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住院半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以及合并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情况。方法对我院住院半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情况进行时点调查。结果本院精神分裂症用药以单一用药为主,占63.02%,联合用药占36.98%,单用氯氮平占首位。合并抗胆碱药物及苯二氮卓类药物比例低。服用氯氮平日平均量男性患者比女性的高有统计学差异,而利培酮和氯丙嗪日平均量无性别差异。精神药物联合治疗男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我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新型抗精神病药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合并安坦及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率低于国内报道,符合目前国内精神科用药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我院门诊药物咨询项目和咨询药品类别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合统计结果,对我院门诊用药交代与药物咨询服务提出改善意见。方法收集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的门诊药物咨询记录共计540份,分析在该阶段药物咨询项目和药品类别分布状况。结果其中,患者咨询的比例为67.22%,在药物咨询项目中,关于药物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比例最高,约为55.37%,其次为药品不良反应19.01%,外观和效果4.13%、药物适应证12.40%、价格5.79%、药物相互作用3.31%;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比例为32.78%,在药物咨询项目中,关于药物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比例为40.68%、药物适应证22.03%、药品供应6.78%、成瘾性16.95%、不良反应13.56%;在咨询药品类别分布方面,抗精神病类药物的比例最高,约为41.11%(222份),其次为抗抑郁药物和镇静催眠药物。结论关于精神科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以及药品不良反应占我院药物咨询项目的主要部分,针对上述问题,完善我院用药交代与用药咨询服务,指导患者正确应用精神科药物,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期伴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抑郁焦虑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当前治疗状况。方法:将82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患者伴有脑梗死,对照组患者不伴有脑梗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精神科治疗前的诊疗情况、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的情况、有无镇静催眠类药物依赖的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内感性不适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院诊治前,研究组患者更多在神经内科就诊,对照组患者更多在心内科就诊;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镇静催眠药物依赖,对照组患者更多的拥有几种镇静催眠药物混合依赖。结论:进一步认识中老年期抑郁焦虑症状患者的表现和本质,加强健康教育,使抑郁焦虑等疾患尽早得到专业治疗,避免患者的医源性的镇静催眠类药物的过度使用及依赖。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一日法,以2011年3月26日为时间节点,对住我院324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181例,女性143例)的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者16.7%;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者55.2%,以利培酮最常用(28.4%);联用两种抗精神病药物者27.8%,以利培酮联用氯丙嗪最常用(10.8%);联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者0.3%。②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排在前3位的是:利培酮,氯丙嗪,舒必利,无重大剂量用药者。③使用苯二氮类药物者9.3%,使用情感稳定剂者9.6%,使用抗抑郁药者0.9%。结论:本调查提示目前我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规范合理,氯丙嗪等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率仍较高,与相关经费投入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5.
李永慧 《中外医疗》2013,(31):45-46
目的具体调查分析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精神科服用镇静催眠药的26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信息资料,具体分析老年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镇静催眠药物使用种类以及用药依赖性等情况。结果服用镇静催眠药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同年门诊总数的33%(260/780)。260例患者中存在90例(34.6%)药物不良反应者;发生药物依赖者28例(31%);发生认知功能损害、过度镇静患者30例(33%);停药阶段发生失眠、皮肤过敏以及反跳等不良反应患者32例(36%)。结论精神科门诊中使用镇静催眠药较为频繁,易发生药物性依赖现象。同时,在用药中还存在着滥用局面,必须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6.
2003~2005年催眠药物用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催眠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根据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以用药频度(DDDs)、日用金额等为指标统计、分析我院催眠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镇静催眠药的年度金额逐年增长,苯二氮卓类药物仍占主要市场,年度药物DDDs总数的比例有下降趋势。非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日用金额一般都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结论:苯二氮卓类药物仍是精神科改善失眠症状的主导药,而非苯二氮卓类也逐渐被临床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镇静催眠药物在慢性失眠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方法:自编调查表,调查慢性失眠患者共638例,根据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使用频率等对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慢性失眠患者对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BZD)使用率最高,其中阿普唑仑、地西泮、艾司唑仑的使用率分别为50.47%、16.14%、14.73%,DUI均大于1。结论: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是慢性失眠患者的首选药物,存在用药不合理、药物依赖倾向,应加强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合理性。方法利用北京市安康医院HIS系统查阅2011年2月17日精神科住院患者精神药物用药情况,于18:00时进行用药时点调查。结果413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中407例使用抗精神药物,涉及24种药物,单一用药物者225例(55.28%),其中,使用利培酮片(卓菲、可同、维思通)81例(36.00%),阿立哌唑片51例(22.67%),氯氮平33例(14.67%);联合用药者182例。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患者中苯二氮革类(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硝西泮、地西泮、艾司唑仑)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者66例(41.51%),利培酮联合扎来普隆21例(13.21%);三种药物联合应用者23例,苯二氮革类+利培酮+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者8例(34.78%),扎来普隆联合应用者6例(26.09%)。结论北京市安康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精神药物使用较为合理,新型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使用正逐渐增多,医生应恪守从单一用药的原则出发,尽量减少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114-116+120
