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为合理利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各自的优点,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免疫效果。方法:初免疫2针均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初免1年后实验组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对照组使用乙脑灭活疫苗。观察比较两种疫苗单一使用与联合使用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24 h内副反应发生率为6.06%,未发生中重度反应;接种灭活疫苗副反应发生率为25.53%,中反应以上发生率为4.12%。加强免疫后1年中和抗体的GMT从1∶20.42降至1∶7.37。第3针免疫后,联合免疫组中和抗体阳性率为99.24%,单纯使用灭活疫苗组阳性率为95.86%,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儿童使用乙脑灭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有很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是理想的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观察冻干精制猴肾传代细胞(Vero细胞)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灭活疫苗(Vero细胞乙脑疫苗)的接种反应及免疫效果,在乙脑的低流行区内蒙古自治区选择6~9岁未接种过乙脑疫苗的健康儿童为观察对象,分别接种Vero细胞乙脑疫苗、原代地鼠肾细胞(PHK)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结果显示接种第1剂Vero细胞乙脑疫苗后体温中、强反应率为5.6%,未见局部及其它全身反应,接种第2剂后只有1人为中反应;用Vero细胞乙脑疫苗基础免疫2针后1个月,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00.0%和1∶25.30,显著高于PHK乙脑灭活疫苗的56.8%和1∶8.83,亦显著高于乙脑减毒活疫苗1针免疫后的60.7%和1∶8.35;用Vero细胞乙脑疫苗基础免疫2针1年后中和抗体阳性率及GMT分别为50.0%和1∶7.42,加强免疫后中和抗体阳性率为100.0%,GMT达1∶220.1,≥4倍增长率为95.1%,加强免疫前后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用Vero细胞乙脑疫苗对学龄儿童进行基础免疫或加强免疫,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乙脑灭活与减毒活疫苗联合免疫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合理利用乙脑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各自的优点 ,降低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免疫学效果 ,开展了乙脑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联合免疫的前瞻性研究。 方法 对 6~ 11月龄初次免疫且免疫前抗体测定阴性的婴儿用灭活疫苗基础免疫 2针、次年用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 1针 ,追踪观察两年。另设立单一使用灭活疫苗组和减毒活疫苗组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种疫苗联合免疫与单一使用的免疫学效果。 结果 联合免疫组、灭活疫苗组和减毒活疫苗组基础免疫后的阳转率分别为 82 .3%、89.9%和 83.1%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不显著 (χ2 =3.2 2 ,n=2 ,P>0 .0 5 )。加强免疫后 ,联合免疫组中和抗体阳性率可升至 10 0 % ,与单一使用灭活疫苗组的阳性率 (95 .3% )和减毒活疫苗组的阳性率 (97.4 % )相比 ,差异不显著。 结论 对婴幼儿用灭活疫苗基础免疫 2针与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 1针的联合免疫法有很好的免疫学效果 ,且安全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两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基础免疫的血清抗体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考察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在新沂市和邳州市分别对 14 1名和 99名无乙脑疫苗接种史的 12~ 2 4月龄儿童 ,分别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 ,在免疫前和免疫后 1个月采血用反向被动凝集抑制试验检测血清抗体。结果 :14 1名经减毒活疫苗免疫的儿童 ,抗体阳性率由免疫前的 2 2 70 %上升至免疫后的 87 2 3 % ,GMT由 1∶12 60上升为 1∶46 13 ;99名用灭活疫苗初免 2针的儿童 ,抗体阳性率由 13 13 %上升至 67 68% ,GMT由 1∶11 83上升至 1∶2 2 5 3。对免疫前抗体阴性的儿童 ,分别注射乙脑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后 ,抗体阳转率分别为 83 49%和 62 79%。两种疫苗的安全性均好 ,接种后仅 17人 ( 0 0 7% )有轻度发热 ,11人 ( 0 0 4% )出现局部红肿。而减毒活疫苗出现反应的人数又少于灭活疫苗。本次观察表明 ,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高于灭活疫苗 ,安全性好 ,接种次数少 ,适宜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观察冻干精制Vero细胞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灭活疫苗 (Vero细胞乙脑疫苗 )的接种反应及免疫效果 ,在乙脑流行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选择 6~ 18月龄未接种过乙脑疫苗的健康婴幼儿为观察对象 ,分别接种Vero细胞乙脑疫苗、原代地鼠肾细胞 (PHK)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结果显示 :接种Vero细胞乙脑疫苗第 1剂后体温中、强反应率为 12 4 % ,未见局部及其它不良反应 ;接种第 2剂后无发热反应。用Vero细胞乙脑疫苗免疫 2针后 1个月 ,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 10 0 0 %和 1∶2 7 7,显著高于PHK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后血清学效果。