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介管氏舌针疗法的部分内容。介绍了舌穴定位、操作方法、针刺补泻手法及注意事项;并结合临床跟师病例,浅谈了学习运用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该文阐述管氏舌针的源流,论述管氏舌针的作用机制、穴位、主治及针刺手法,总结管氏舌针在临床的应用经验,并将管氏舌针进一步与现代康复结合起来,在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脾疾病等疾病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导师何天有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针灸临床经验丰富,对针刺手法研究颇深。在具体的针灸临床操作中尤其善用双手行针法,临床观察发现,此法可起到增强针灸治疗效果的作用,现报道如下。1双手行针法的定义根据治疗部位选择相应长度的毫针,常规消毒后,分别将毫针刺入两个不同部位的腧穴,针下得气后在双穴同时行相应补泻手法,使针刺部位出现酸、麻、热、胀等针感,可持续行针一定时间,以达到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透刺法是将一定针具刺入穴位后按一定方向透达另一穴(或几穴)或另一部位的一种刺法,是影响针刺效应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透刺法的名称很多,而只有"透刺法"这一名称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透刺法中蕴含了直达病所、拓展腧穴作用、调节刺激量等刺法学思想。依据透刺时针刺角度、所选穴位、涉及的经脉以及采用针具等的不同,透刺法有多种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历代针灸医籍及名家针刺手法论述中有关盘针手法的文献进行整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及著作,对盘针手法的定义及操作、作用、应用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探究其精华,以期能促进盘针手法这种古老而卓有疗效的疗法传承,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推针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推针手法组30例、普通针刺组3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推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100%;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76.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推针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相似文献   

7.
“寸”是腧穴定位的前提,针具、针刺深度等也涉及到“寸”,但“寸”的具体长度相对模糊。若将“寸”分为定位寸、针具寸、刺法寸3类,则对临床、教学和科研颇为有益。  相似文献   

8.
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军  解秸萍  付平 《针刺研究》2006,31(4):246-248,251
本文讨论了腧穴的深度与针刺深度之间的关系。认为腧穴的深度取决于经脉所在位置的深度;虽然腧穴的深浅决定针刺的深浅,但针刺深度不能等同于腧穴的深度,针刺的深度也不应以安全深度为准;腧穴的深度及针刺深度应以腧穴位于体表的点至最佳针感的深度为标志。  相似文献   

9.
试论针刺治疗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疗量概指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作用量的总合,从刺数的多少、针具粗细、针刺深浅、手法轻重、留针时间等形成针刺治疗量的要素入手,结合笔者针灸教学及临床经验,认为针刺治疗量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适度的针刺治疗量是提高针刺疗效、保证针刺安全的关键因素.常规治疗量的基本原则是得气和适度,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确定留针时间、治疗次数和针灸疗程.  相似文献   

10.
肩周炎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为主要症状。笔者在临床上根据其发病表现和病理特点,从针具选用、针刺取穴及手法上进行研究,取穴采取局部和远端相结合,针刺手法采用动刺和留针、局部丛刺和透刺相结合,分步治疗,并与常规针刺法对照观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对蜜蜂针刺的治疗作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在介绍蜂针的操作手法经验基础上,从直刺法入手,对蜂针操作时是否需要拔刺、留蜂针刺的利与弊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蜂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 ,特意选在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 ,对准动脉进行针刺 ,发现其酸、胀、麻针感及经脉放射现象远较一般穴位显著 ,且疗效迅捷。由于其针刺工具与针刺手法与一般不同 ,故曰“叶氏金针脉刺法”。1 针刺工具 笔者祖传六世之金针 ,为九成黄金 ,一成赤铜制成 ,现用之金针为 18K华佗牌“叶氏金针”(由苏州华佗针灸器械总厂制造 ,叶衡医生监制 ,全套 1寸~ 6寸 ,长短共 10支 ,直径 0 .2 8mm ,平柄、短柄 ) ,其特点是 :针身细长 ,针柄短小 ,针质柔软。我国使用金针的历史最早可推溯到商代。古代关于金针的文献记载不多 ,1968…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针灸时针刺敏感度的强弱与临床疗效有密切关系。阐明了针刺的敏感度除有个体差异外,还与人体的胖瘦、病位的深浅、年龄的大小、针刺的手法和腧穴配伍以及针刺疗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针刺深浅程度的正确把握直接影响针灸治疗疗效,同时关乎针刺操作安全性,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而针刺深度受患者形体差异、四时气候变化、腧穴所在经脉及部位、疾病的浅深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对此作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疾病效果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在诊断上辨证是否正确?取穴和所采用的补泻手法是否确当?以及疾病本身的病程轻重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本人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体会,认为针刺的深浅度与留针时间的长短,对治疗疾病效果的好坏,同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此发表一些针刺深浅度的不成熟看法。是否正确,请先进同道批评指正。针刺的部位是腧穴,腧穴是人体经络与脏腑之气输注和聚集的部位,各个腧穴散布在体表的各部分,因人体组织的不同,故针刺的深浅度也各有不一。针刺治疗疾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和病者营卫气血的有余或不足,而使阴阳获得平衡。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这里所说的调气,具体的措施包含着有针刺补泻的手法和针刺的深浅度等等。关于针刺补泻的手法问题,各地报章杂志上谈得很多,这里只谈一下针刺的深浅度。  相似文献   

