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头颈部有眼球、脑干等重要组织和器官,头颈部肿瘤放疗更需要精确定位和摆位.目前普遍采用热塑膜面罩进行定位和摆位,因不能精确记录患者头颈部与头枕、头颅固定架间的位置关系及头颈部体位,在多次重复摆位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2.
由于头颈部有眼球、脑干等重要组织和器官,头颈部肿瘤放疗更需要精确定位和摆位.目前普遍采用热塑膜面罩进行定位和摆位,因不能精确记录患者头颈部与头枕、头颅固定架间的位置关系及头颈部体位,在多次重复摆位治疗过程中摆位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CTvision技术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前采用CTvision完成放疗计划的图像采集,将CTvision扫描图像与CT平扫定位图像匹配,评估放疗摆位误差.结果:头颈部摆位误差:X(-0.02±0.14)cm,Y(-0.01±0.23)cm,Z(0.02±0.11)cm.结论:治疗前获取的即时图像,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摆位精度,保证治疗计划的精确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自行研制的射野验证软件(EMRT)对头颈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探讨其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将接受头颈部放射治疗的35例患者模拟定位和治疗摆位的射野验证照片,扫描输入EMRT软件进行中心点摆位误差分析,并与常规人工方法分析的摆位误差相比较.结果:35例患者的射野中心点在X轴的摆位误差,采用EMRT软件及常规人工方法进行分析的结果相似[(1.36±1.60) mm vs (1.37±1.72) mm,t=0.18,P=0.86],而在Y轴的摆位误差的结果也相似[(0.59±1.85) mm vs (0.53±1.89) mm,t=1.30,P=0.20].结论:与常规人工方法相比较,采用EMRT软件进行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分析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验证的快速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中的平移和旋转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对肿瘤计划靶体积(PTV)及脑干受照剂量的影响,探讨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在线校正的必要性.方法 3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中每周1次行治疗机下的锥形束CT扫描(共6次),其图像与计划CT图像融合配准获得x、y、z轴方向平移摆位误差和相应的旋转误差.将上述误差引入治疗计划系统中重新计算得到PTV、脑干等的剂量或体积参数并与原计划的行配对t检验.结果x、y、z轴方向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06、0.95、1.31 mm,旋转误差分别为1.04°、1.06°、0.81°.6次摆位误差再计划的PTV 95%体积剂量(D95)和最小剂量明显小于原计划的(6526.6 cGy:6630.3 cGy,t =3.98,P =0.000和5632.6 cGy:5792.5 cGy,t=-2.89,P=0.007).6次摆位误差再计划的脑干接受45 Gy剂量体积(V45)和1%脑干体积剂量(D01)明显大于原计划的(3.54%:2.75%,t =3.84,P=0.001和5129.7 cGy:4919.3 cGy,=4.36,P=0.000).结论 平移和旋转摆位误差导致PTV D95明显不足,脑干V45、脑干D01均明显增加,因此头颈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在线误差纠正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锥形束CT分析肿瘤放疗中分次间及分次内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F  Wang J  Bai S  Xu QF  Shen YL  Zhong RM 《癌症》2008,27(10):1111-1116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中肿瘤患者每次的治疗摆位受很多因素影响,存在分次问及分次内摆位误差.本研究目的是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研究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方法:对51例放疗肿瘤患者.其中头颈部肿瘤19例,胸部肿瘤25例,腹、盆部肿瘤7例,在每次照射前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通过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结果:51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1934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CBCT 955次,调整治疗床后再次CBCT扫描525次,治疗后CBCT扫描454次.X、Y、Z三维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在头颈部分别为(1.2± 0.9)mm、(1.2±1.1)mm和(1.0±0.8)mm;在胸部分别为(2.3±1.9)mm、(4.2±3.7)mm和(2.4±2.1)mm;在腹、盆部分别为(1.7±1.5)mm、(4.7±3.6)mm和(2.1±1.6)mm.调整后比较,头颈部肿瘤治疗后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均有增加,并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体部肿瘤这种差异在Z、Y、Z 3个方向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每次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分次间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对提高放射治疗精度有积极意义.分次内误差在头颈部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胸部及腹、盆部分次内误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膜与头颈肩膜固定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对摆位精确性的影响。