用Vero细胞乙脑疫苗初免的儿童 ,1年后抗体阳性率与GMT分别为 88 3%和 1∶2 6 4 ,用同一种疫苗加强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与GMT分别为 10 0 0 %和 1∶2 80 1。此外 ,用Vero细胞乙脑疫苗对该区的 1~ 6岁已接种过乙脑疫苗的儿童进行加强免疫 ,结果显示 :免疫前阳性率与GMT分别为 6 8 2 %和 1∶10 2 ,免疫后阳性率为 10 0 0 % ,GMT达 1∶2 32 4 ,≥ 4倍增长率为 98 5 % ,加强免疫前后差异显著。由此可见 ,用Vero细胞乙脑疫苗对儿童进行初免或加强免疫 ,除初免第 1针有一过性发热外 ,无其它不良反应 ,血清学效果明显优于PHK乙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和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础免疫、加强免疫的效果。[方法]2004年对湛江市赤坎区寸金管区156名2~10 岁儿童进行调查,检测抗 HAV水平。[结果]减毒活疫苗基础免疫后1个月抗 HAV阳性率为76 47%,灭活疫苗基础免疫后1个月抗 HAV阳性率为 100%。减毒活疫苗基础免疫后抗 HAV阴性的儿童,加强接种减毒活疫苗1月后抗 HAV全部阳性,几何平均浓度为 508 mIU/ml;加强接种灭活疫苗1月后抗 HAV全部阳性,抗体几何平均浓度为3 013 mIU/ml。[结论]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者需要加强接种,用灭活疫苗加强接种比用减毒活疫苗产生的甲肝抗体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甲型肝炎(甲肝)灭活疫苗在成年人中加强免疫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参加健康成年人甲肝灭活疫苗和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基础免疫前甲肝抗体阴性并完成1针甲肝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加强免疫1针甲肝灭活疫苗,免疫前、免疫后28 d采血,检测抗甲肝病毒抗体滴度≥20 mIU/ml为阳性。结果 加强免疫前甲肝灭活疫苗组和减毒活疫苗组GMC分别为70.80 mIU/ml、50.12 mIU/ml;阳性率分别为94.7%、65.0%。加强免疫1针甲肝灭活疫苗后,两组的抗体阳性率均为100.0%,灭活疫苗组和减毒活疫苗组GMC分别为2 816.09 mIU/ml、2 654.55 mIU/ml。结论 接种1针甲肝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3年后,甲肝抗体GMC和阳性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灭活疫苗优于减毒活疫苗,两组进行1针灭活疫苗的加强免疫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两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和Vero细胞乙型脑炎纯化疫苗(Vero细胞乙脑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在湖南省沅江市和衡东县筛选8~20月龄无乙脑疫苗免疫史(基础免疫组)和1.5~3岁完成了基础免疫(加强免疫组)的二组健康儿童作为观察对象。沅江市的观察对象接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衡东县的观察对象接种Vero细胞乙脑疫苗。然后从每个市县的二组观察对象中抽取部分对象检测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血清乙脑中和抗体滴度,并观察其接种不良反应。结果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2%;Vero细胞乙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8%。两种疫苗的接种不良反应以全身发热为主,分别占不良反应的95.4%和92.3%,发热72h后恢复正常。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基础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82.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3.1;加强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93.2%,GMT为1:28.6。Vero细胞乙脑疫苗基础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83.2%,GMT为1:25.1;加强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93.7%,GMT为1:32.4。结论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Vero细胞乙脑疫苗安全、有效,可在预防控制乙脑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纯化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筛选405名8~20月龄无乙脑疫苗免疫史和419名18~36月龄并仅接种一次纯化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二组健康婴幼儿为观察对象,接种纯化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后观察其接种不良反应,并在两组观察对象中抽取193名用细胞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血清乙脑中和抗体。结果纯化乙脑疫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22%;免疫成功率为78.9%;基础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82.47%,GMT达1:23.1,1年后抗体阳性率为60.91%,GMT为1:10.9,加强免疫后1月抗体阳性率高达93.24%,GMT为1:28.6,基础、加强免疫前后抗体滴度分布、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纯化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乙脑疫苗,值得在控制乙脑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现行的2针免疫法免疫效果。方法在广州市海珠区选取未接种过乙脑疫苗且未患过乙脑的8~10月龄儿童176人,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初免以及14~18月后加强免疫;于每剂次免疫前后1个月采集静脉血检测乙脑中和抗体。结果初免前抗体阳性率9.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27;初免后抗体阳性率86.9%,GMT为1∶19.35,抗体阳转率85.5%。加强免疫前抗体阳性率75.0%,GMT为1∶9.38;加强免疫后抗体阳性率96.0%,GMT为1∶40.92,加强免疫抗体阳转率84.1%,2针次后抗体总体阳转率95.6%。