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了解江山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为完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螺情、病情进行纵向监测。结果1998~2007年全市累计发现有螺条块525个,有螺面积93.89hm2,共解剖钉螺3328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血检66875人,血清学阳性2066人,血检阳性率3.09%,共粪检2064人,阳性4人,均为输入性病例。检查耕牛4793头,血检阳性93头,经粪便孵化检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牛。结论江山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血防成果巩固,但钉螺面积反弹严重,血吸虫病出现再流行的可能性增加,需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对宜昌市夷陵区1988年以来血吸虫病监测工作资料进行分析。24年间, 夷陵区累计查出有螺村2个, 有螺环境 24处 (次), 有螺面积达5.52 h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人群查病血检共71 353人, 发现阳性者814人, 阳性率1.1%; 病原学检查817人, 未发现阳性; 耕牛血检共9 353头, 阳性24头, 阳性率为0.25%, 粪检未发现阳性耕牛。提示, 夷陵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成果巩固, 内源性感染已完全消除, 但仍存在疫情反弹的潜在威胁, 故仍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流动人员监测, 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3.
高淳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再流行因素监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阐明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再流行因素,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吸虫病常规监测方法对螺情、病情等流行因素进行监测分析.结果1999年发现钉螺,次年即发现阳性钉螺,1999~2003年钉螺面积平均年递增12.4%,而阳性钉螺面积则徘徊在1.20~31.61 hm2;人群血吸虫病筛查阳性率和新病人数逐年升高,2003年新病人数为1999年的139倍,筛查阳性率和新病人数均与钉螺面积呈正相关;2003年查出病牛2头,感染率为0.75%;2001~2003年哨鼠感染率分别为51.35%(19/37)、48.21%(27/56)、75.65%(87/115).结论由于钉螺扩散和传染源的输入,高淳县已由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转为血吸虫病再流行,必须加强以钉螺控制为重点的综合治理,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鹤庆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村的疫情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每年在历史有螺环境及可疑环境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螺情监测,对从事农业劳动的高危人群及外来人员采用IHA法初筛,阳性者用粪便集卵孵化法检查,用顶管孵化法监测流行村的家畜.结果 通过监测2006年发现血吸虫病患者3例,2005年查到病牛2头,其余年份没有发现血吸虫人畜感染;2001年钉螺面积147 268 m2,2006年回升至633704 m2,2011年又下降至149651 m2,钌螺面积构成以田块为主,占传播阻断地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0.88%,钉螺分布局限;2002 - 2006年查出阳性钉螺,钉螺感染率0.03%~0.87%.结论 2001 - 2011年云南鹤庆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村有钉螺分布,且发现感染性钉螺和病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宝应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变化,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1988-2015年宝应县血吸虫病监测数据,回顾性分析血吸虫病监测效果。 结果 宝应县自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来,累计调查钉螺面积21 269.95 hm2,均未查到活钉螺;开展人群血吸虫病查病163 196人次,血检阳性270人次,粪检阳性26人次,1997年以后未查出阳性病例;家畜查病2 180头次,均未查出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 结论 宝应县连续28年未查到活钉螺和病畜,连续11年未查到血吸虫病病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稳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9 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下一阶段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 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19 年底,安徽省50 个流行县(市、区)中9 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3 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8 个达到消除标准。全省询检190. 52 万人,阳性381 878 人;血清学检查86. 20 万人,阳性8 864 人;粪检6. 16 万人,未发现阳性患者;全省现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5 329 人,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全省流行村牛存栏24 824 头,共血清学检查365 头,粪检13 554 头,未发现病牛。全省共调查钉螺87 437. 50 hm2,查出有螺面积20 059. 25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8. 90 hm2,复现钉螺面积39. 55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全年累计药物灭螺面积9 768. 77 hm2,消灭钉螺面积235. 53 hm2。2019 年,全省50 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发现有螺框出现率8. 80%,活螺平均密度0. 31只/0. 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9 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91. 57%和100%。2006—2019 年,有螺面积在26 300~31 000 hm2 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的态势,已连续7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感染性钉螺。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整体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推进血吸虫病消除目标进程,应继续加强传染源防控,控制重点有螺环境,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代表性地区2006-2010年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投入与效果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讨此类地区今后需加强的重点投入与防治措施,为监测巩固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浙江省江山市、富阳市,广东省清新市、三水市,福建省福清市、龙海市等6个曾为流行区的市(县),采用回顾性调查、历史文献复习法和现场调查法收集与分析2006-2010年上述3省6市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与疫情监测效果.