16.
管遵惠主任医师,云南省名中医,省首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从医40载,遵古而不泥古,在总结前人经验和家传针法的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管氏下针10法.现根据导师身传面授,结合笔者学习运用体会,将管氏下针10法整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浮针进针点“去腧穴化”现象,笔者梳理了浮针进针点的演变过程及特点,从形态及结构、定位、命名、数目及分类归经、作用主治、针刺手法6个方面,将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进行比较,认为:(1)浮针进针点具备腧穴的基本属性,不仅是操作部位,也是病症反应部位,更是有着显著疗效的治疗部位;(2)优化后的浮针进针点将有不同的名称,以及相对固定的位置和数目;(3)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将进一步交集、整合,部分传统腧穴将成为浮针进针点;(4)接纳融合浮针进针点,扩大腧穴范畴,可能是传统腧穴学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介绍李延芳老师针刺手法的学术经验。李老临证以轻柔浅刺为主要手法,提倡针下调气、双手进针和气至病所,尤重左手的押手作用。轻柔浅刺法:刺时右手持针,左手循经轻按以令经气得通,至腧穴处稍重按使局部营卫气血得散,右手遂将针轻轻快速刺入皮下,得气即止;点刺法:针刺浅,手法快,左手先循按欲刺经络,然后固定腧穴处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腧穴,行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李老擅长针下调气,认为针下调气是针刺的精髓,要求针刺务必以气为要,术者利用提插捻转、补虚泻实诸手法,使针下之气不紧不松,不吸不顶,不急不涩,乃徐徐从容、和缓如棉;双手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运用手法使之产生触电样针感,循经络分布路线"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19.
三种刺法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不但要根据症状进行辨证立法选穴,而且要运用不同的针刺方法进行施治,方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下面介绍三种刺法在中风后遗症的应用。“苍龟探穴”法治疗舌强言謇中风后,荣卫失调,气血瘀滞,壅阻经脉,蒙蔽清窍,遂至舌强言謇及吞咽困难。取廉泉穴施以“苍龟探穴”之法,可以使任脉与多条经脉相互交通,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去清窍之蒙蔽。操作方法 取廉泉穴,以75mm长针向舌底直刺,行捻转手法,待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再向舌根两旁分别刺入,捻转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再向舌根下方直刺,捻转得气,如此“一退三进”。因本手法针感强…  相似文献   

20.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是因茎孔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的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患。由于中西药物和其它物理疗法不及针灸有效,针灸疗法已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鉴于临床上运用针刺治疗面瘫时因面部腧穴所施用的手法各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笔者拟结合中西医有关本病的认识和个人临床体会谈针刺治疗面瘫时面部腧穴的手法适宜问题。一、关于针刺角度与深度《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深浅不得,反为大害,”这是说针刺要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只有深浅适当,方能扶正祛邪以治病。因此,治疗面瘫的针刺深浅应依其病位所在而定。《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口目为僻”,“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金匮要略》说:“( 口呙)僻不遂,邪在于络”。由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