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固通结合针刺对高脂血症血清NO NOS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凤霞  陈瑞  毛红蓉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1013-1014
目的 :观察“固通结合”针刺取穴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等的影响。方法 :将 4 5例患者随机分为 3组 (均嘱予低脂饮食 ) :药物组、针刺组和对照组。入院次日测血脂 (TC、TG、HDL、LDL)、NO、NOS ,并计算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AI:ApoB/ApoAⅠ )。治疗后复查上述各项指标。结果 :针刺组与药物组对脂类代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针刺组与药物组血清NO、NOS在原低水平上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两组间比较 ,针刺组效果更好 (P <0 0 5 )。结论 :针刺调整脂类代谢疗效确切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高脂血症患者血NO、NOS有关。  相似文献   

2.
解毒活血法治疗高脂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7):1284-1285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汤对高脂血症脂类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嘱予低脂饮食):药物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除对照组外,在调整脂类代谢方面,其他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解毒活血方法调整脂类代谢疗效确切,可作为防治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和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效应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药物组,每组12只,后4组用自制脂肪乳剂灌胃4周,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正常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造模成功后开始治疗,正常组、模型组不做治疗,艾灸组、针刺组选用“足三里”“神阙”穴,分别用艾灸、针刺进行治疗,每日1次;药物组给予洛伐他汀灌胃,10 mg/kg,每日1次.治疗期间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药物组继续脂肪乳剂灌胃,治疗4周结束.采用生化比色法测定血脂4项,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针刺组、药物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NO均降低(P<0.01,P<0.001),同时还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灸组降低TC、LDL-C、NO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P<0.05).艾灸组NO与TC、LDL-C呈正相关(P<0.05,P<0.01),药物组NO与TC、LDL-C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温和灸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清NO都具有良性调节作用,温和灸可以通过降低大鼠血清NO发挥其抗血管损伤、抗炎性反应、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秦亮甫教授"从脾论治"的学术经验,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从脾论治针刺治疗中心型肥胖症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标准的中心型肥胖伴高脂血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常规饮食控制;针刺组在常规饮食控制基础上,采用秦师"从脾论治"法,取腹四门[脐周四针三穴:天枢(双)、关元、中脘]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下合穴。通过2组组间和组内比较,观察体质指数(BMI)、腰臀比、血胆固醇(TC)、血三酰甘油(TG)、血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差异以及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IN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diponection、Ghrelin、胰岛素抵抗指素(ISI)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BMI、腰臀比、血TC、血TG、血LDL-C、血HDL-C,FBG、INS、TNF-α、Adiponection、Ghrelin、ISI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从脾论治针刺组能明显降低中心型肥胖伴高脂血症患者的BMI(P0.05),腰臀比(P0.01);减少TC、TG的含量(均P0.01)和LDL-C的含量(P0.05);升高HDL-C的含量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降低、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另外,针刺组FBG、INS、ISI(均P0.05),Adiponection(P0.01)、Ghrelin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50%,而针刺组为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脾论治"针刺能改善中心型肥胖伴高血脂症患者的脂质代谢与形体指标,其可能机制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针刺结合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与单纯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对比,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科学评价针刺结合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对BMI及血脂含量的影响.方法 61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年龄、性别、BMI、肥胖等级、血脂含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进行治疗;治疗组在进行饮食调整和有氧运动的基础上,针刺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脾腧、胃腧、阿是穴等腧穴,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BM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0.01),但治疗组BMI在各个疗程结束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TG、TC、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0.05或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针刺结合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BMI,调节血清中TG、TC、LDL-C、HDL-C的含量,且针刺结合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在降低BMI、升高HDL-C作用方面优于单纯饮食调整及有氧运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从督论治”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对症降压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从督论治”取穴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颈椎病躯体症状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 并且针刺组在颈椎病躯体症状改善起效时间上更短(P<0.05),对患者颈椎功能改善作用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ET-1都较前下降(P<0.05),NO较前升高(P<0.05),针刺组TNF-α、ET-1较对照组更低(P<0.05),NO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针刺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好(P<0.05)。结论:针刺“从督论治”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并且能够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辨脾论治指导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4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以常规治疗为基础,配合运动疗法及饮食控制;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疗程14日。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方面的变化。结果:在治疗后,两组体重、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BG、PBG、DBP、TC、TG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腰围、SB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干预治疗代谢综合征疗效较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传统中医辨证取穴和激痛点取穴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辨证取穴组和激痛点取穴组,每组24例。两组均于月经周期或黄体酮撤退性出血后第5天开始针刺治疗,每周2次,经期停止治疗,两组均治疗32次。针刺治疗期间记录患者自发月经次数及基础体温(BBT),以判断双相体温患者例数,治疗前后检测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睾酮(T)水平,并测量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治疗后辨证取穴组BBT双向患者17例(70.8%),激痛点取穴组BBT双向患者14例(5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频次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组间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H/FSH值、T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辨证取穴组低于激痛点取穴组(P0.05)。结论传统中医辨证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在改善月经及内分泌代谢方面优于激痛点取穴。  相似文献   

9.