结果 3省6市,2006-2010年,财政经费投入与支出总额排名:浙江省江山市最高(投入824.60万元、支出1 047.48万元),广东省清新市最低(投入14.50万元、支出15.95万元).投入-支出贴现分析显示6市中,广东2市低投入与低支出相对值较小,而与其他2省相比,无论投入与支出,绝对值相差较大.浙江2市,富阳市投入与支出平衡,江山市高投入与高支出并存,同时支出远大于投入.福建2市存在投入与支出前高后低现象且逐年减少.疫情监测结果显示,人群平均血检阳性率为0.67%,广东省三水市最高(1.46%),浙江省富阳市最低(0.03%);血检阳性人群虫卵平均阳性率为1.04%(4/383).查出4例确诊病例均为福建省福清市输入性病例,血检阳性人群虫卵阳性率为7.02%(4/57),其他各市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例.家畜查病包括耕牛查病总数6 811头,其他家畜(羊)180头,均未发现阳性.查螺总面积为4089.92 hm2(1 hm2=10 000 m2)其中福建省福清市、龙海市钉螺密度分别为0.0800只/0.1 m2、0.0040只/0.1 m2,浙江省江山市为0.001 0只/0.1 m2,其他3市未发现钉螺;6个调查市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粪便管理方面,无害化厕所覆盖率以广东省三水市居首(98.73%),浙江省江山市居末(55.16%).结论 传播阻断区血吸虫病监测应采取外源性传染源监测为主,内源性传染源监测为辅的措施,同时,重点排查来自疫区的家畜,提高监测工作覆盖面.鉴于查灭螺工作投入与支出比重大,覆盖面广,应采取周期延长、环境轮换监测改进措施.部分阻断区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较低,存在发展为潜在传染源的可能性,需引起重视;部分地区投入较低影响监测效果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8.
1988-2010年安义县血吸虫病监测发现,1997、2004、2010年分别查出有螺面积53.36、6.67、1.00hm2。1997年查获感染性钉螺,当年钉螺复现地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7%和6.27%,其中6~14岁中小学生和≤2岁耕牛感染率分别为6.01%和6.25%,并发生1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除1997年外,其余年份均未见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结果表明,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需继续加强监测和防治,才能有效巩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掌握德保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 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 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普查、 轮查和抽查; 采用血清学和粪便检查等方法对疫区常住人口以及外来流动人员开展查 病。结果 结果 1986-2011年, 累计查螺面积2 099.85 hm2 , 仅1988-1991年在1个村相继发现4处残存钉螺, 钉螺面积共1 024 m2 ; 共解剖钉螺853只, 未发现阳性钉螺。累计查病42 641人次, 耕牛3 165头次, 解剖野鼠2 063只, 均无阳性。结论 结论 德 保县血吸虫病疫情稳定; 但仍需继续加强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5-2018年安徽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全省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2015年在安徽省设立51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对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螺情等进行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安徽省51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居民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89 638人·次和42 609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41%~3.69%和0.84%~2.13%;分别在2015年发现病原学检测阳性5例和1例,职业为农民和渔民。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405头·次,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累计开展钉螺调查12 661 hm^2,各年钉螺分布面积为2 461.27~2 628.96 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375 7~0.433 0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局部地区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巩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分析1994年以 来楚雄市血吸虫病螺情监测资料。结果 该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病情稳定;但钉螺面积回升较为严重,最严 重时有螺面积为达标年的12.9倍,较高年份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27.8 hm2和28.0 hm2。 结论 楚雄市血吸虫 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较明显,仍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嘉兴市秀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变化,为巩固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并分析1994-2015年嘉兴市秀洲区血吸虫病及螺情监测资料。 结果 1994-2015年全区查螺975村次,累计查螺面积4 385.31 hm2,发现复现螺点20个,有螺面积为32.61 hm2,灭螺面积57.71 hm2,解剖钉螺11 941只,无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检查221 794人次,粪检3 731人次,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人(畜),但查出输入性病人4例。 结论 秀洲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疫情稳定,但有外来患者输入,防控外来传染源是监测巩固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变化情况,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开展螺情监测.其中流行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调查无锡市自1952年以来历史有螺环境及城市湿地环境的分布现状和特点, 为全市制定血吸虫病传播 阻断后的监测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收集全市历史有螺环境和城市湿地环境相关信息, 建立数据库, 并应用谷歌地球 (Google Earth) 软件绘制分布图, 分析各类环境特点。 