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采用椎间盘置换治疗20例(26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26~65岁,平均46岁。病程2~18个月,平均7个月。单节段置换14例,双节段置换6例。术后以Odom等标准评价疗效,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量假体椎间盘间隙角及颈椎过屈、过伸位活动度,观察异位骨化、骨赘形成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48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28个月按Odom等标准获优17例、良3例,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0个月,20个置换节段未融合,假体活动度为(10.6±4.5)°,与上位相邻节段的(10.8±3.7)°和下位相邻节段的(7.5±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例13个节段发生异位骨化,1例假体后方移位;其他假体无移位、下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维持颈椎正常活动范围和生理弯曲,但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矢状位、冠状位活动度。应用JOA评分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结果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26例均获随访,时间29~48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3分±4.6分增加到16.1分±5.3分,置换节段矢状位活动范围4.3°~7.2°(5.6°±2.4°);冠状位左右侧屈活动范围分别为3.1°~4.3°(3.8°±1.1°)和3.1°~4.6°(3.9°±0.9°)。随访期间假体无偏移松动或下沉,无置换节段假体周围异位骨化。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临床效果较好,维持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生理曲度和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restige LP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有效随访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开展单节段Prestige LP假体CDA治疗的20例颈椎病患者,应用X线片测量颈椎运动范围、假体活动度,测量上下节段椎间盘活动度及高度,采用Ma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测评颈椎间盘术后异位骨化情况,采用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经术后1d、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及2016年12月的末次随访,随访时间7.6~9.0年,平均8.8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末次随访NDI、JO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与上肢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颈椎活动度、上下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上邻近节段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下邻近节段间盘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tige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中远期效果确切,颈椎人工间盘节段置换术后可保留一定活动度,颈椎运动范围及相邻节段运动范围维持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患者15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随访时JOA评分、NDI脊髓功能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运动范围、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结果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3个月及12个月时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个月及12个月时颈椎的总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假体移位或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确定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8月间于本院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的Nurick分级,ONDI评分、颈项和上肢疼痛VAS评分进行比较评估,并采用Odom标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Odom优良率达100%,术后Nurick分级、ONDI评分、颈项疼痛VAS评分、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意义的提升(P〈0.01)。[结论]对于1~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节段运动功能的同时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并探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的特点.[方法]2009年2月~2011年8月对14例颈椎病患者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置换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明显升高,随访时间为12 ~42个月,平均24.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8±1.2)分增至术后平均(14.2±1.5)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平均(15.6±0.6)分,颈项和上肢痛觉疼痛评分,术前与术后值统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X线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或异位骨化等不良反应.[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但仍需长时间随访以评估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所致神经或脊髓受损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置换节段的稳定性,活动度的维持.[方法]对6例颈椎病患者6个椎间盘实施了颈椎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随访时间8~39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6例患者神经、脊髓受损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缓解.JOA评分从平均8.2增加到16.3.假体无明显下沉和偏移,置换节段稳定,颈椎活动范围得到了明显恢复.前屈和后伸活动范围平均恢复4.86°(3.3°~6.28°);左右侧屈的活动范围平均恢复3.26°(2.6°~5.1°),3.52°(2.6°~4.8°),颈椎生理弧度无明显丢失,假体节段周围无骨化.无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均取得了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当今标准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比较,其最大的优点是病人恢复快,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10年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方法:纳入在我院骨科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获得长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的60例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41例,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神经根型)4例。47例患者为单节段置换,12例为双节段置换,1例为3节段置换。随访时间为124.0±8.3个月(117~150个月)。采用mJOA评分和VAS评分分别评估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和二次手术方案;颈椎屈伸位X线片评估末次随访时节段活动度情况,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观察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情况。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JOA评分为13.4±2.2分,末次随访时为15.8±1.1分(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上肢VAS评分为5.7±2.2分,末次随访时为0.7±0.9分(P0.05);术前颈痛VAS评分为4.7±2.2分,末次随访时为1.0±1.0分(P0.05)。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 JOA评分为13.3±3.6分,末次随访时为15.4±1.1分;术前上肢VAS评分为4.3±2.6分,末次随访时为1.0±1.4分;术前颈痛VAS评分为2.8±1.5分,末次随访时为2.5±1.9分。7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中6例为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包括初次手术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5例,双节段置换术1例;二次手术时3个节段异位骨化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为Ⅳ级)导致的新症状而行手术节段二次手术,1例为邻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74个手术节段的术前活动度为7.0°±2.9°,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4.6°±4.1°(P0.05)。末次随访时74个手术节段中有53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5个节段为Ⅱ级,21个节段为Ⅲ级,27个节段为Ⅳ级。结论: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10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降低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严重的异位骨化会导致手术节段出现新的神经症状而被迫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采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2-5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31~59岁,平均46岁.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者19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者26例.单节段置换39例,双节段置换6例,共置人51个Bryan椎间盘假体.术后定期随访,摄颈椎动态X线片,部分患者完成MRI检查.观察置入假体位移、假体周围骨吸收、异位骨化、假体活动度及颈椎生理曲度变化.依照JOA评分(17分)和Odom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采用NDI(颈椎残障功能量表)评定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日常功能状态.