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86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脑出血组,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未抗凝血注入大鼠基底节区制备脑出血模型.分别在造模后6、24、48、72小时断头取脑制作标本,采用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中细胞凋亡、荧光定量RT-PCR检测脑红蛋白mRNA表达、免疫组化分析脑红蛋白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后6h血肿周围脑组织脑红蛋白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升高,其中脑红蛋白48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而细胞凋亡72h达高峰,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脑红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数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 脑出血后脑红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对脑出血继发神经损伤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2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EPO干预组,每组各42只,建立脑出血模型。EPO干预组大鼠于造模后及每24h腹腔注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3000U/kg。分别在术后3h、6h、12h、24h、48h、72h、7d断头取脑,作NF-κB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各组各时间点NF—κB的表达及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与脑出血组比较EPO干预组NF-κB表达增多,凋亡细胞减少。结论脑出血周围细胞凋亡与NF—κB表达均有增多,EPO通过促进NF—κB活化抑制细胞凋亡,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及NF-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及核转录因子(NF—κ)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脑出血后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出血组和假手术组。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射法建立脑出血模型;检测丙二醛(MDA)水平,以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数及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出血组MDA水平、细胞凋亡数和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与出血组相比,依达拉奉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结论依达拉奉可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减少血肿周围脑组织过度表达NF-κB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MDA受体Ⅰ型亚单位(NR1)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LMWH对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1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组(MCAO组)和LMWH干预组。每组大鼠再随机分成4组:分别在再灌注后6h、24h、48h、96h处死。进行TUNEL染色检测缺血区细胞凋亡情况,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R1 mRNA。结果MCAO组大鼠大脑皮质梗死灶的凋亡细胞和NR1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强(P〈0.01),而LMWH干预组未能阻止再灌注后凋亡的发生,且阳性细胞数48h最多,与6h、24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MCAO组比较有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R1mRNA表达增强,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低分子肝素可能通过抑制NR1mRNA的表达,抑制缺血半暗区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区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及凋亡细胞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8只,随机将其分为假手术组(6只)、脑出血对照组(简称对照组,36只)、rhIGF-1干预组(简称干预组,36只)。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按照给予干预措施后的6个时间点再随机分为6个亚组:6、12 h组和1、2、4、7 d组,每个亚组为6只大鼠。采用Ⅳ型胶原酶立体定位法制备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rhIGF-1(50μg/kg),1次/d,直至实验结束。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血肿周围区p-Akt的表达;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①对照组大鼠和干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术后1 d或2 d达到最高,此后逐渐降低,干预组大鼠的评分仅在术后第7天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假手术组大鼠仅少量表达p-Akt阳性细胞。在6 h以外的其余各时间点,干预组大鼠的p-Akt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假手术组大鼠仅少量表达TUNEL阳性细胞。在除6 h外的其余各时间点,干预组大鼠的TUNEL阳性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IGF-1能减少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作用可能与p-Akt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作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塞来昔布组和对照组。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SE后12h、24h、72h和7d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海马Bcl-2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未见TUNEL阳性细胞;模型组SE后12h可见较多TUNEL阳性细胞,72h达高峰,7d减少;塞来昔布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对照组Bcl-2有基础量的表达;模型组SE后12h观察到Bcl-2表达增多,24h减弱,72h后仅有少量表达;塞来昔布组24h后各时间点Bcl-2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塞来昔布可增加海马Bcl-2的表达,对癫痫发作后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重组水蛭素(RH)对脑出血(ICH)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注人大鼠尾状核方法建立ICH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RH干预组。干-湿重法观察各组48h时的脑含水量,HE染色观察6、12、24、48、72h及7d时的血肿周围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血肿周围脑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①HE染色:对照组右侧基底节区细胞形态结构完整;模型组血肿周围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组织水肿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RH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血肿周围水肿带缩小,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②脑水肿测定:模型组和RH干预组脑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RH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对照组进针点周围偶见Bcl-2表达,未见Bax表达;模型组和RH干预组Bax、Bcl-2均以出血灶周围表达为主,出血后6h可见Bax阳性细胞表达,24h达高峰,48h后逐渐减少;出血后12h可见Bcl-2明显表达,48h达高峰,7d时仍有表达。