方法 2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头膜固定组和头颈肩膜固定组,每组10例,每例放疗摆位10次,并比较2组的摆位误差率。结果采用头颈肩膜固定的患者在100次的治疗摆位过程中,在Y方向(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率为7%,在Z方向(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率为6%,明显低于头膜固定组的20%和17%(P<0.05)。结论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采用头颈肩膜固定比采用头膜固定具有更好的摆位精确度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CBCT技术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前采用CBCT进行图像采集,将CBCT扫描图像与CT平扫定位图像匹配。结果头颈部摆位误差:X(-0.02±0.18)cm;Y(-0.01±0.27)cm;Z(0.02±0.14)cm。结论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扫描图像,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精度,实现精确放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MV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对130例放疗病人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3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50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50例,使用6MV X线通过EPID获得0°和 90°两射野的实时位置验证片,并与计划系统产生的数字化重建影像的验证片进行对照,计算并分析所测定的摆位误差。结果:3%的头颈部患者摆位误差超过3mm,20%的胸部患者摆位误差超过5mm,10%的盆腔患者摆位误差超过5mm,对这些超过误差范围的患者重新调整位置,达到治疗要求。各部位在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前后方向)三个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头颈部1.59mm、1.38mm、1.42mm,胸部2.40mm、2.52mm、2.01mm,盆腔2.11mm、2.35mm、1.98mm。结论:利用EPID可以有效检测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是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光学表面引导放疗中摆位误差与皮肤弹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文献中头、胸、腹部皮肤弹性参数R7进行数据提取并分析其与年龄相关性,另外选取重庆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乳腺癌、宫颈癌患者共54例进行研究。首次治疗时常规摆位后进行OBI验证,利用Catalyst分别获取有无膜时体表影像作为参考影像;非首次治疗均用Catalyst辅助摆位,并进行每周两次CBCT验证。记录3个方向上Catalyst摆位误差,Pearson法分析其与年龄相关性。结果 3个部位R7随年龄变化均呈负相关(P<0.01)。无膜时男性头颈部的Catalyst随机误差与年龄在3个方向上均呈正相关(左右0.866、腹背0.645、头脚0.624,P<0.05),女性则较弱。头颈部系统误差与年龄相关性在男性左右方向、女性腹背方向上呈正相关(P<0.05)。女性胸腹部摆位误差与年龄相关性较弱。摆位误差与皮肤弹性关联主要表现在男性头颈部,关联系数绝对值左右>头脚>腹背。结论 在光学表面引导的头颈部放疗中,皮肤弹性或许可成为评估男性摆位误差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光学表面引导放疗中摆位误差与皮肤弹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文献中头、胸、腹部皮肤弹性参数R7进行数据提取并分析其与年龄相关性,另外选取重庆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乳腺癌、宫颈癌患者共54例进行研究。首次治疗时常规摆位后进行OBI验证,利用Catalyst分别获取有无膜时体表影像作为参考影像;非首次治疗均用Catalyst辅助摆位,并进行每周两次CBCT验证。记录3个方向上Catalyst摆位误差,Pearson法分析其与年龄相关性。结果 3个部位R7随年龄变化均呈负相关(P<0.01)。无膜时男性头颈部的Catalyst随机误差与年龄在3个方向上均呈正相关(左右0.866、腹背0.645、头脚0.624,P<0.05),女性则较弱。头颈部系统误差与年龄相关性在男性左右方向、女性腹背方向上呈正相关(P<0.05)。女性胸腹部摆位误差与年龄相关性较弱。摆位误差与皮肤弹性关联主要表现在男性头颈部,关联系数绝对值左右>头脚>腹背。结论 在光学表面引导的头颈部放疗中,皮肤弹性或许可成为评估男性摆位误差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负压真空袋固定技术结合锥形束CT在小儿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例小儿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负压真空袋固定技术配合锥形束CT在线验证,并与计划CT配准,分析在X(左右)、Y(头脚)和Z(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在负压真空袋固定下行锥形束CT扫描后,患儿的摆位平均误差〈3mm,在X(左右)、Y(头脚)和Z(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范围分别为-0.4mm~0.5mm、-0.3mm~0.4mm、-0.5mm~0.6mm。[结论]负压真空袋固定技术配合锥形束CT可以减少摆位误差,对小儿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准确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头颈部常见肿瘤放疗摆位经验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颈部常见肿瘤放疗疗效的提高,除治疗计划设计科学合理外,重复正确的摆位是治疗计划实施的第一保证。头颈部活动度大,难以固定。资料表明,在治疗过程中,若三分之一射野偏差0.5cm,疗效则降低20%。为了提高疗效,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头颈部肿瘤射野合理摆位的探索,积累一些经验,体会如  相似文献   

14.
