尿病(DM)、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281例门诊及住院病例,根据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为非DM(糖耐量正常者,糖耐量低减者)和2型DM组,并根据血压分为高血压病(HT)组和非高血压病(NGT)组分。分析他们PI-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结果:2型DM者和非DM者相比;PAI-1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6.0和6.3,P<0.05),在DM组中冠心病者和非冠心病者相比;冠心病者PAI-1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6.9和7.6,P<0.05和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冠心病和年龄有显著关系(P<0.001),与PAI-1基因多态性也有显著意义(P<0.01),与肥胖也有明显意义(P<0.05)。结论:PAI-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因素;PAI-1基因突变可能是2型DM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年龄,肥胖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5.
庞翔王艳玲  赵丽繁 《实用医技》2007,14(33):4618-4619
目的:研究糖尿病和糖调节异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56例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项目检测。对既往未诊断糖尿病而空腹血糖在5.6mmol/L~6.9mmol/L的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代谢分类采用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标准。结果:656例患者住院前糖尿病的诊断率为17.1%(112/656),住院后系统检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41.5%(272/656),糖调节异常率为26.4%(173/656),279例空腹血糖在5.6mmol/L~6.9mmol/L的患者中,OGTT发现其中25.4%患者可诊断为糖尿病。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合并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空腹血糖在5.6mmol/L~6.9mmol/L的患者应常规作OGTT检查,来筛查糖代谢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肾移植术后受者体质量指数对其死亡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2010年死亡的207例肾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受者术后随访期间的身体质量指数(BM I )将其分为偏瘦组(BM I<18.5 kg/m2,n =55)、正常组(18.5 kg/m2≤BMI<24k g/m2,n=100)和超重组(BMI≥24 kg/m2,n=52),对三组受者死亡原因、受者存活率和移植肾存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受者的前三位死亡原因依次为感染(31.9%)、心血管疾病(21.3%)和肝功能衰竭(15.9%);超重组中移植肾失功能死亡和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正常组(P<0.05);正常组肾移植术后受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超重组(P <0.05);正常组术后3年、5年受者存活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超重组(P<0.05),但1年、10年受者存活率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偏瘦组和超重组( 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受者BM I≥24 kg/m2是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和降低受者及移植肾存活率的一个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俊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51-151
目的:研究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特点,分析孕妇对GD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孕19—38周孕妇口服50g葡萄糖进行筛查,1小时血糖〉7.8mmol/L的孕妇进行OGTT试验。结果:308例GDM孕妇中160例(51.9%)空腹血糖异常,264例(85.7%)1小时血糖异常,222例(71.4%)2小时血糖异常,只有70例(21.7%)3小时血糖异常,其中66例(94.3%)伴有另外1项或者3项血糖异常。结论:口服糖耐量试验中,取消3小时血糖检测,因其对孕妇GDM的诊断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8.
南通市区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对南通市3个乡镇1557名≥20岁居民进行了糖尿病(DM)糖耐量低减(IGT)的流行病学筛检。结果DM的患病率为7.51%(男7.10%,女7.69%),(P>0.05)。IGT患病率14.26%(男14.84%,女14.0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新发现DM患病率5.78%,明显高于既往DM的1.73%。DM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递增。年龄、家族史、肥胖症、高血压病史为其重要的危险因素,多数DM病人起病隐匿。对糖耐量低减高危人群,应作为实施DM干预措施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前期空腹糖调节受损及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新发现的8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饮食加运动干预的基础上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艾汀),对照组在饮食加运动干预的基础上服用同等剂量和规格的安慰剂,检测2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19±0.41mmol/L,8.94±1.21 mmol/L,6.18±0.32%,对照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20±0.40mmol/L,8.90±1.31 mmol/L,6.16±0.41%,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治疗组 FPG、2hPG、HbA1c 分别为5.75±1.30mmol/L,8.13±1.00mmol/L,6.06±0.30%,对照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18±1.47mmol/L,8.85±1.19 mmol/L,6.10±0.36%,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转为糖尿病者4例(10%),治疗组转为糖尿病者1例(2.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使糖耐量异常得到明显改善,降低糖耐量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清降糖方对合并糖耐量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合并糖耐量异常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阿卡波糖组、三清降糖方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其余二组均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结果各药物治疗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阿卡波糖组与三清降糖方组比较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糖耐量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应用三清降糖方治疗可显著减少患者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