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介绍王行宽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伴贫血经验。基于"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王行宽教授认为慢性心衰伴贫血的病机为形精不足,瘀水互结,"形气不足,精血亏虚"是构成慢性心衰伴贫血的发病之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水饮、瘀血停滞构成慢性心衰伴贫血的发病之标,采用参芪左归汤为基本方治疗慢性心衰伴贫血,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韩一宁  王凌 《陕西中医》2004,25(5):478-479
补法依据祖国传统医学中“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为立法依据,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一种治法。其作用,在于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协调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归于平衡。所以补法以补虚扶正为主,但亦可间接起到祛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补法是以补益药为主治疗各种虚证的一种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仲景立法的主要依据。《金匮》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理论体会,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河车大造丸加减,该方治疗虚损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补法又称补益、补养、补虚,为八法之一,是指采用补益药物补养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针对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补法应给予相应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虚者补之。"又曰:"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临证采用补法治疗痛证,取得了满意疗效。兹举验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补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应用之广深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补虚药则是补法实施的必须物质基础。因此,对补虚药的性能分析,亦是探讨和研究补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素问》云:“虚者补之”(《五常政大论》)、“损者益之”(《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应象大论》)等,均表明凡虚损不足病证当以补虚为本,即“补可扶弱”。补虚药实为虚损病证而设。“人身不外水火  相似文献   

7.
“补”与“消”法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法则,兹就其定义、理论根据、分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如下。一、补法(一)补法的定义及理论根据补法,程钟龄谓“补其虚也。”是指运用扶正强壮的药物,以补益正气,(其中也包括扶正达邪)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凡人体阴阳气血脏腑之不足者,均可用之,所谓“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十四难》对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后世医家对其诠释虽各持己见,但都是从中医治病的角度进行阐述。故将依据药食同源理论,从形、精不足与体质的关系以及食养食治入手,对"温之以气""补之以味"加以补充诠释,着重关注由形精不足所致的偏颇体质,以及如何改善偏颇体质以防止由此所导致的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中医理论中对"补法"论之为"虚则补之,损则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此奠定了"补法"在中医治疗各种虚损病证基本理论基础。临床上治疗各种慢性衰弱性病变及提高机体抗病免疫能力药物称为补益药。"补法"为中医治则八法中常用一法,而且中医"补法"在临床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运用。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五类,然而,依"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同源、阴阳互根、阴平阳  相似文献   

10.
朱萌 《光明中医》2015,30(2):231-232
<正>所谓补法,是中医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疗方法。主要起补损的作用,也就是用药物来充实体内的阴阳,气血,精髓,津液等的不足,调整或改善某些脏器生理功能的衰退,以及通过扶助正气以达到祛除病邪的方法。《黄帝内经》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指此而言。《金匮要略》中对于补法的运用,重在脾肾,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作为一种医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为后世"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和中医养生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进一步阐发了治未病的含义,将《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原则具体化。《伤寒论》将"治未病"理论传承并将其发展和完善,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华佗首先继承了《吕氏春秋》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治未病"养生观点,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了动形养生之理。张从正提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观点,张氏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总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为要。补虚同时不应忘记通流,应补而不滞,使人体阴阳气血流畅。另外,还应注意补其不足,促使人体脏腑经络平和。  相似文献   

12.
《金匮》虚劳病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及用药特点的论述,明之以理,示之以法,析之以方,施之以药,为后世开创治虚之先河。五脏俱虚,脾肾为本,故仲景提出调补脾肾、甘温扶阳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虚证的理论基础。1五脏俱虚,首补脾胃补益法则渊源于《内经》、《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难经·十四难》也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1.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期痴呆症的疗效。方法根据“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论点,针对老年人脾肾功能虚衰的特点,中药以补肾健脑、活血化瘀、升清降浊为原则组方,按长谷川痴呆量表统计评分。结果显效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达90%。结论 本方药组成合理,疗效可靠,体现了中医肾精生,脑髓养,痰瘀化、清窍复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劳者之脉治     
《金匮要略》云:“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同一劳证,前者脉大,为烦劳伤气所致;后者极虚,乃内损精 血故也。前者重在扶脾以益气,后者重在补肾以填精。总 之,观其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  相似文献   

15.
1.补肝法治男性不育人之生殖有赖于肾脏所藏之精,男子精液足,活力强,其生育能力才旺盛。但肾脏所藏之精有赖于肝血听化之精的不断补充,肝肾两脏,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如果肝血不足,也可以导致肾精亏损,以致影响精液的质和量。不育症若责之于肝血不足者,必首以补肝治疗,始能收功。曾治一男子,婚后四年无嗣,夙有慢性贫血,面色萎黄无华,体毛干枯无泽,精子活力不良,成活30%,密度0.2亿/毫升,诊为肝血不足,虚及肾精,以致不育;  相似文献   

16.
李炳禄 《北京中医》2002,21(1):10-1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期痴呆症的疗效。方法:根据“形不足者湿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以味”等论点,针对老年人脾肾功能虚衰的特点,中药以补肾健脑,活血化瘀、升清除浊为原则组方,按长谷川痴呆量表统计评分,结果:显效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达90%,结论:本方药组成合理,疗效可靠,体现了中医肾精生,脑髓养,痰瘀化,清窍复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正>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根据中医关于“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的理论,我们于1985年4月至9月应用中药健身消导冲剂(以下简称冲剂)治疗  相似文献   

18.
甘草     
《光明中医》2015,(1):82
<正>内容: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甘能补中气,中气旺则脏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驱其不正之气也。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形不足者补之以味,甘草之甘为土之正味,而有最浓,故其功如此。金疮,脾主肌肉,补脾则能填满肌肉也。解  相似文献   

19.
运用补中益气汤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遵《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的补益名方.东垣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方中黄芪为君,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党参、白术、甘草为臣,益气健脾补中;佐以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和胃;更用少量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为使,兼有疏郁透达之意,诸药相伍,共起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在临  相似文献   

20.
左归丸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左归丸出自明代温补名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由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枸杞四两、山茱萸四两、川牛膝三两、菟丝子四两、鹿角胶四两、龟版胶四两 8味药组成 ,具有滋补肾阴 ,填精补髓之功。张氏在《素问》“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的基础上 ,受仲景肾气丸制方思想的启发 ,提出“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观点 ,创制“阳中求阴”的代表方左归丸以体现其学术观点。左归丸方中不仅在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三阴并补的基础上配伍龟、鹿二胶血肉有情之品 ,以填精补髓 ,滋生真阴 ,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