目的 了解本院精神科门诊抑郁障碍患者处方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门诊2019 年11 月抑郁障碍患者处方2797 张,对其处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1030 例,女性1767 例,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抗抑郁药物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占比最大,其次为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使用量排名前五种分别是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舍曲林和阿戈美拉汀。单一使用抗抑郁药的有2750 张处方(99.98%),有47 张处方(0.02%)为两种抗抑郁药联合使用。与抗抑郁药合并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苯二氮pagenumber_ebook=120,pagenumber_book=114类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结论 本院门诊抑郁障碍患者以单一用药为主,新型抗抑郁药已经成为抗抑郁治疗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92例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具体表现、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种类及其作用、联合用药类型。结果:92例患者中,肌肉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8.04%,其次是肝毒性为21.74%;易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是辛伐他汀片为48.68%,其次是阿托伐他汀钙片为26.32%;联合用药中,与降压药或抗心律失常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41.30%,其次是降脂药为21.74%。结论:他汀类药物,特别是辛伐他汀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降压、降脂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连用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镇静催眠药在精神科门诊的使用情况.方法对精神科门诊服用镇静催眠药589例患者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所服药物种类,依赖性等方面的临床分布特点.结果服用镇静催眠药患者589例,占全年门诊总数1997例的29.49%;女性360例(61.12%),男性229例(38.88%);年龄以40~69岁者居多392例(66.55%);病种以原发性失眠症最多,其次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分别为157例(26.66%)、138例(23.43%)、131例(22.24%);病程最短的2个月,最长的41年;所服药物均为苯二氮NFDA1类镇静催眠药,各种安定药物均有不同程度依赖性,药物依赖者共计174例(29.54%);依赖者服药时间至少连续2年以上.结论精神科门诊镇静催眠药物使用十分普遍,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易形成药物依赖.应加强认知行为治疗或给予依赖性小的非苯二氮NFDA1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药物的现状。方法:对目前住我院治疗的2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用药进行调查。结果:单用一种抗精神药物占22.76%,联用两种抗精神药物占41.06%,联用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精神药物占34.55%。单用氯氮平占11.79%,单用氯丙嗪占6.5%。结论:我院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增多,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痴呆伴行为障碍患者首次使用抗精神并药物的现状。方法:选择痴呆伴行为障碍的患者167例,其中125例为首次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开展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度及剂量评估。结果:使用频率居前3位药物的是奎硫平、利培酮、奥氮平,未出现2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运用的病例,镇静催眠类的药物使用率较高。结论: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及镇静催眠类药物在痴呆伴行为障碍患者治疗中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镇静、催眠及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的药理及临床应用。方法: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临床实践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对本类药物,应按"精神药物"加强管理,严格控制使用,并尽可能给予有效剂量;连续用药必须限制在短期治疗,可能时采取间歇给药;终止治疗时,应逐渐减少用药剂量,直至完全停药。结论:有时可使用作用时间长的药物替代作用时间短的药物,然后,再逐渐减小长时间作用药物的剂量。  相似文献   

15.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宏  杨亚黎  程茵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1273-1274
目的:调查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临床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单一用药47.4%,以奥氮平(38.9%)为主;两药联用52.6%,以阿立哌唑+氯氮平(60.0%)最为多见。氯氮平使用频率仍居首位(60.51%),阿立哌唑(47.4%)和奥氮平(23.7%)紧随其后,且后二者均达治疗剂量。合并苯二氮革类药物比例偏高(44.7%),合并13受体阻滞剂和抗胆碱能药物比例明显减少。结论: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新型抗精神药物(不包括氯氮平)正在取代传统抗精神药物(含氯氮平在内)。临床医师有不规范用药情况,对如何合理用药提出相应见解。  相似文献   

16.
门诊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门诊处方中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763例患者(使用1830例次镇静催眠药物)的门诊处方资料中一般人口学资料、用药适应证、药物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患者的平均年龄偏高,其中60岁以上占65.57%;②用药适应证:失眠(或睡眠障碍)78.79%、焦虑障碍3.52%、癫痫2.44%、其他15.26%;③1830例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频率排序前5位:艾司唑仑、地西泮、劳拉西泮、唑吡坦、氯硝西泮;在老年组艾司唑仑的使用频率偏高(P<0.01),劳拉西泮的使用频率偏低(P<0.01).结论 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应注意标明用药的适应证及老年人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抑郁症住院患者药物治疗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79例抑郁症住院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使用新型抗抑郁药患者达70例(88.6%),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心境稳定剂者50例(63.3%)。结论:新型抗抑郁药因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等特点占据了抗抑郁治疗的主导地位,联合用药尤其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镇静催眠类药物的用药状况、患者的基本特征及依赖性产生的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选择诊断为睡眠障碍的门诊及住院患者7 308例,对睡眠障碍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种类、用药时长及次数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 308例患者开具镇静催眠类药物处方14 098张,其中门诊处方9 854张(69.90%),住院处方4 244张(30.10%);女性患者处方8 651张(61.36%),男性患者处方5 447张(38.64%)。应用佐匹克隆药物最多,有4 957例(67.83%)患者应用该药,处方8 938张(63.40%)。上报出现药物依赖的患者225例,占3.08%。其中佐匹克隆95例(42.22%),右佐匹克隆31例(13.78%),艾司唑仑40例(17.78%),阿普唑仑39例(17.33%),地西泮15例(6.67%),其他药物5例(2.22%)。结论 睡眠障碍患者应用非苯二氮■类药物物较为广泛,但长期大量服用仍会产生依赖性。应加强对镇静催眠类药物处方开具、患者使用剂量、用药时长的监管以及患者用药后的风险防控,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临床上精神科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从近年来接受诊治的精神科患者中选取1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用药情况,了解患者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一旦发现存在,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存在不合理用药,共55例,包括安定类药物不合理30例,抗精神病类药物不合理15例,安坦类药物不合理3例,抗生素类药物不合理2例,其他不合理用药5例。结论应用精神科药物时,要加强合理用药,避免或者减少不合理用药,以保证精神科用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男性和女性三个月的饮酒率分别为63.8%、18.3%。面对如此庞大的饮酒人群,药师在进行用药指导时应关注酒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本文阐述了酒对镇静催眠类药物、抗生素、抗癫痫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甲氨蝶呤、感冒药、抗心绞痛、降糖药、吩噻嗪类药物的影响,为饮酒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