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48例(AMⅠ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0例(UA组)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AMI组检测入院后第1、3、7天的CRP(第1、3、7天的CRP对应CRP1、CRP3、CRP7),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各检测1次CRP。根据临床症状体征(Killip分级)和1周后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价AMI后心功能状态,以Killip分级将AMI患者分为两个亚组(KillipⅠ级组即心功能正常组和Killip〉Ⅰ级组即心功能不全组)。结果:血清CRP在冠心病各组均升高,AMI后不同时间的CRP1、CRP3、CRP7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CRP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CRP1、CRP3、CRP7升高(3次总体有差异,P〈0.05),分别以CRP3最高,达峰值。AMI后心功能不全组CRP1、CRP3、CRP7高于AMI后心功能正常组(P〈0.01、P〈0.01、P〈0.05分别对应CRP1、CRP3、CRP7)。结论:冠心病发生、发展有炎症反应的参与,观察CRP水平对于AMI后病情监测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AMI住院患者192例,通过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的情况,对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与其本身各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低、中、高CRP三组,每组各64例.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CRP升高、Killip分级>1级、血脂升高等可导致AMI后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结论 CRP水平在AMI后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参考因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一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关系。方法:测定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9例的血清CRP浓度,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D和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结果:AMI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血清CRP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r=0.38,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期间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与心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 61例临床确诊的AMI患者根据Killip分级分为两组,住院期间Killip分级=1级者21例为无心衰组,住院期间Killip分级≥2级者40例为心衰组,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浆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RP,hs—CRP)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hs—CRP均增高,心衰组显著高于无心衰组,(分别为59.84±29.23mg/L vs 23.40±8.22mg/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高敏C-反应蛋白(log—hs—CRP)是心衰的独立预测指标(P=0.001)。结论 AMI发作期hs—CRP是心衰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136例维吾尔族AMI患者,按RDW是否〉16.0%分组。住院期间,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Killip分级、严重并发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Killip分级2~4级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住院心源性死亡率。结果:RDW升高组的严重并发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明显高于RDW正常组(P〈0.05),而LVEF显著降低(P〈0.05)。结论:维吾尔族AMI患者RDW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B型钠尿肽(BNP)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8例AMI患者为治疗组,并选择同期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并测定BNP水平。结果治疗组中BNP和血浆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而升高,BNP与血浆hs—CRP水平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P〈0.05)。AMI患者BNP和hs—CR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5),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BNP与血浆hs—CRP水平与AMI预后显著相关,均是独立的不良预测因子,可以作为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敏感指标,亦可用于AMI的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AMI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195)/空腹高血糖组(n=141);再次分组:心功能KillipⅠ级133例/79例、Ⅱ级52例/37例、Ⅲ~Ⅳ级10例/25例。结果 空腹高血糖组男性、有吸烟史、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糖尿病史、心功能KillipⅡ~Ⅳ级、使用利尿剂、CK-MB较高(P〈0.05);心功能KillipⅠ级男性较低,糖尿病史比例、房颤发生率、Ⅱ级房颤发生率较高(P〈0.05);空腹高血糖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将AMI空腹高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有利于降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对AMI患者疾病预后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RP水平测定与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水平的变化与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我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CRP水平,按心功能等级进行分类统计,并测定同期50例健康志愿者(B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组CRP值为(3.2±0.8)ng/L;A组CRP值为(30.8±4.7)ng/L;心功能IIV级CRP值分别为(18.2±2.4)ng/L;(33.6±3.8)ng/L;(46.7±6.4)ng/L与(64.8±8.7)ng/L,与B组相比较,A组CRP水平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心功能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P〈0.01)。结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CRP水平升高较明显,且与心肌梗死Killip分级呈负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AMI患者早期心功能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月至12月住院的AMI患者80例按心功能分为KillipⅠ级组、KillipⅡ级组及KillipⅢ、Ⅳ级组,按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组、多支组,选择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48h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BNP浓度。结果 AMI各级心功能患者BN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且随Killip级别的升高,BNP浓度呈递增,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MI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及多支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多支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组(P〈0.01)。结论 AMI患者血清BNP水平与患者早期心功能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尿酸(UA)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对照组40例正常者的酶促免疫发光法(MEIA)检测脑钠肽,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hs—CRP及氧化酶法测定尿酸。结果心力衰竭患者BNP、hs—CRP与UA指标较对照组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Ⅲ级和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Ⅳ级之间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与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酸和hs—CRP水平比较,心力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和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钠肽、尿酸和hs—CR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相关分析表明,50例不同心功能NYHA分级的CHF患者的脑钠肽与hs—CRP呈正相关(r=0.828,P〈0.01);尿酸与hs—CRP、BNP之间无明显相关(r=0.058,r=0.097,P〉0.05)。