结论现行的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程序能取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合理利用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各自的优点 ,降低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免疫学效果 ,开展了乙脑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相结合的免疫策略研究。方法 观察比较两种疫苗单一使用与联合使用的免疫学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联合使用组在疫苗接种后 2 4h的全身中强以上发热反应发生率为 0 .73 % ,局部红晕反应为 1 .46 % ,而单一使用灭活疫苗组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 2 .8%。不同观察组疫苗接种后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由免疫前的 1∶1 .0 5~1∶3 .35上升至 1∶47.34~ 1∶1 0 1 .30 ,联合使用组的中和抗体阳转率为 97.67% ,明显高于单一使用灭活疫苗组 86 .2 7%的阳转率 (χ2 =3 .89,P <0 .0 5) ,但与单一使用减毒活疫苗组 93 .75 %的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74,P >0 .0 5)。结论 研究表明对婴幼儿使用乙脑灭活疫苗基础免疫、减毒活疫苗加强免疫有很好的免疫学效果及安全性 ,也是切实可行和比较理想的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和进口甲肝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在广西柳城县筛选出 6~ 1 2岁甲肝易感儿童 2 1 7人 ,以个体随机分为 4个组。B、C组接种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 (LA - 1株 ,滴度 1 0 6 75 TCID5 0 ) ,接种程序分别为 0 - 6和 0 - 1 2 ;D组接种低滴度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 (LA - 1株 ,滴度 1 0 6 0 TCID5 0 ) ,E组接种史克公司市售甲肝灭活疫苗 (贺福立适 ,72 0E1 .U) ,接种程序均为 0 - 6。各组于第 1针免后 1 ,6 ,1 2 ,2 4个月 ,第 2针免后 1个月采血 ,用美国ABBOTT公司的ImxmEIA试剂 ,检测甲肝抗体IgG。 结果 滴度 1 0 6 75 TCID5 0 的国产减毒活疫苗两种程序 ,除 0 - 6程序组在第 2针免后 1个月的抗体水平峰值较低外 ,其余各次随访的抗体反应结果均与进口甲肝灭活疫苗相似。低滴度减毒活疫苗 ( 1 0 6 0 TCID5 0 )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均低于其他各组。结论 滴度 1 0 6 75 TCID5 0 国产甲肝减毒疫苗与进口甲肝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相近 ,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很好的回忆反应 ,加强免疫可以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延长保护年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奉化市1957-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了解奉化市人群麻疹免疫水平及对初中学生加强接种麻疹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为修定麻疹疫苗加强免疫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按照麻疹疫苗使用和计划免疫冷链装备情况将奉化市1957-2006年麻疹疫情划分为4个阶段进行比较;随机选取该市孕妇、婴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和育龄妇女共1500余人次进行麻疹IgG抗体监测,对2005年暴发过麻疹并进行过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的西坞初中学生和2006年加强接种麻疹疫苗的莼湖初中学生进行免疫效果分析。麻疹IgG抗体检测采用ELISA定量法。结果4阶段麻疹年均发病率和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由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为主,向8月龄以下小婴儿和15岁以上大年龄组人群转移;2005年该市本地人口8月龄以下小婴儿和15岁以上人群发病分别占25.86%和72.41%。6~8月龄婴儿麻疹IgG抗体GMC为51IU/L,8月龄婴儿麻疹疫苗初免成功率为100%,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94.12%,GMC为1352IU/L;18月复种后保护性抗体阳性率达100%,GMC为2333IU/L,小学高年级、初高中学生、育龄妇女及孕妇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在46%~68%之间,GMC在783IU/L~901IU/L之间;西坞初中学生应急接种麻疹疫苗1年后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80.10%,GMC为1889IU/L,莼湖初中学生加强接种麻疹疫苗1月后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97.64%,GMC为2354IU/L。结论8月龄和18月龄麻疹疫苗初免和复种免疫效果良好,10岁以上人群麻疹IgG抗体水平下降,对初中学生进行麻疹疫苗加强接种免疫效果明显。建议调整现行麻疹的免疫策略,对初中学生进行麻疹疫苗加强接种,以削平大小两端年龄麻疹发病高峰,实现WHO西太区提出的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HFRS双价疫苗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MEDLINE和ProQuest数据库中检索,将HFRS双价疫苗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纳入分析,由2名研究者共同提取和评估数据质量。对观察性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利用Review Manager 4.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23篇HFRS双价疫苗免疫原性文献和26篇安全性文献纳入分析。除1篇免疫原性文献为随机对照实验外,其余32篇文献均为类实验。