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秀红  邓开盛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54-1956
近年来,护理侵权纠纷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法》)对医疗损害赔偿有专章规定,这里的医疗当然包括护理。《侵权法》对医疗(护理)侵权责任的构成规定了四个要件,即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侵害行为,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后果,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主观过错,  相似文献   

2.
临床护理操作缺陷的成因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舆论对护理行业的不断曝光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纠纷逐渐增加,成为困扰医院的焦点问题。护理缺陷是指在医疗活动中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医疗事故及其他医疗护理差错或缺点。临床护理操作对大多数病人具有侵害性,随时会给病人造成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因此,重视和分析护理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依法调整护理行为,对避免和减少护理纠纷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医护人员对晚期老年痴呆症患者实施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12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病情告知态度及行为问卷、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态度及行为问卷对济南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医护人员63人进行调查.结果 76.2%(48/63)的医护人员支持对老年痴呆症患者预先设立医疗照护计划的行为,63名医护人员均认为知道患者的生命意愿是非常重要的;88.9%愿意在具备预立医疗照护条件下,协助患者在认知清楚或痴呆早期时预先设立生命意愿;63.4%希望在具备预立医疗照护条件下,协助患者将自己的治疗权委托给其亲人.但是其中约70.0%的医护人员对于让痴呆早期患者预立生命意愿的行为存在多种顾虑.77.8%的医护人员认为晚期老年痴呆症患者非常需要实施姑息照护,但是涉及具体的姑息照护措施时,约80.0%的医护人员还是表现出消极的态度.95.2%的医护人员认为患者的医疗决策通常是由患者、家属及医生三者讨论后决定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不同职业、婚姻状况、宗教信仰、丧亲经历、是否接受过姑息培训特征的医护人员对AD实施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护人员AD实施相关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职业(P〈0.05).结论 医护人员对设立预立医疗照护计划表现出积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但在具体实施方面仍有很多顾虑.  相似文献   

4.
医疗侵权行为,即因医疗行为而引起的侵权行为,是指医疗机构在从事诊疗护理等活动中因不法行为或技能的不合理缺失而侵害患者合法权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孙艳玲 《天津护理》2000,8(5):233-23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仪器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促进了医疗水平的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ICU医疗护理中,医疗仪器的应用对患者产生诸多身体及心理的危害。护理人员运用可行性的护理对策以减少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175名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事件的特点及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的总发生率为86.5%;身高在165 cm以下、工作5年内的护士遭受侵害的发生率高;中夜班比白班更易发生暴力侵害;91.3%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年龄在20 ~ 50岁,女性患者以言语攻击为主,男性患者则以行为攻击为主.71.2%发生在病情的急性期,28.8%与护士对待患者的态度有关.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后常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结论 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精神科病人实施暴力侵害的因素有护士身高、工作年限、工作时段、精神病患者的症状特点、护士的态度等.医院对护士遭受的暴力侵害关注较少.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针对专科护士的心理服务支持系统以减少暴力侵害的发生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全民法律意识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反映在医疗领域即为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疗行为及结果稍有不满就可能引发投诉或纠纷,医疗纠纷发生的频次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  相似文献   

