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运用心电-压力多源传感器脉诊仪同步采集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的脉象和心电信号并提取信号特征,旨在探讨两种信号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心电-压力多源传感器脉诊仪同步采集222例CHD患者的脉象信号和心电信号,运用特征提取方法提取脉象时域特征和心电信号特征,运用典则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探究两种信号的关联性。结果 脉象时域特征和心电信号特征两组变量间的第一典则变量U1和V1的相关系数为0.850(P<0.01);脉象时域特征T、t1、t3、t4、t4/T在自身第一典则变量U1上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942、-0.531、-0.661、-0.585、0.808,在对方第一典则变量V1上的交叉载荷系数分别为-0.801、-0.451、-0.562、-0.497、0.687;心电信号特征PR间期、ST片段、QT间期、心率(heart rate, HR)在自身第一典则变量V1上的载荷系数分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凝血功能(PT、APTT、INR、FIB)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肾阴虚4型,观测各证型凝血4项(PT、APTT、INR、FIB)之间的差异。结果:4型中凝血功能最好的为肝郁脾虚型,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较少,预后相对较好;其次凝血功能较好的为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凝血功能较差;肝肾阴虚型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情况最多且死亡人数最多,凝血功能最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脉血康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术后凝血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10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4例发病时间在4.5~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治疗方法分为脉血康胶囊治疗(观察组)和普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差异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由治疗前的(26.74±2.85)降低为治疗后的(8.64±2.03);对照组由治疗前的(26.03±2.30)降低为治疗后的(16.39±3.20),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情况,治疗前观察组PT、TT、APTT、FIB各项指标分别为(10.13±2.01)s、(10.52±2.29)s、(32.47±5.27)s、(2.71±3.92)g/L,治疗后PT、TT、APTT、FIB各项指标分别为(13.83±2.64)s、(13.52±2.27)s、(38.68±5.86)s、(2.66±0.88)g/L;对照组治疗前PT、TT、APTT、FIB各项指标分别为(10.28±2.64)s、(10.37±2.44)s、(33.54±5.43)s、(2.78±4.72)g/L,治疗后PT、TT、APTT、FIB各项指标分别为(12.14±2.02)s、(10.19±2.46)s、(35.06±5.38)s、(2.88±0.72)g/L,治疗前两组凝血情况PT、TT、APTT、FIB各项指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术后的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脑组织供血情况,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案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调整32例对照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调整36例观察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同时静滴丹参多酚酸盐,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中PT、TT、APTT、FIB、D-Dimer水平并计算INR。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T、TT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APTT与及INR数值升高(P<0.05),FIB降低(P<0.01)、D-Dimer降低(P<0.05)。结论:调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同时静滴丹参多酚酸盐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以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45例给予液体复苏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5例仅给予液体复苏治疗。观察2组凝血功能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相比治疗前延长(P均0.05),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相比治疗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TT与PT相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缩短(P均0.05),APTT、FIB、INR相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APTT相比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FIB与INR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2组治疗后IL-6、IL-10、TNF-α均明显增高(P均0.05),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治疗后炎症因子的提高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探讨冠心病脉诊信号递归定量特征与血脂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旨在说明中医脉诊信息有助于冠心病的预警。方法采用相空间重构算法将脉诊信号扩展到高维相空间中,并用递归图及递归定理分析算法提取脉象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采用典则相关分析法对脉图的递归定量特征与血脂指标进行关联研究。结果第一典则相关系数是0.899(P0.000),第一典则变量反映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脉象递归定量参数中Lmax之间存在依存关系,由Lmax可以较好地预测HDL和LDL的相对大小。结论中医脉诊信息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7.
脉血康胶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脉血康胶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高血凝状态患者予脉血康口服,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INP由(1.27±0.14)s延长至(1.41±0.25)s,APTT由(34.67±5.65)s延长至(39.23±6.27)s,TT由(15.19±1.23)s延长至(16.35±2.17)s,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FIB治疗前(2.88±0.75)g/L,治疗后2.66±0.75g/L,无显著变化。结论脉血康胶囊作为水蛭制剂,具有改善高血凝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妇女体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6月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妇女100名,作为对照组。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在STA-R-EVOLUTION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分析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对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分娩前需要动态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抢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肿瘤患者瘀血舌象与凝血五项指标间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肿瘤患者瘀血舌象与PT、INR、APTT、FIB、TT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方法:用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219例肿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非瘀血舌象组比较,瘀血舌象组PT、APTT、INR均有一定程度改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TT含量显著性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FIB含量显著性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纤溶系统变化可以作为肿瘤患者瘀血舌象的一种微观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凝血检验中的应用。方法:以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量凝血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等。结果:当PT靶值为11.32s、FIB靶值为2.45g/L、APTT靶值为23.12s、TT靶值为15.09s时,测量不确定度值分别为1.24s、0.89g/L、1.68s及0.44s。结论:临床检验工作者需加强对于不确定度值的了解与掌握,并向患者讲解检验单上的相关数据,以帮助患者更高的了解检验单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瘀血舌象与PT、INR、APTT、FIB四项凝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用Sysm 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77例正常人群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结果:瘀血舌象组、非瘀血舌象组的PT均比正常组显著缩短(P〈0.017,P〈0.001);瘀血舌象组、非瘀血舌象组的APTT均比正常组显著缩短(P〈0.001,P〈0.017);非瘀血舌象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7);瘀血舌象组FIB水平显著高于非瘀血舌象组(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升高,而糖尿病血瘀证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升高可能是其出现瘀血舌象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how that the pulse diagnosis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can help identify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ethods

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RQA) was used to study puls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37 in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nd 37 normal subjects (controls). A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detec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QA measures of their pulses. 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classified th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RQA measures. Classic time-domain parameters were used for comparison.

