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段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了解青年人结直肠癌发病规律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4年12月至2014年9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且病例资料完整的38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年龄≤40岁)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中老年(年龄> 40岁)结直肠癌患者80例组成中老年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青年组结肠癌与直肠癌的临床特点.结果 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结直肠癌患者在麻醉ASA分级、症状时间、误诊率、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肠道腺瘤及息肉史、首发症状、发病部位、临床分期、术前CEA以及CA19-9等方面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老年组肿瘤直径明显小于青年组(P<0.05).青年结肠癌肿瘤直径大于青年直肠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青年组结肠癌误诊率为37.5%,高于青年直肠癌的7.1%,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9).青年结肠癌患者症状时间小于青年直肠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青年人结直肠癌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肿瘤类型相对复杂且分化程度低、肿瘤生长快,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结肠癌与直肠癌的MVD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实验应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大肠癌血管内皮细胞,测定微血管密度,进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对比研究,探讨微血管生成在两部位肿瘤中的差异,从而为评估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4年1月间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45例和直肠癌患者43例进入本研究.按病变部位分为直肠癌与结肠癌两组.按照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dukes分期等对直肠癌与结肠癌的MVD值进行对比,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并用t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作统计.结果 直肠癌组与结肠癌组MVD比较,在相同的分化程度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与结肠癌,dukes分期C期和D期的直肠癌与结肠癌MVD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直肠癌与结肠癌生存时间进行比较,用χ2检验χ2=5.097,P=0.024,<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D34 在结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有良好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血管生成标记物用于结直肠癌MVD计数有价值的标志物.在有淋巴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直肠癌的微血管密度高于结肠癌,且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较结肠癌患者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患者在临床表现和肿瘤特征方面的差别,探讨各年龄组的发病特点以提高对结直肠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617例,按年龄段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5~59岁)和老年组(≥160岁).就不同年龄组的性别分布、首发症状、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和肿瘤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大小、浸润深度等肿瘤特征性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以中、老年组多见(占全部结直肠癌的87.7%),性别构成比青年组几乎无差异,中、老年组中男性多于女性.青年组发病到确诊时间(8.72个月)略长于中、老年组(7.30、7.66个月).青、中年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便带血和腹痛(占81.6%或82.3%),且多为剧痛;中年组首发症状为大便带血(占61.5%),比青、老年组常见(P<0.05);老年组以大便带血、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为主(占87.6%),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3组结直肠癌的好发部位基本一致,均以直、乙状结肠为最好发部位(均占70%以上).结肠癌中,各年龄组左、右半结肠癌无差异;直肠癌中,青年组肿瘤位置距肛门≥6 cm的比例比中、老年组高(P<0.01).不同年龄组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差异有显著性(P<0.01);青年组中、低分化癌所占比例比中、老年组高(P<0.01).青、中年组位于浆膜层及浆膜外的比例比老年组高(P<0.01).青、中年组淋巴结转移率比老年组高(P<0.01).青年组Ducks C期和D期比例高于中、老年组(P<0.01).各年龄组采用的手术方式差异有显著性(P<0.01),青年组采用根治术的比例较中、老年组低(P<0.01).结论 结直肠癌中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发病到确诊时间、病理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cks分期和采用的手术方式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许洪宝  张贵阳  郑照正  蔡炜龙  汪伟民  楼能 《浙江医学》2019,41(12):1305-1307,1311
目的对左半与右半结肠癌K-RAS基因及肿瘤浸润T细胞(TIL)表达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315例。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淋巴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采用二代测序法检测KRAS基因突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TIL(CD3+、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对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特征及K-RAS基因突变、TIL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转移状态、肿瘤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半结肠癌K-RAS基因野生型的比例高于右半结肠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27,P<0.05);左半结肠癌中TIL的比例高于右半结肠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结肠癌患者肝转移和肺转移比例均高于左半结肠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半与右半结肠癌K-RAS基因及肿瘤浸润T细胞的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琪  陈真婧  俞明明  崔巍 《浙江医学》2018,(13):1438-144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11例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在贫血、肠梗阻、原发灶大体病理类型、肝转移灶最大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更易合并贫血,肝转移灶相对较大;在原发灶大体病理类型上各有特点,左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浸润型为主,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隆起型为主,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以溃疡型为主;在肠梗阻发生率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高于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均P<0.05),而左、右半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中,死亡52例,存活37例;总生存期(OS)为1~72个月,生存期为19(10,42)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2.2%;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治疗方式是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各有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影响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肝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陈万源  鞠海星  吴伟  胡锦林  李德川 《浙江医学》2016,38(9):624-626,659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的差异。