兆伏锥形束CT在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兆伏锥形束CT(MVCBCT)引导的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中摆位误差.方法 头颈部肿瘤共22例(鼻咽癌15例,腮腺癌4例,脑胶质瘤术后3例),其中接受三维适形放疗7例、调强放疗15例,照射剂量为56.0~70.4 Gy分28~32次6~7周完成.19例用头颈肩面罩固定,3例头部面罩固定.所有患者均行CT模拟,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每周治疗前拍1次MVCBCT图像,每位患者接受4~7次MVCBCT.分析相对于计划CT上中心在头脚、垂直、左右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 左右、前后和头脚方向中任一方向>0.3 cm 28次,>0.4 cm 15次,>0.5 cm 9次,头脚方向要比左右、前后方向超过近0.1 cm.头脚和左右中心偏移方向的频次差别不大,而在垂直方向则更多的向后偏移达4:1.相对来说头脚方向摆位误差较左右、前后方向大,随着放疗时间延长各方向偏移的平均值均有增大趋势.结论 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时CTV至PTV边界外扩并不需均匀外放,垂直方向上治疗中心向前偏移概率明显超过向后,头脚方向比左右、前后方向摆位误差大;随着放疗的进行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都有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三维头颈放疗固定装置的研制及临床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少雄  温志祥  何晓华  林承光  黄劭敏  卢杰  崔念基 《癌症》2002,21(11):1265-1266
近年来由于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可得到较高精度的放射治疗计划,因此对放疗摆位技术的精度也要求较高.目前国内不少单位仍沿用沙袋或简易头枕等方法进行头颈部体位固定,存在着较大的摆位和固定误差,急需改进.从1998年7月至2001年7月,我们研制出一种新型三维头颈放疗固定装置,并对其摆位的准确性和体位固定的可靠性进行临床验证,有望于提高头颈放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三维适形放疗面罩固定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维适形放疗(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 CRT)作为一种精确的放疗技术对摆位重复性的要求甚高。热塑面罩固定法是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常用的固定方法,它具有简单、经济、无创等优点。热塑面罩固定法摆位重复性受摆位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能否通过面膜制作和摆位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减少摆位重复性误差,并将其用于 3-D CRT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报告了作者将面罩固定用于 26例局部复发鼻咽癌 3-D CRT的摆位质量控制及重复性验证的方法和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局部复发鼻咽癌 26例,其中女性 9例,男性 17例,年龄 23~ 71岁,中位年龄 46岁。全组病人神志清楚,摆位合作。 1.2 设备 PIKER PQ CT定位机, ACQ SIM & ACQ PLAN( CT模拟与三维计划系统) FICSHER三维 TPS、立体定向体架、多叶光栅, VARIAN 600C/D直线加速器,热塑面罩固定装置。 1.3 面罩制作与摆位过程的质量控制 1.3.1 病人准备:剃光头,着低领薄衫,以便于在病人头颈部作标记,并消除长发给面罩制作带来的不便和因长发位置变化引起的摆位误差。 1.3.2 个体化泡沫枕的制作:根据患者平卧头颈过伸时顶、枕、颈部曲面制作个体化泡沫枕,使患者头颈部能最大程度地与泡沫枕接触,减少患者体位可变度。  相似文献   

17.