HFRS双价疫苗基础免疫2针组(免疫程序为0、14 d)IgG抗体阳性率在免后1个月内为49.69%~100%,半年后波动在8.45%~52.63%,加强免疫后2周维持在83.02%~100%,加强免疫后0.5~2.5年降至20.60%~48.39%;基础免疫3针组(免疫程序为0、7、28 d)IgG抗体阳性率在免后1个月内为69.41%~100%,1年后为20.93%~37.34%,加强免疫后2周维持在88.37%~100%,加强免疫后0.5~1.5年降至76.47%~77.50%。Meta分析表明,在基础免疫后2周左右时,2针组IgG抗体阳性率低于3针组。16岁以下及60岁以上年龄组抗体阳转率与成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针组和3针组局部、全身和异常副反应分别为1.07%~4.50%、0.95%~2.44%、0和0~3.33%、0~2.83%、0.06%~0.25%,16岁以下及60岁以上年龄组副反应与16~60岁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2针或3针组HFRS双价疫苗均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但在基础免疫后进行加强免疫非常有必要。HFRS双价疫苗在儿童和老人中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开展疫苗长期免疫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在接种两剂已上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人群中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制定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设计,筛选入组360例已接种两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3~4个月、6~8个月、11~13个月的18周岁及以上研究对象并接种1剂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研究用疫苗接种前、接种后14 d血样,用于体液免疫检测,收集研究用疫苗接种后1个月内的所有不良事件。 结果 本研究入组360例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间隔时间分3组(A组91~120 d,B组181~240 d,C组331~390 d),各组120例,无研究对象脱落。三组年龄均值分别为38.13、40.22和45.73岁,各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6,P<0.001),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 IgG GMC(几何平均浓度)免疫前分别为4.81、4.23、2.12 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54,P<0.001),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三组免疫后 IgG GMC 分别为106.69、124.05、80.04 A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8,P=0.133)。三组 IgG 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4.17%、87.50%、7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1,P=0.214)。免疫前血清针对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不同组别的中和抗体滴度比较,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GMT(几何平均滴度)为1∶2.18、1∶2.18、1∶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1,P=0.990);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2.09、1∶2.17、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8,P=0.686)。免疫后血清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 GMT为1∶31.09、1∶34.90、1∶2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62,P=0.106);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61.46、1∶77.44、1∶4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05,P=0.123)。序贯加强免疫后血清对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达到82.78%、83.33%。三组 SARS-CoV-2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6.67%、87.50%、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26),其中C组低于A组和B组;三组 SARS-CoV-2 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50%、84.17%、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83,P=0.075)。发生不良事件人数为124人,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34.44%。各组发生率分别为35.83%、40.83%和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87,P=0.064),所有研究对象出现的不良事件以接种部位不良事件为主,主要表现为疫苗接种部位疼痛(23.89%);全身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6.94%),未发生与疫苗接种有关的SAEs。结论 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较长间隔期的免疫前IgG和免疫后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较低,不同间隔期的免疫后IgG 、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中和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基础免疫后6~8个月为最佳的接种间隔。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脊髓灰质炎(脊灰)糖丸疫苗和液体疫苗基础免疫的血清学效果。观察对象为近5年无脊灰流行的农村.共102名2~6月龄未服过脊灰疫苗的婴儿,按月龄和性别均衡地分为糖丸疫苗组和液体疫苗组。两组都有部份婴儿有母传抗体,服苗前各型脊灰中和抗体的阳性率为11.76%~19.15%。几何平均滴度(GMT)1:1.18~1:2.45。全程3次服苗后,抗体阳转率和4倍增长率均达到100%,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GMT亦达到1:78.76~1:115.36,两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两种剂型的脊灰疫苗均有良好的免疫效果。液体疫苗因服用方便,更适合于0~8月龄婴儿。  相似文献   