方法应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340例结直肠癌中hMLH1、hMSH2和hMSH6的表达,并分析不同部位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及hMLH1、hMSH2、hMSH6的差异。结果340例Ⅲ期结直肠癌中,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和直肠癌分别为60、68和212例,肿瘤侵润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在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和直肠癌中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数在不同部位肿瘤中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在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和直肠癌中hMLH1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3.4%、2.9%和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SH2分别为6.7%、1.5%和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SH6分别为3.3%、2.9%和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R(hMLH1+hMSH2+hMSH6)分别为23.3%、7.4%和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的Ⅲ期结直肠癌中,其临床病理及hMLH1、hMSH2、hMSH6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sa-miR-182-5p在结直肠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对结肠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的42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样本及距肿瘤边缘5厘米处癌旁粘膜组织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Hsa-miR-182-5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的差异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sa-miR-182-5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a-miR-182-5p表达量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均无关,P值均0.05;但在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组Hsa-miR-182-5p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iR-182-5p在临床Ⅲ/Ⅳ期结肠癌患者中表达量显著高于Ⅱ期患者。结论 Hsa-miR-182-5p在结直肠癌患者直肠粘膜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其表达量增高与结直肠癌疾病进展及不良预后呈正相关,说明直肠粘膜中异常表达的Hsa-miR-182-5p可能成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青年与老年结直肠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的141例青年(年龄<40岁结直肠癌和同期确诊的542例老年(年龄≥60岁且<80岁)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癌胚抗原检出率、首发症状、家族史、误诊率、行根治性手术的例数、发病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癌变类型等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性别及癌胚抗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症状,青年组以便血最多见,老年组以腹痛最多见,无症状患者明显多于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有家族史、误诊率、行根治性手术的例数均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肿瘤分型及肿块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发病部位最多的是直肠,老年组最多的是左半结肠;青年组最多的是中分化癌,老年组最多的是高分化癌;青年组TNM分期最多的是Ⅱ期,老年组最多的是Ⅰ期;两组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患者均较多,且老年组明显多于青年组;组织学类型上,老年组更多的是腺癌,青年组更多的是印戒或黏液癌,以上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结直肠癌患者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易早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最终行根治性手术比例相对青年组低。  相似文献   

9.
张俊  宁忠良  赵旭辉  魏忠  樊平  戴寅  谢钊 《安徽医学》2017,38(12):1529-153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4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不同临床分期结直肠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结果 结直肠癌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均无密切关系(P>0.05).初诊时发现血小板增多症70例(16.67%),术后TNM I期70例,Ⅱ期99例,Ⅲ期217例,Ⅳ期34例,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依次为7.14%、14.14%、18.89%和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与血小板增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结直肠癌组织中EGFR/Grb2/p-mTOR/VEGF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结直肠癌组织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 (Grb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构建含有185例结直肠癌标本的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GFR、Grb2、p-mTOR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不同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下(如年龄、性别、浸润深度、淋巴转移、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各自的表达情况,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EGFR、Grb2、p-mTOR和VEGF在结直肠癌旁组织中呈少量表达或不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1.1%、44.9%、42.2%和54.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直肠癌患者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下EGFR、Grb2、p-mTOR和VEGF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下EGFR的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下p-mTOR、VEGF表达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直肠癌组织EGFR/Grb2/p-mTOR/VEGF蛋白两两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r=0.245~0.567,P<0.05)。结论:EGFR、Grb2、p-mTOR和VEGF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作为结直肠癌肿瘤靶向治疗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分析了158例老年便血者的病因,发现老年人大肠癌及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居多;腺瘤性息肉随年龄增长检出率增高,呈多发倾向,易复发;对腺瘤患者定时复查,早发现,早摘除对防治大肠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析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5月浙江省台州医院结肠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各57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TIM-3表达情况,并分析结肠癌组织中TIM-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以及TIM-3表达与患者随访生存情况的关系。 