结论CHF患者BNP、hs—CRP与尿酸升高,可能在CHF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BNP可作为心力衰竭诊断的标志物,尿酸和hs—CRP浓度升高可作为CHF患者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指标和炎症反应激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钟利兰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84-28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晚期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入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117例患者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随访,观察出院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等分析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半年,48例(41.0%)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其中KillipⅡ级32例,Ⅲ级14例,Ⅳ级2例。患者的既往高血压史(OR=1.672,P=0.021)、糖尿病史(OR=1.510,P=0.034)、心梗的类型(OR=2.284,P=0.008)、再灌注治疗的方式(OR=3.077,P=0.000)是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仍会出现较高的晚期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既往高血压史、糖尿病史、Q波心梗及再灌注治疗是影响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淋巴细胞比值(MPV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均为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不良结局相关,但目前国内外鲜有研究探讨这些血液学参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组合在预测急性STEMI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目的 探讨血液学参数预测急性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并首次行急诊PCI的患者52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高脂血症比例、入院时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Killip)分级、入院时全球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册(GRACE)评分,PCI术前临床指标〔空腹血糖(GLU)、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钙蛋白T(TnT)峰值、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MLR、MPVLR、N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分布宽度〕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罪犯血管,支架植入数目,发生症状到PCI时间,无复流发生率,药物治疗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探讨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LR、MPVLR、NLR及其组合对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5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MACE,其中心源性或全因死亡23例、急性心力衰竭15例、复发心绞痛7例、恶性心律失常5例、再发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MACE组患者年龄、入院时Killip分级≥Ⅱ级的比例、入院时GRACE评分、TnT峰值、CRP、NT-proBNP、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MPV、MLR、MPVLR、NLR均高于非MACE组患者,LVEF、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MACE组患者(P<0.05)。MACE组无复流发生率高于非MACE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HR=0.884,95%CI(0.817,0.966),P<0.001〕、单核细胞计数〔HR=1.169,95%CI(1.104,1.463),P=0.009〕、MPV〔HR=1.333,95%CI(1.005,1.752),P=0.039〕、MLR〔HR=1.701,95%CI(1.332,2.172),P<0.001〕、MPVLR〔HR=1.372,95%CI(1.196,1.443),P<0.001〕、NLR〔HR=1.428,95%CI(1.037,1.576),P=0.015〕均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MLR与NLR(rs=0.195,P<0.001)、MPVLR(rs=0.210,P<0.001)呈正相关,NLR与MPVLR呈正相关(rs=0.483,P<0.001)。MLR+NLR、MLR+MPVLR、NLR+MPVLR对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预测效能优于MLR、NLR、MPVLR(P<0.05)。结论 入院早期MLR、MPVLR、NLR等血液学参数与急性STEMI患者预后相关,且血液学参数之间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加高效地识别高危患者以及预测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唐强  邓大庆  黄河 《医学综述》2014,(14):2683-268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尿酸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全球急性冠脉事件注册危险(GRACE)评分相关研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经临床诊断为AMI的患者,按GRACE评分结果分为低危组(25例),中危组(32例)和高危组(33例),入院时测其CRP、NT-proBNP、尿酸,分析患者CRP、NT-proBNP、尿酸与心肌梗死患者危险程度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结果 CRP、NT-proBNP、尿酸水平随着心肌梗死患者危险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CRP、NT-proBNP、尿酸与心梗患者危险程度独立相关(P<0.05)。结论CRP、NT-proBNP、尿酸水平和GRACE评分均能有效地预测AMI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I期康复治疗方案对直接PC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通过计算心功能分(Killip分级)、6min步行试验(6MWT)、心肌梗死面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运动计分(WMSI),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康复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左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计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I期康复治疗方案能有效改善直接PC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对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者分为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组(A组)及使用他汀类药物组(B组);并将A组分为:有发生无复流组(A1组)及未发生无复流组(A2组),将B组分为:有发生无复流组(B1组)及未发生无复流组(B2组),对各组的IL-6、高敏C反应蛋白及无复流现象进行分析.结果:A组53例(67.95%),A1组15例(19.23%),A2组38例(48.72%),B组25例(32.05%),B1组4例(5.13%),B2组21例(26.92%).使用他汀类药物组发生无复流现象比例显著低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组(P=0.027).未发生无复流现象组患者(A2组、B2组)IL-6、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发生无复流现象组患者(P=0.015,P=0.027);1B2组患者IL-6、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A2组(P=0.001,P=0.012);B1组患者IL-6、高敏C反应蛋白同A1组差异无显著性(P=0.147,P=0.178).结论:无复流现象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明显减少,且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IL-6、高敏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为ST段回落(STR)组193例和ST段回落不良(STNR)组91例。结果STNR组和STR组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的比例及Q波计数、心率、血糖、CK-MB、纤维蛋白原、Gensini评分、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 II级、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STNR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因素(P〈0.05)。STNR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总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STR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STR组,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Killip〉II级以及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与术后STNR密切相关,STNR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血清CRP联合cTnI检验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发病时间为〈4 h,B组发病时间4~8 h,每组各50例。再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三组检测血清CRP和cTnI情况,以及检测血清CRP和cTnI阳性率及联合确诊率情况。结果 B组CRP和cTnI与A组和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CRP和cTn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CRP检测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TnI检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CRP和cTnI检测的准确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联合确诊率均为100%。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血清CRP联合cTnI检查能够有效提高检测的准确度,缩短检出时间,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宝贵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