结果 结果 无锡市历史有螺环境共有2 124个, 累计历史有螺面积为 2 995.7 hm2 , 其中IV类环境871个, 面积871.2 hm2 , 占29.1%。2013年无锡市共有城市湿地监测点61个, 面积32.8 hm2 , 共 捕获螺类1 695只, 未捕获到钉螺。 结论 结论 无锡市历史有螺环境分布广, 面积大, 应重点加强对其中的IV类环境以及城 市湿地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分析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和传播阻断 (传阻) 地区达标前、 后的疫情演变规律, 为控制血吸虫 病及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安徽省已达血吸虫病传阻的天长市、 达传阻后疫情回升的太湖县和达传 控疫情回升的广德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控年为基点, 收集各县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 分析比较血吸虫病流行区达标前、 后病情与螺情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果 天长市钉螺分布于局部湖 滩, 传控年有螺面积3.54 hm2 , 2008年消灭钉螺; 除1993年发生58例急性感染外, 其他年份无粪检阳性者, 人群血检阳性 率维持在0~1.55%的低水平。太湖县达传控的1971年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0.06%, 1983年达传阻前连续3 年无螺, 传阻12年后疫情回升, 发生血吸虫集体感染73例; 有螺面积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91%, 之后钉螺面积 持续上升;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65%, 耕牛粪检阳性率多>1%。广德县达传控年的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的1.90%, 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 达传控后5年曾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 疫情出现回升。天长市人群血检阳性率、 太 湖县人群和耕牛粪检阳性率, 与当地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 (r=0.582, 0.401, 0.596, P均<0.05)。结论 结论 控制钉螺是实现 血吸虫病传播达标和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因素, 应加快研究建立有效的螺情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镇江市润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2001-2016年在镇江市润洲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血吸虫病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螺面积、灭螺面积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为指标评估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灭螺面积7 091.50 hm2,有螺面积和总灭螺覆盖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 = -0.874,P = 0])。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1 703例,粪检阳性病人199例;对粪检阳性者和血检阳性者全部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2005年后居民血检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自2004年后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01-2016年问卷调查居民189 639人次,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逐年提升。全区于201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吡喹酮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在嘉兴市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在2个县和嘉兴机场发现钉螺面积17 390 m2;钉螺最高密度64只/0.1 m2,解剖钉螺2 368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查到1例来自湖南省岳阳市外来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未发现本地感染者。嘉兴市仍存在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和评价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有螺地区人群传染源监测方法,并对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评估。方法 2010-2014年采用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两种方法,连续观察人群病情变化情况,评估两种监测方法的费用。 结果 2010-2014年全市累计血检49 277人,发现阳性608例,血检阳性率为1.23%,未检出病原学阳性病例。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61%、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5.982,P < 0.05)。在不考虑组织动员和人工费用的前提下,每查治1例血检阳性者的平均费用,被动监测低于主动监测。结论 作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有螺无病地区,在今后传染源监测工作中应采取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评价近10年来常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4- 2014年常州市血防工作报表,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 评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效果。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 常州市 累计查病215 368人次, 人群血吸虫病血检总阳性率为0.24% (478/198 356), 无粪孵阳性者。完成家畜查病11 935头, 未 发现病畜。2004-2014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92.27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34.75%、 34.82%、 30.43%; 新发现有螺面积34.40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2.62%、 71.22%、 26.16%。全市共解剖钉螺 8 511只,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 全市血吸虫病重点项目地区共建造无害化厕所24.26万户, 家畜圈养270.47 万头次, 河流治理5.82 km; 兴建重点防护林2 250.11 hm2 ; 完成药物灭螺625.79 hm2 , 改造有螺环境149.58 hm2 。2004- 2014年共540万人次接受血防健康教育, 2014年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为96.00%。结论 结论 常州市存在钉螺输入扩散和血 吸虫病再流行风险, 但在持续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条件下, 该市血吸虫病疫情稳定,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