8.
医院维护病人权利的必要性及几点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人权利的内容 病人权利的内容,世界各国的医疗法规或法律对之有各种各样的规定,我国各地区的卫生基础条件不尽相同,患者要求享有的和能享受的权利也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至少要保障患者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平等的治疗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保护隐私权、免除一定社会责任权、诉讼权、求偿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行为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行为量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对2011年9-12月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72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自护维持与综合得分(r=0.238,P<0.01)、情绪领域得分(r=0.136,P<0.01)、身体领域得分(r=0.246,P<0.01)均呈正相关;自护信心与综合得分(r=0.312,P<0.01)、情绪领域得分(r=0.297,P<0.01)、身体领域得分(r=0.301,P<0.01)均呈正相关。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与患者的自护维持及自护信心密切相关,改善患者的自护行为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危重患者经常出现谵妄、烦躁、不配合治疗,甚至自伤行为.身体约束作为保护患者,对患者干预治疗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实际却是涉及到生理、心理、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复杂课题.本文旨在对身体约束在ICU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1约束的概念约束包括药物、心理及身体等方面的约束,狭义的约束指身体约束[1].2000年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CMS)将身体约束定义为“任何徒手或采用物理的、机械的设备、材料,或者使用患者附近不易移动的设施,来限制患者活动或正常运用身体的自由”[2].CMS在制订约束规范时,还包括了药物约束,将药物约束定义为“通过给药来限制患者术后运动自由,或用于控制意外行为,但排除用于患者病情或精神病治疗的情况”[2].2002年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在制订约束的规范时主要针对身体约束,将身体约束定义为“应用任何物理的方法来限制患者移动、活动躯体和正常运用身体的自由”[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规范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实践。方法将身体约束护理实践标准应用前后重症医学科中身体约束专项护理质控检查成绩和患者及家属对身体约束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重症医学科中身体约束护理实践标准应用后身体约束专项护理质控检查成绩、患者对身体约束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身体约束临床实践标准的建立,有助于缩减身体约束率,规范重症专科护士对危重症患者身体约束行为,在保证护理安全同时,实现"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护士对危重患者使用身体约束伦理认知与行为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护士对使用身体约束伦理的认知与行为状况.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47名护士进行危重患者使用身体约束的伦理认知和行为状况调查.结果 护士对危重患者身体约束的伦理行为得分为(28.04±3.85)分,态度得分为(33.41±4.51)分;不同科室护士对执行身体约束的评估行为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3.
《家庭护士》2005,(2):59-59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因人格权、隐私权、监护权等受到非法侵害,人格利益受到损失而向侵权人要求赔偿的一种救济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或其他人格利益;亲子或亲属的监护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精神科护士感知自身遭受攻击状况、对患者身体约束态度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攻击行为发生情况感知量表、对患者身体约束态度问卷对深圳市康宁医院封闭病区11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感知攻击行为发生频率为(33.70±7.51),语言攻击及轻微身体攻击等发生频率高;对患者身体约束态度得分为(38.14±4.60),其中身体约束法律和伦理、对患者身体约束感受和身体约束行为倾向得分分别为(11.75±2.20)、(13.59±2.10)、(13.90±3.02);对患者身体约束感受、身体约束行为倾向和对患者身体约束态度总分与自身感知到的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24、0.31、0.20,P=0.036、0.014、0.047)。结论:精神科护士经常遭受轻微攻击,对身体约束的使用呈中性态度,自身感知到的攻击与对患者身体约束态度呈正相关,提示应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并对护士进行相应培训,改变护士约束态度,协助护士及早识别攻击行为,及时采取替代性措施,以降低身体约束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社区患者医疗废物认知及处置行为的影响.方法 2012年7月的第2周,抽取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静脉输液的社区患者,最终入组对象共计47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15例和对照组263例,对照组提供常规健康宣教、护理操作流程及收集设施.研究组实施健康宣教、行为干预、改良操作流程及收集设施等护理干预措施.分别以问卷形式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观察两组社区患者医疗废物相关认知及处置方式等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医疗废物知识认知和处置废弃棉球及输液贴正确行为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认知得分为(74.7±16.3)分,高于干预前(33.4±18.3)分和对照组干预后(38.0±1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21,10.87;P<0.01);干预后研究组对医疗废弃棉球及输液贴处置方式正确率为85.1%,高于干预前的7.4%和对照组干预后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1.09,18.33;P <0.01).干预后,两组患者对对医疗废物收集设施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社区患者对医疗废物知识认知,纠正不当处置行为,改进社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不足,促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频式健康教育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维持血液透析期间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维持血液透析期间实施视频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饮食及液体摄入、治疗行为、身体活动、心理社会行为、疾病管理行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频式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疾病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调查临床护士对患者身体约束的认知水平、所持态度及行为表现,探讨其相关性和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3所三级医院18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患者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对患者身体约束的认知评分为(8.67±1.54)分,其中"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原则"的答对率最高(76.60%),"身体约束适用情况"的答对率最低(48.17%)。护士对患者身体约束持中立态度,为(26.51±3.31)分;身体约束行为表现较为恰当,为(38.53±3.22)分。在对患者身体约束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上,近3年是否参加过身体约束继续教育的护士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对患者身体约束的认知与态度、态度与行为之间呈正相关(r=0.343,P0.01;r=0.196,P0.05)。结论护士应提升自身对患者身体约束的认知水平,积极寻找替代措施;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应规范身体约束的使用,并提供针对患者身体约束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8.
陈娴  徐卓斌 《护理研究》2008,22(17):1577-157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命健康权日益重视,病人及家属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疗护理的期望越来越高,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护理工作者最直接、最频繁地接触病人及家属,工作中稍有疏忽就会发生护理差错、事故.不当护理行为,是指护士在为实现护理基本使命所进行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环境调整、健康宣教和辅助诊疗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或业务规程,侵害病人权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当前法律法规中关于医疗机构"紧急救治权"的相关规定,分析了医疗机构行使"紧急救治权"的原因,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患者"不知情"或"知情不同意"以及医疗机构行使"紧急救治权"面临的风险。提出"紧急情况"的判定、"紧急救治"行为正当性与风险归属该如何应对的思路。建议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立强制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完善"紧急救治"的医疗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20.
对接受医疗仪器治疗患者的评价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医疗仪器治疗的患者的痛苦分为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两方面: 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1.判定患者身体上的痛苦:(1)由于各种监视装置和维持生命装置的实施而导致步行困难和活动受到限制。(2)由于医疗仪器的使用,患者难以保持舒适的姿势。(3)医疗仪器的警报声和运转声容易影响患者睡眠。(4)进行气管切开手术后,要装有人工呼吸器,这样阻碍了患者语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