结果 本组45例共置换51个节段.术后随访无一例假体前后位移大于2 mm,假体与椎体上、下终板无X线透光线存在,3例在置换节段上位椎体前下缘有轻微骨吸收,1例该处吸收接近2.5mm,1例随访出现自发性融合,1例置换节段发生Ⅲ度异位骨化,2例置换节段发生Ⅱ度异位骨化.术后置换假体活动度平均为9.1°,颈椎生理曲度有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以神经根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上肢根性痛全部缓解.JOA评分由术前10.1分增加到终末随访时的15.2分.NDI评分从术前的42.5分降低到终末随访的29.5分,Odom评分临床成功率达到88.9%.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但应设计更加完善的假体型号,以更好地适应国人的解剖参数.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11月至2010年5月对16例颈椎病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假体松动、移位、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53个月,平均24.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4±1.9)分增至术后平均(14.4±1.9)分以及末次随访平均(16.1±0.7)分,术前与术后(t=-12.215,P=0.000)、术后与末次随访(t=-4.273,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12例患者随访时行颈椎屈伸位x线片检查,随访时间13—53月,平均24.2月,测量屈伸位X线片计算置换节段颈椎屈伸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术前平均7.1°±2.6°、术后平均6.9°±1.9°、末次随访平均6.5°±1.8°,术前与术后(t=0.700,P=0.395)、术后与末次随访(t=2.132,P=0.054)均无统计学差异。无一例发生异位骨化;1例随访时出现假体周围骨吸收。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满意,但仍需长时间随访以评估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ADR)与前路减压椎体融合术(ACDF)对比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共完成随访单节段CSM患者40人,其中19人采用ACDF治疗,21人采用CADR治疗,两组患者分别观察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的JOA评分与NDI评分,以及JOA评分改善率;检查MRI与X线影像变化,观察术后减压效果及内置物位置是否满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组内比较,术后各个时间段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CDF组与CADR组术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NDI评分CADR组术后各时间段均优于ACDF组(P0.05);ACDF组JOA评分优良率为84%,CADR组为90%,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表现,末次随访ACDF组融合成功率为94.7%,CADR组2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但人工椎间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通过与经典前路融合术式的疗效对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能获得同样优良的减压效果,还能利用仿生假体维持原有的椎间活动能力,有效避免因融合导致的周围骨关节代偿功能增加而发生的退变,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共完成25例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5~51岁,平均42.4岁。脊髓型颈椎病1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混合型5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9~22个月,平均15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5±1.0)分,末次随访时为(15.5±1.0)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痛视觉评分、颈肩障碍疼痛指数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所有病例未见假体下沉、移位以及症状加重者。1例患者术后11个月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有异位骨化形成,2例术后置换节段出现后凸。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存在特有的并发症,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单节段置换术治疗的22例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情况.在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ROM(rROM)、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高度、邻近节段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观察并记录假体下沉、移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6~78个月,平均38.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FSU高度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曲度、C2~7 ROM、置换节段椎间角度、rROM、aROM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发生假体下沉3例,移位2例.结论 采用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骨量减少的颈椎病患者安全有效,可维持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和ROM,但需警惕假体下沉和移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两种手术方式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系统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70例(70个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将70例(70个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CDF组(35例)及Bryan组(35例)。通过分析术前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Odom's标准评分、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观察指标的差异,同时对随访12个月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两组间比较,比较两者疗效,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点及他们产生的问题。结果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取得明确疗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P0.05),两种术式在创伤、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性不显著(P0.05);JOA评分及SF-36评分两者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在12个月随访ROM评估及NDI比较有差异,Bryan组数据优于ACD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yan组在Odom's评分中因减压不彻底及异位骨化,有2例等级为差,ACDF组则为0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在减少颈椎临近节段退变上优于ACDF,短中期疗效优于ACDF,但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同时存在减压不彻底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远期疗效不如ACDF。  相似文献   

16.
祁磊  李牧  侯勇  聂林 《脊柱外科杂志》2011,9(5):298-301
目的观察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6月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35例患者,共进行了45个间隙的人工椎间盘置换。通过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颈椎整体曲度。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术后颈脊髓功能以及颈部和上肢疼痛症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本组病例置换节段术前ROM为8.6°±2.4°,末次随访时ROM为9.1°±2.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1.7°±9.6°,末次随访时为14.5°±7.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者术前有颈脊髓受压的表现J,OA评分为9.4±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和上肢痛,VAS评分为6.7±1.2分,术后为1.3±0.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可以保持置换节段的运动,改善颈椎曲度,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2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运动范围、置换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活动度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脊髓功能评分及颈部疼痛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术后随访评价Prodisc-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置换节段、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2月行Prodisc-C ACDR治疗2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9例、神经根型8例、混合型3例,单椎间盘置换17例、双椎间盘置换3例。患者术前行CT、MRI检查明确诊断,术前和术后定期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摄颈椎X线片。结果 13例患者获得6~18个月随访。患者术前颈肩背疼痛、上下肢麻木、肌力减弱等不适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VAS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换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在术后1、3、6个月显著增大,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末次随访时仍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椎间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未见假体松动、移位和异位骨化。结论 Prodisc-C ACDR短期随访疗效优良,置换节段ROM增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椎间ROM维持在正常水平,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