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判断PICC尖端位置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55例需行PICC置入的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置入PICC,送管过程根据引出的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的改变,判断PICC尖端的位置,置管后拍摄胸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并比较符合率。结果:心房腔内ECG定位技术置入PICC,符合率为96.2%,一次置管成功率达到92.7%。结论:通过观察心房腔内心电图P波的改变,可以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该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与传统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塞丁格方法PICC置管。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静脉炎、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具有实用、安全、损伤小、定位准的优点,较传统PICC 置管适用性、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穿刺时的相关并发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期的护理应用体会.方法:对40例老年肿瘤患者应用PICC化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进行PICC置管,观察2组的舒适度、1次性置管成功率、血栓形成、静脉炎、出血.结果:观察组患者舒适度、1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栓形成、静脉炎、出血、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进行PICC置管,成功率及安全性高,有效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县级医院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3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对照组,用传统盲穿技术行PICC置管;另选取17例相同情况患者作观察组,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对比2组患者的穿刺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4.11%与60.86%,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8%与26.08%.结论 通过非超声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36例乳腺癌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置管,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通过超声引导下合理地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并能够处理不能直接穿刺置管的问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在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需行PICC置管的10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置管后第2d和第6d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较常规方法置管更能准确定位靶向静脉血管,穿刺成功率高、对穿刺血管损伤少,能有效减少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型P波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心电定位的可行性、安全性、精确性.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的基础心电图为肺型P波的病人30例,置管时进行实时心电定位,置管后通过X线胸片定位验证腔内心电图定位效果.结果:技术可行性为100%,心电定位过程中未出现心电图技术相关并发症,与置管后X线胸片对比,97%导管到达最佳位置.结论:肺源性心脏病肺型P波病人PICC置管行心电定位精准、安全、可行,拓宽了PICC置管心电定位必须是正常P波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解决无法在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患者的置管方法。方法: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将临床上凭经验的盲目穿刺变为可视穿刺,极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对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应用满意度达100%。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为无专用血管超声困难穿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穿刺置管方法。方法选择因治疗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而无直视或触摸不到外周静脉的患者6例,经诊断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果 6例全部获得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术,有效解决了无专用血管超声设施、静脉条件差而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困难,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作为解决困难穿刺置管的一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PICC置管患者60例,根据护理管理方法分为常规管理组和细节管理组,每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置管成功、住院时间、留置导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置管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节管理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P0.05),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管理组(P0.05),留置导管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管理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P0.05),置管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P0.05)。结论:细节管理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1)回顾性分析232例肉眼观察PICC置管困难的患者,B超评估后选择合适的上臂血管,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法行PICC置管;2)比较各种深静脉置管的优越性。结果 PICC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但是价格高。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需要输入刺激性药物或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首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行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和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 PICC 置管术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A 组(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 组(40例,传统 PICC 置管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A 组患者术中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 PICC 置管术相比,传统 PICC 置管术术中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较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高;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提高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和传统盲穿置入PICC导管,比较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上臂置管;B组采用传统盲穿在肘下置管,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上臂行PICC置管,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学创新》2016,(21):85-87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PICC盲穿术,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塞丁格穿刺PICC置管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第2天穿刺点渗血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PICC置管术,能明显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简称MST,也称微插管鞘技术)在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科2012年1~5月血管条件差,无法行传统PICC置管的12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导管.结果 患者均采用美国BD PICC及改良型塞丁格套件.置管成功率100%,其中1针成功7例,2~3针成功5例,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显著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有效的解决了肿瘤病人经多次放疗、化疗后肘部浅静脉血管很差,无法直接穿刺置入PICC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59-162
目的 探讨PICC 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 波形态改变与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治疗的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腔内心电引导PICC 尖端定位技术引导送管,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并分析出现特征性高尖P 波、双峰P 波以及双向P 波的引出率和定位准确率。结果 80 例PICC 置管患者均为实体或血液恶性肿瘤,排在前三位分别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及肺癌,分别占21.25%、13.75%和12.50%。80 例患者均完成PICC 置管,且患者置管后均完成腔内心电图检测,结果表明腔内心电图P 波变化,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Ⅱ导联有特征性高尖P 波和双向P 波,分别占93.75%和60.00%。结论 双峰P 波与双向P 波、特征性高尖P 波可作为定位导管尖端的重要依据,联合双峰P波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部位,能准确地定位右心房连接部位,对PICC 置管中腔内心电准确引导导管尖端定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引导的PICC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8月经蚌医一附院PICC组核心护士会诊后认为无法应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患者7例,其中2例为传统方法置入PICC失败,形成局部血肿,2例因肥胖或先天静脉条件差,3例因长期治疗、反复穿刺致肘部静脉弹性差,视觉和触觉均难以辨认静脉深浅和走向,而中心静脉置管(CVC)无法满足疗程需要。应用改良塞丁格引导的PICC技术。结果 7例患者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其中从贵要静脉置入6例,正中静脉置入1例,后拍片显示导管头端位置均在上腔静脉内,操作安全,输液通畅,导管留置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改良塞丁格引导技术,提高了PICC的置管成功率,扩大PICC适应症,该技术能有效解决传统方法无法置入PICC管的问题,提升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避免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在引导经颈外静脉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中导管头端定位中的作用。方法:99例肿瘤患者,在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用导管内导丝的尾端直接连接监护仪的右上电极,通过观察导丝拾取的心电图波形,引导导管头端定位,并与X线胸片定位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管内导丝介导均能获得心电图波形,首次获得P波高耸87例,经调整导管后获得P波高耸6例,X线胸片示93例导管头端均在上腔静脉内;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无改变,且调整无效6例,X线胸片示3例在颈内静脉,1例在锁骨下静脉内反折,2例在上腔静脉内。结论:通过导丝引出的特征性P波变化可以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头端的位置,正确引导置管。  相似文献   

20.
何骄  郭玲  余启艳  高丽  江群 《四川医学》2020,41(7):740-743
目的探讨单纯盐水电极引导腔内心电图在瓣膜式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可行性,为带管期间患者导管尖端定位方法提供证据。方法选择行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108例,在置管结束后,从导管末端厄尔接头连接10 m L生理盐水注射器和心电装置引出腔内心电图,观察并记录带导丝盐水电极下P波振幅与R波振幅之比值;撤出导丝后模拟带管期间状态,建立腔内心电图连接,观察心电图波形稳定性,分析导管到位时P波振幅增高率、P波振幅增高值、双向P波及双峰P波获得率、P波振幅与R波振幅之比值。结果 108例患者采用单纯盐水电极法均引出稳定心电图,导管尖端到位情况下P波振幅增高104例(96. 30%),P波振幅增高的平均值为(6. 57±4. 03) m V,出现双向P波4例(3. 70%),双峰P波12例(11. 11%);带导丝盐水电极和单纯盐水电极法引导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与R波振幅之比平均值分别为(0. 47±0. 24) m V、(0. 46±0. 21) m V,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本研究模拟PICC带管期间采用单纯盐水电极法引导腔内心电图行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可用于带管期间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