蔡辉  袁爱红 《河北中医》2010,32(9):1404-1406
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一氧化氮(NO)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的影响。方法 将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治疗组和正常组各9只。正常组予普通饲料,模型组和针刺组均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后治疗组施以针刺疗法,每日1次,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 d,连续治疗4个疗程;模型组和正常组均未给予治疗措施。针刺干预4个疗程后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O的含量及MPO活力。结果模型组TG、TC及LDL-C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治疗组TG、TC及LDL-C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模型组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组NO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血清MPO活力明显高于正常组和治疗组(P0.01)。结论高脂饮食能够增加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针刺能够降低血脂,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富硒灵芝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和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富硒灵芝高剂量组、富硒灵芝低剂量组、吉非罗齐阳性药对照组,各10只。采用喂养高脂饲料方法复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在造模同时各组每日灌胃予药物(或水)治疗,连续8周。第8周末各组大鼠末次给药后禁食禁水12 h,断头取血,测定各组大鼠血脂、血清NO、血浆ET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ET水平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O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降低高脂血症大鼠TC、TG、NO水平(P<0.01),升高HDL-C、NO水平(P<0.05);各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硒灵芝可以调节大鼠脂质代谢的异常,缓解高脂血症所引起的ET和NO的失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取穴针刺联合吡拉西坦治疗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西药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每组30例。子午流注组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针刺;西药治疗组予口服吡拉西坦片治疗;综合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取穴针刺加口服吡拉西坦片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及大脑中动脉脉动指数(PI)值。结果 3组治疗后的MoCA评分、ADL评分、血清Hcy含量、血浆NO含量及大脑中动脉PI值均较同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综合治疗组优于子午流注组和西药治疗组(P0.01,P0.05),子午流注组与西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血浆ET含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综合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者2例,西药治疗组6例,子午流注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子午流注取穴针刺联合吡拉西坦在改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子午流注取穴针刺和吡拉西坦治疗,子午流注取穴针刺安全性优于吡拉西坦治疗;子午流注取穴针刺联合吡拉西坦可能通过降低Hcy水平,增加NO合成,恢复NO与ET之间的平衡,使得脑血管相对扩张,脑血流量增加而起到治疗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脂血症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清洁级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40只,针刺组和药物组各20只。除正常组外采用高脂饮食饲料喂养制备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造模第15天检测正常及造模动物各20只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针刺组开始电针双侧"丰隆""曲池""三阴交"穴1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10 d;药物组灌服辛伐他汀,每日1次,连续10 d。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血清TC、TG、LDL-C、HDL-C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第15天,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LDL-C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HDL-C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10 d后,针刺组、药物组小鼠血清TG、TC、LDL-C以及MDA、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血清HDL-C、NO含量以及SOD活力高于模型组(P<0.05,P<0.01),且针刺组的改善作用优于药物组(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够调节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抵抗脂质过氧化,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健胃消痞汤配合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方法将124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采用健胃消痞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常规药物口服治疗,并收集62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3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和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71%,对照组74.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EGF、NO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EGF、NO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胃消痞汤配合针刺治疗CAG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血清EGF、NO的影响明显,对于改善这些因子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刺络泻血疗法对高脂血症大鼠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血脂的影响,探讨刺络泻血疗法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调脂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刺血观察组、药物观察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脂血症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模型组只进行抓取及按压;刺血观察组在大鼠后肢浅静脉进行刺血干预,0.3~0.5 m L/次,2次/周,治疗4周;药物观察组给予辛伐他丁2 mg/(kg·d)灌胃干预,治疗4周。观察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HDL-C、ET-1含量均显著上升,NO含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刺血组及药物组大鼠血清TC、TG、HDL-C、ET-1含量均降低,NO含量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大鼠血清HDLC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模型组较空白组有下降趋势,刺血组及药物组较模型组均有上升趋势。