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TIM-3弱表达35.09%、强表达64.91%,癌旁组织中TIM-3弱表达71.93%、强表达28.07%,肿瘤组织中TIM-3强表达百分比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结肠癌组织中,TIM-3强表达与结肠癌组织学分型、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均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结肠癌肿瘤组织TIM-3弱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显著优于肿瘤组织TIM-3强表达患者,两者生存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TIM-3处于高表达状态,且与结肠癌组织学分型、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TIM-3高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较差,TIM-3表达可作为结肠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潜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4V9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4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组CD44V9阳性表达率为高于癌旁组织(P=0.000);伴有远处淋巴转移的大肠癌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01);高中分化的大肠癌组与低分化、黏液腺癌组的CD44V9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别(P=0.282)。结论 CD44V9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其表达水平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王志洪 《黑龙江医学》2011,35(11):860-861
目的 探讨近14年来大肠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在我院及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进修期间诊治的78例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 78例大肠癌患者临床表现:直肠癌的便血和大便习惯性改变多于结肠癌,腹部包块更多见于结肠癌;结肠癌大便常规检查异常明显低于直肠癌(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结肠镜及活检病理诊断为大肠癌患者3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年龄、部位、病理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表现为便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和腹部包块等;男女平均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中以40岁以后检出率逐渐增多,60~69岁及70~79岁为高检出率年龄段;直肠是大肠癌最多发部位;结肠镜下表现为隆起型225例(68.6%)、溃疡型71例(21.6%)、浸润型32例(9.8%);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癌最多。结论结肠镜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结直肠黏膜的病变状况,结合活检病理诊断,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类型、分期,对确诊并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克罗恩病和3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改变。结果:克罗恩病平均发病年龄早于溃疡性结肠炎(P<0.05);消瘦、发热以克罗恩病明显多见(P<0.05),而血便、里急后重以溃疡性结肠炎多见(P<0.05),腹痛、腹泻两者无明显差别;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盲部为主(P<0.01),而溃疡性结肠炎则仅累及直肠和结肠(P<0.01);鹅卵石样改变、裂隙样溃疡等内镜表现仅见于克罗恩病(P<0.01);非干酪样肉芽肿、全层壁慢性炎、裂隙样溃疡和瘘管等病理改变亦仅见于克罗恩病(P<0.01)。结论:克罗恩病的发病年龄早于溃疡性结肠炎,两者临床表现多样,确诊需要依靠内镜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Zhang HZ  Zhou ZX  Dong SX  Zhao P  Shao YF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3):3068-3072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从1980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51例FA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在17~67岁之间,平均36.6岁。结果本组51例患者中有家族史29例,可疑家族史7例,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腹部疼痛或不适。首次入院时伴有同时性癌变的28例,癌变率54.9%(28/51),平均40.5岁;无癌变者23例,平均31.9岁,其中直肠和乙状结肠癌变占81.8%。全组病例除1例因直肠癌变固定无法切除行放射治疗外,其余50例均接受了不同形式的结直肠切除术。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3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74.5%(38/51),随访时间6个月至25年。第1次手术后1次没复查的21例(41.2%),规律性复查的14例(27.5%)。术后8例发现残余结直肠癌变。目前全组已有17例死亡。结论FAP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易癌变,对可疑病例应行结肠镜检查,确诊后应尽快治疗,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式应根据具体病情个体化对待,术后应严密监测和随访。  相似文献   

19.
易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8):1050-1052
目的:探讨并研究多梳抑制复合物2(PRC2)成分SUZ1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5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收集所有患者手术切除后的结直肠癌病理标本,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同时另取距离癌组织边缘15 cm的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组。测定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内的SUZ12蛋白含量,根据细胞核阳性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评价SUZ12阳性表达分数及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左半结肠癌组、横结肠癌组、右半结肠及乙状结肠癌组、直肠癌组与其相应的对照组多梳蛋白SUZ12的阳性标记分数均增加(P<0.05~P<0.01)。大肠癌TNM Ⅲ~Ⅳ期的SUZ12的阳性标记分数均高于Ⅰ~Ⅱ期,中分化及高分化癌组织的分数均高于和低分化及未分化(P<0.01),有淋巴结转移比无淋巴结转移的分数高(P<0.01)。SUZ12的阳性标记分数在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和肿瘤浸润深度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Z12蛋白可作为评价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对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改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时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联合检测粪便中sFRP2、Vimentin和HPP1基因甲基化状态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方法 将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为结直肠癌组,由腺瘤性息肉患者6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组成非结直肠癌组(90例),收集清晨粪便标本,提取粪便DNA,并进行亚硫酸氢盐修饰处理,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sFRP2、Vimentin和HPP1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3个基因联合检测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 结果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检测sFRP2、Vimentin和HPP1单基因甲基化敏感度分别为46.7%、43.3%、53.3%,特异度分别为73.3%、75.6%、76.7%;联合组以3个基因中任1个基因甲基化表达阳性判为阳性,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46.7%,敏感度均高于sFRP2、Vimentin和HPP1单基因甲基化检测。3个基因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关(均P>0.05)。 结论 在结直肠癌患者粪便DNA中sFRP2、Vimentin和HPP1基因异常甲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结直肠癌患者,联合检测粪便多基因筛查结直肠癌优于单基因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