面罩固定不同标记法在重复摆位中的精度比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 ,采用面罩固定可减少体位变动误差 ,提高摆位的重复性和治疗精度。但是 ,作者发现在用面罩固定时 ,用不同的面罩标记法对摆位精度有不同影响。本文通过用CT模拟定位系统测量头颈部体位固定面罩的 2种不同标记法在重复摆位中的误差 ,以确定提高头颈部重复摆位精度的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CT模拟定位系统 [SCT6 80 0TX螺旋CT(SHIMAD ZU) ]、激光定位器 (GAMMEX)及Uni Frame头颈体位固定面罩 (MED TEC)。选择头颈部肿瘤患者 4例 ,其中脑瘤 2例 ,鼻咽癌 2例。1.2 两种…  相似文献   

18.
头颈部放疗固定架的制作和临床应用刘淑贞陈祥明*于峰*潘月龙*高德勇*对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时,体位的固定及治疗摆位时照射野重复性的优劣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据统计目前基层医院仍沿用枕头米袋摆位,其照射中心移动率约40%~80%。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IGRT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CBCT)研究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体位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 IGRT系统治疗头颈部肿瘤12例,共治疗217次。CBCT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摆位误差纠正后)、治疗后共扫描3次,得到3组X线容积图像(XVI),将3组XVI图像和计划CT图像的靶中心匹配,获得3组X、Y、Z三维方向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结果]12例每次治疗开始前的CBCT共217次,线性误差在X、Y、Z方向上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分别为(-0.04±2.63)mm、(0.07±1.69)mm、(-1.15±1.33)mm,旋转误差为(0.10°±1.14°)、(0.16°±1.41°)、(-0.06°±1.22°)。纠正后的X、Y、Z3个方向线性误差及旋转误差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低于纠正前水平。治疗中(摆位误差纠正后)与治疗后的误差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BCT实时纠正头颈部肿瘤放疗的摆位误差可缩小摆位误差并减少计划肿瘤靶区(PTV)外扩。头颈部肿瘤患者分次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影像引导频度对不同部位肿瘤放疗精度的影响。方法 将头部、头颈部、胸部、腹盆部各20例患者接受螺旋断层放疗的前20次放疗前采集的1600套影像引导图像与计划图像进行配准。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隔天方案、每5天方案与每天方案的摆位误差数据统计,分析隔天方案和每5天方案与每天方案的摆位误差修正值的偏差及4个部位的不同的影像引导频度方案的三维摆位误差超过3mm和5mm的频度。结果 每5天方案在左右、头脚和上下方向摆位误差的差值分别为:(0.42±0.06)mm、(0.68±0.09)mm、(0.28±0.04)mm(头部),(0.40±0.06)mm、(0.29±0.12)mm、(0.23±0.13)mm(头颈部),(0.87±0.12)mm、(1.85±0.16)mm和(0.79±0.11)mm(胸部),(0.83±0.12)mm、(0.19±0.31)mm和(0.95±0.16)mm(腹盆部)。隔天方案中头部、头颈部、胸部和腹盆部的三维摆位误差超过3mm的频度分别为12.25%、18%、23%和25%,超过5mm的频度分别为3.25%、4.25%、12%和13.75%;每5天方案中头部、头颈部、胸部和腹盆部的三维摆位误差超过3mm的频度分别为21.75%、24.5%、36%和34%,超过5mm的频度分别为5%、8.25%、23%和24.75%。每5天方案的摆位误差大于隔天方案(P<0.05)。结论 提高影像引导频度可提高各个部位的肿瘤放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