结论:刺络泻血疗法可以纠正脂质代谢异常,并通过抑制ET-1含量的增加而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平衡,从而减轻和延缓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将9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高于对照组(7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为(24.17±2.13)kg/m~2,体质量为(68.42±7.85)k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脂指标、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DL-C、NO、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可改善血脂指标,调节NO、VEGF、Hcy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温和灸对慢性高血脂状态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效应差异及量效特征,初步阐明温和灸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规律.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造成高脂血症模型.将72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温和灸5 min组、温和灸10 min组、温和灸15 min组、药物治疗组,共6组.药物治疗组用洛伐他汀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血清,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ET-1,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的含量.结果:1)温和灸10min组、15min组、药物治疗组均具有降低ET-1及ET/NO比值的效应(P<0.05),5min组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温和灸15 min组具有升高NO的效应(P<0.05),5min组、10 min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治疗组组间比较10 min组降低ET-1的效应最优,与5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5 min组、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NO的趋势比较15 min组最优,与5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0 min组、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灸量温和灸在调节血脂的同时,对血管内皮功能亦具有调节作用,且不同灸量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存在差异,需达到一定的灸量,温和灸才能对血管内皮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指标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g-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90例高血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脂血症组、电针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饮食、生活方式的控制及改善,药物治疗组同时采用血脂康胶囊治疗,电针组同时给予电针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外周血巨噬细胞内TNF-α、MCP-1、IFN-γ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血清TG、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药物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患者的TG、TC、LDL-C水平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HDL-C高于高脂血症组(P0.05)。治疗前,3组TNF-α、MCP-1、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药物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TNF-α、MCP-1、IFN-γ水平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药物治疗组的TNF-α、MCP-1、IFN-γ水平低于电针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电针治疗组为90.0%、高脂血症组为56.7%,药物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高脂血症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同时调节TNF-α、MCP-1和IFN-γ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评价董氏针灸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卵巢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穴取"妇科""还巢""天皇"(阴陵泉)、"人皇"(三阴交)、关元、子宫,一周2次,连续治疗12周;药物组口服达英-35片,1次/d,服药21 d,停药7 d,继续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以血清LH/FSH比值为主要指标,血清睾酮(T)、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体质量指数(BMI)、卵巢及月经情况为次要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后,针刺组和药物组血清LH/FSH比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LH/FSH比值降低幅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组和药物组BMI及血清T、L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但组间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针刺组和药物组卵巢大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卵巢大小的缩小幅度大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卵巢单一切面卵泡数量10个的卵巢数量较治疗前减少(P0.05),减少程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组和药物组治疗后3个月内来潮次数及行经天数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但两组间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董氏针灸能明显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卵巢功能,可达到与药物达英-35相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芒针深刺对中风后消化不良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中风后消化不良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芒针深刺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多潘立酮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AI值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较治疗前下降(P0.01)。结论芒针深刺能降低中风后消化不良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择时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不同时辰血压及血清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其降压机制。方法 11周龄雄性SH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另选WKY大鼠为正常组。针刺组在辰时给予电针双侧"曲池、足三里"穴,西药组在辰时给予卡托普利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只作捆绑处理。治疗4周后,各组分别在辰、午、酉、子四个时辰随机选取4只大鼠,测量鼠尾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测定血清ET-1、NO水平。结果 (1)从不同时辰的SBP比较,辰、酉、子时的SBP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高于正常组(P0.05),午时的SBP模型组和针刺组高于正常组(P0.05),西药组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辰、午、酉、子时的SBP,西药组和针刺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辰时的针刺组SBP低于西药组(P0.05),午时高于西药组(P0.05)。而不同时辰的DBP比较,四个时辰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西药组与针刺组在辰时、午时低于模型组(P0.05),其余时辰无差异(P0.05);辰时的针刺组低于西药组(P0.05),其余时辰无差异(P0.05)。(2)ET-1:辰时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高于正常组(P0.05),其余组间无差异(P0.05);午时针刺组高于其他三组(P0.05);酉时四组比较无差异(P0.05);子时针刺组低于正常组、模型组(P0.05);(3)NO:四个时辰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择时针刺可以降低SHR大鼠总体SBP和DBP,尤其在辰时降压效果最好,在子时针刺与卡托普利降低ET-1结果相同,其降压效应与降低血清ET-1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