17.
Groups of volunteers were immunized with one of three influenza virus vaccines, and the resistance to challenge infection with attenuated influenza A (H1N1) virus was measured 8 months later. The vaccines were aqueous subunit influenza A/USSR/77 (H1N1) vaccine, aqueous subunit influenza B/Hong Kong/73 vaccine, or attenuated influenza virus A (H1N1) vaccine. The B virus vaccine was included as a control to assess the incidence of natural A virus infectio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 proportion of the B virus vaccinees had pre-existing A (H1N1) virus antibody an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mmunity conferred by natural infection to the live virus challenge. The serum antibody responses were measured at 1 and 8 months after immu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vaccines induced serum HI antibody in a proportion of the volunteers; however, after 1 month, higher titres of serum antibody were found in volunteers given inactivated A vaccine than in those given live attenuated A virus vaccine. Eight months post-immunization the titres of serum antibody in volunteers given inactivated vaccine had declined significantly, but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the antibody titres of those given live virus vaccin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by the challenge virus at 8 months post-immunization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erum antibody titres 1 month post-immunization; no evidence was obtained to suggest that those given live virus vaccine had a more solid immunity than those given inactivated vaccine.  相似文献   

18.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接种后血清抗体水平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Gong Z  Weng J  Zhao Z  Lan J  Chen Y  Lin C  Fu G  Zhu Z  Xia J  Ji Q  Xu J  Wang C  Yu X  Wang W  Fang C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6):351-353
目的 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在高发疫区大面积人群接种后的血清抗体水平变化,评价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以村为单位,16~60岁健康(删除既往患肾综合征出血热、外出〉9个月及疫苗禁忌证)为观察对象,按接种和对照各半的原则随机分组,接种组共10460人,对照组16159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特异性IgG荧光抗体,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测中和抗体。结果 接种前血清抗体阴性全程接种后2周,荧光抗体阳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一针加强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为完善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免疫预防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210名24~38月龄儿童,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接种1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对照组接种1剂次甲肝灭活疫苗。免后1个月,采用定量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检测甲肝抗体,采用抗-HBs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抗体,评价免疫前后甲、乙肝抗体水平(GMC)和阳性率。并对受试者进行连续3d体温及可能发生的任何临床症状观察和随访,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对照组(甲肝疫苗组)加强免疫1个月后甲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95.20%上升到100.00%,GMC增长倍数达55.74倍。实验组(甲乙联苗组)甲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88.80%上升到98.90%,GMC增长58.35倍。乙肝抗体阳性率由免前的的72.90%上升到97.80%,增长24.90%;GMC由免前的22.20mIU/ml上升到1226.10mIU/ml,增长54.50倍。观察到12例不良反应,均为发热,发生率为5.74%,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建议增加1剂次甲乙联苗加强免疫程序,帮助接种者获得长期的甲肝、乙肝抗体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