RH组Bcl-2表达在12、24、48、72,h与ICH组比较显著增强(P均〈0.01),Bax表达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参与了ICH后脑损伤;局部应用RH可显著减轻ICH后脑水肿,并可下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上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神经细胞蛋白激酶C(PKC)同工酶(nPKCδ和cPKCγ)、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将36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脑出血后0.5、6、24、72、120h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胶原酶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利用免疫组化观察PKC同工酶的表达,Fura-2/AM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nPKCδ、cPKCγ表达及细胞内游离钙变化与细胞凋亡数呈正相关,各指标大致为0.5h开始增加,6~24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120 h明显下降(r分别为0.970、0.984,P均<0.01).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nPKCδ、cPKCγ表达上调和细胞内钙超载与神经细胞凋亡关系密切,提示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异常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中风闭脱证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P53、caspase-3蛋白表达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关系。方法 采用TUNEL技术观测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P53、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按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结果 ICH组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率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H中风阴闭、阳闭、脱证各组之间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率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组织细胞凋亡及P53、caspase-3蛋白表达与ICH有关,能反映ICH脑实质的损害程度,表明细胞凋亡参与了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P53、caspase-3表达对细胞凋亡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10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孕酮(PROG)治疗组,各36只。用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损伤装置制作大鼠脑损伤模型。伤后6、12、244、8、72和144 h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麻醉后取其脑组织,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凋亡细胞及其Bcl-2蛋白。结果显示,假手术组未见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阳性细胞;PROG治疗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较损伤组减少,伤后244、8和72 h,PROG治疗组凋亡细胞数与损伤组相比,P均〈0.05;伤后12、24、48和72 h,PROG治疗组海马CA1区的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高于损伤组,两组相比,P均〈0.05。认为脑损伤后应用PROG可以上调脑组织Bcl-2蛋白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脑出血(ICH)后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HSP)70的影响,探讨NAC对大鼠ICH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ICH组、NAC组。采用大鼠自体尾动脉血50μl注入建立脑出血模型,NAC组于术后30 min经腹腔注射NAC。ICH组、NAC组按断头取脑时间不同分为6个亚组,给予TUNEL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肿周围HSP70的表达。结果 ICH组、NAC组HSP70、TUNEL阳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NAC组自12 h起各时间点HSP70表达较ICH组增多(P0.05),TUNEL细胞较ICH组减少(P0.05);各组高峰时间均在72 h。结论 ICH后血肿周围细胞凋亡与HSP70表达有关,NAC可能通过升高HSP70的表达,减少出血性脑损伤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神经元凋亡,以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手术对照组和雌二醇组。后两组又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各分为3、6、12、24h四个小组,每小组8只。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缺血2h分别再灌注3、6、12、24h后断头取脑,应用TUNEL染色及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测定梗死灶体积、凋亡细胞数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发现脑梗死灶和凋亡细胞及caspase-3阳性细胞。雌二醇组较手术对照组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凋亡细胞数减少(P〈0.05);caspase-3表达减弱(P〈0.05)。结论雌二醇通过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脑细胞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1CH)后脑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线粒体促凋亡因子(Omi)的关系。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ICH1组(用于检测MMP-9)、ICH2组(用于检测OmimRNA)。在脑立体定向仪下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法制备ICH模型。于造模后3、6、12、24、48、72、120h及7d用干湿重法测量脑含水量,免疫组化法及RT—PCR法检测脑组织中MMP-9的表达,RT-PCR法检测Omi mRNA的表达。结果ICH组脑含水量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术后48h达高峰;ICH后MMP-9表达在6h开始上升,24—48h达高峰,72h时开始下降;Omi mRNA表达在3h开始上升,24—48h达高峰,72h时开始下降。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995,P〈0.05)。结论MMP-9参与了ICH后灶周围组织神经元凋亡及组织水肿的过程,诱导或加重了神经元凋亡及脑水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所致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不行特殊处理;模型组和观察组各24只,均通过前房穿刺加压法制成RIRI模型,并分别于缺血前24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rhEPo,于1~72h应用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Fas相关蛋白(FADD)表达。结果对照组未见细胞凋亡及Fas、FADD表达。