Results

RQA measur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of measures [ecurrence rate (RR), determinism (DEL), average diagonal line length (L), maximum length of diagonal structures (Lmax), Shannon entropy of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iagonal line lengths (ENTR), laminarity (LAM), average length of vertical structures (TT), maximum length of vertical structures (Vmax)]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s for patients with CHD than for normal subjects (P<0.05). The other measures (RR_std, L_std, Lmax_std, TT_std, Vmax_std)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values for the CHD group than for normal subjects (P<0.05). SVM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was higher with RQA measures: With RQA (16 parameters) accuracy was at 88.21%, and with RQA (12 parameters) accuracy was at 84.11%. In contrast, with classic time-domain (15 parameters) accuracy was 75.73%, and with time-domain (7 parameters) accuracy was 74.70%.

Conclusion

Nonlinear dynamic methods such as RQA can be used to study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pulse noninvasively. Pulse signals of individuals with CHD have greater regularity, determinism, and stability than normal subjects, and their pulse morphology displays less variability. RQA can distinguish the CHD pulse from the healthy pulse with an accuracy of 88.21%, thereby providing an early diagno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CHD.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蝮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和自制中药(外用蛇肿散及内服蛇毒消)对其的影响。方法:把93例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6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蛇毒消,均以7天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3天、7天抽血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DD、PLT)的变化情况。结果:入院治疗前和治疗1天后两组凝血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性;治疗3天后,两组FIB、TT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分别为P0.05,P0.05),其他指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治疗7天后,两组指标FIB、TT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分别为P0.01,P0.05),其他指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结论:蝮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FIB、TT变化明显,中药能明显减轻蝮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香附四物汤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口服香附四物汤配方颗粒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和治疗第2月经周期、第3月经周期月经来潮12小时内凝血功能.结果:经香附四物汤治疗后,1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3.3%.治疗后凝血功能示APTT时间延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香附四物汤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疗效较好,且能延长APTT,可能为其治疗本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脉图特征与其血脂、凝血变化的关系,寻找与脉图参数可能相关的病理生理指标。方法:运用脉象检测系统采集冠心病患者的脉图,采用时域方法提取患者的脉图参数,并检测血脂、凝血四项血液指标;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等分析冠心病患者脉图参数和血脂、凝血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与脉图参数tt、5/t4最密切相关,且呈正比关系;脉图参数与凝血四项(凝血酶原、部分活化凝血酶I、NR、纤维蛋白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冠心病脉图参数与血脂指标相关,提示脂质异常可能是冠心病脉图变化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痰瘀证、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痰瘀证的遗传关联。方法纳入IS痰瘀证患者、CHD痰瘀证患者、对照组各550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DCN基因mRNA外周血表达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通过PLINK、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DCN基因在IS痰瘀证患者、CHD痰瘀证患者外周血中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②DCN基因外周血mRNA表达水平与IS痰瘀证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HD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也显著相关(均P<0.050)。③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IS痰瘀证、CHD痰淤证的发生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④DCN基因rs7441多态性与IS痰瘀证患者的血清载脂蛋白B(APO-B)(加性模型:Padj=0.006)、低密度脂蛋白(LDL)(加性模型:Padj=0.029)水平显著相关,rs7441多态性与CHD痰瘀证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关联(加性模型:Padj=0.018)。结论DCN基因mRNA表达水平可能参与IS痰瘀证、CHD痰瘀证的发生,rs7441多态性可能影响IS痰瘀证患者的血脂代谢、CHD痰瘀证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38-941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风痰阻络证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IL-6、hs-CRP、TNF-α)及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基本痊愈率42.86%、显著进步率38.51%、进步率14.29%;对照组分别为27.14%、32.86%、24.2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两组IL-6、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IL-6、hs-CRP、TNF-α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凝血功能,两组PT、APTT、TT、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APTT、TT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P0.05),而FIB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经抗凝治疗前后凝血、纤溶及蛋白C系统的反应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7例AICVD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肝素及血栓通干预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化蛋白C(APC)。结果:肝素组临床愈显率69.2%,血栓通组愈显率67.7 %,两经且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素组治疗后PT及APTT均延长,FIB水平下降,t-PA活性增加,PAI活性下降,APC无显著变化。血栓通组治疗后FIB水平下降,t-PA活性增加,PAI活性下降,APC活性增加,而PT及APTT无显著变化。结论:肝素及血栓通过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均有良好的抗凝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榄香烯注射液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并观察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1例晚期肺癌患者分为化疗组25例和联合组26例,分别治疗6周,观察肿瘤客观缓解率、不良反应及凝血功能。结果:化疗组肿瘤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5.0%及76.0%,联合组为26.9%和80.8%,联合组较化疗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不良反应和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水平降低(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D-二聚体(D-D)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改变不明显。结论:榄香烯注射液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肺癌可通过降低FIB及PLT水平减轻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同时可能提高肿瘤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二者联合使用具有一定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参麦注射液合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第1条液路给予参麦注射液20~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30 min内快速静脉滴注完成;第2条液路给予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快速静脉滴注,之后给予晶体液滴入(贺斯等液体)。对照组53例第1条液路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滴速与治疗组相同;第2条液路同治疗组。每30 min抽血化验并记录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共记录4次(用药前和用药后30、609、0 min各记录1次)。结果治疗组用药后90 min PT、APTT、TT及PLT均较本组用药前、对照组同时期升高(P〈0.05),FIB均降低(P〈0.05)。治疗组用药后60 min APTT及TT均较对照组同时期升高(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合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可有效降低血液黏度,纠正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控制休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