观察组与模型组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及Fas、FADD表达均出现于再灌注后6h,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其中观察组细胞凋亡在12、24、48h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Fas、FADD表达在6、12、24h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rhEPO可明显减轻RIRI所致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机制为下调Fas、FADD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后3硝基丙酸(3NPA)对脑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预处理组24只,脑缺血预处理后3NPA干预组24只。各组再按缺血时间分为6h、1、2和4天4个时间点。结果在缺血后相同时间点,脑缺血预处理组与脑缺血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海马区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预处理后3NPA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较脑缺血预处理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在脑缺血后6h出现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1~2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结论缺血预处理后3NPA干预可进一步加强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纳络酮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谷氨酸(Glu)、β-内啡肽(β-EP)含量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 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 纳络酮干预组,两组各分为(出血前,出血后4、6、12、24、72 h、7 d)7个时间点.利用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采用放免技术检测脑出血周边组织β-EP含量;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出血周边组织中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4 h血肿周边脑区Glu含量开始升高(P<0.05;P<0.01),在血肿形成的高峰期12 h达峰值;大鼠脑出血后4 h血肿周边脑区β-EP含量开始升高(P<0.01),在血肿形成的高峰期 72 h达峰值.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6 h出现凋亡细胞,12 h上升显著(P<0.01),3 d凋亡细胞达峰值,7 d时仍存在较多凋亡细胞.纳络酮干预后,Glu 、β-EP含量、凋亡细胞数量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5;P<0.01). 结论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Glu 、β-EP含量增高,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Glu 、β- EP可以促进其凋亡;纳络酮干预后Glu 、β-EP含量降低,纳络酮减少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建立大鼠脑出血(ICH)模型基础上,早期应用药物进行干预,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及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中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选用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又随机分为1h、6h、1d、3d、7d和14d亚组。实验组注射Ⅳ型胶原酶建立ICH模型,治疗组予以药物干预,后各组分别进行神经功能测定及TUNEL法统计检测细胞。结果脑出血模型建立后各组动物均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出血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明显重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脑组织几乎未见TUNEL阳性细胞,实验组于6h可见脑出血灶周围TUNEL阳性细胞最多,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于3d再次出现TUNEL阳性细胞高峰后下降;治疗组仅在脑出血后6h观察到脑出血灶周围TUNEL阳性细胞数高峰,但其高峰时数量少于脑出血组,之后渐下降。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及减轻脑出血后继发脑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冷保存肝移植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细胞凋亡与移植肝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UW1h肝移植组(11=48)、UW12h肝移植组(n=48)。参照Kamada的方法行原位肝移植(OLT)。观察大鼠I68h存活率。分别于术后不同时相点采取血液及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透明质酸(HA)水平;TUNEL法检测SEC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UW12h组168h存活率为50%,显著低于UW1h组(F=6.39,P〈0.05)。UW12h组肝移植后血清ALT、HA水平明显高于UW1h组(F=3.99,P〈0.05;F=12.43,P〈0.05),两组大鼠ALT水平均于术后6h达高峰。UW12h组SEC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UW1h组和假手术组(F值分别为63.58和86.58,P值均〈0.01),两组大鼠SEC的AI也于术后6h达高峰,与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高峰时相点一致。且两组大鼠SEC的AI均与AL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值分别为1.0和0.962,P〈0.05)。结论SEC凋亡程度与移植肝肝细胞损害呈显著正相关,SEC凋亡是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关锋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出血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及其与胱冬酶-3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5,PDCD-5)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脑出血后的损伤机制.方法 5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后者又分为3 h、6 h、12 h、1 d、2 d、3 d、5 d和7 d等8个亚组,每组6只.自体尾动脉不凝血50μl注入尾状核区建立脑出血模型,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观察胱冬酶-3和PDCD-5蛋白表达.结果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3 h出现凋亡细胞,2~3 d达高峰,3 d后凋亡细胞数量开始下降.血肿周围组织3 h可见胱冬酶-3和PDCD-5蛋白阳性细胞,1~2 d达高峰,3 d后逐渐减少.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胱冬酶-3(r=0.971,P<0.01)和PDCD-5(r=0.334,P<0.01)阳性细胞数量与凋亡细胞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存在细胞凋亡,且与胱冬酶-3和PDCD-5蛋白表达一致,胱冬酶-3和PDCD-5蛋白可能促进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细胞凋亡与c-fos mRNA及c-fos蛋白表达的关系及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机制.方法 健康家兔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出血模型组36只,采用多种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的凋亡细胞、c-fos mRNA、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出血后0.5h内可见凋亡细胞,逐渐增多,48 h到高峰;c-fos mRNA在脑出血后0.5h达到高峰,依次递减,24 h后就基本消失;c-fos蛋白表达则延后,在脑出血后半小时表达比较明显,2h达高峰,6h仍然较明显,随后递减.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中细胞凋亡与c-fos相关,即早基因之一的c-fos可能对其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