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7月在开封市中医院住院的210例单侧TKA患者,按照入路方法分为A组(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108例)和B组(后入路坐骨神经阻滞,102例)。记录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深度、最低电流、穿刺成功率、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操作满意度评分;收集术后36 h内不同时间点静息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和股四头肌肌力情况。结果 A组患者操作时间短于B组,穿刺深度浅于B组,穿刺成功率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和股四头肌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单侧TKA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较传统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间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更加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9):1180-118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B组,各60例,A组行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B组行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坐骨神经阻滞指标,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阻滞效果等。结果B组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A组(P < 0.01),穿刺次数明显少于A组(P < 0.01),穿刺深度明显小于A组(P < 0.01),穿刺成功率、阻滞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术后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8 h股后肌群肌力均达到Ⅲ级及以上,明显优于A组(P < 0.01)。结论超声引导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操作穿刺时间较短,进针深度更浅,穿刺及阻滞成功率较高,病人满意度高,股后肌群肌力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前入路与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远端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80例下肢远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前入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的麻醉效果,穿刺操作及超声识别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达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P<0.05).观察组坐骨神经距体表距离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超声识别坐骨神经用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进针深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用时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坐骨神经阻滞选择前入路进针更易识别坐骨神经,选择侧入路进针可快速达坐骨神经,临床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位置与进针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25G细针旁正中入路腰麻对剖宫产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82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按便利抽样法分为A组(41例)与B组(41例),A组实施传统针内针正中入路组腰麻,B组实施改良25G细针旁正中入路腰麻。对比两组的穿刺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镇痛效果、阻滞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的总穿刺时间短于A组,穿刺次数、针尖接触骨骼次数少于A组,穿刺深度小于A组(P<0.05),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进入手术室后(T1)、麻醉后30min(T2),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镇痛效果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无论行传统针内针正中入路还是改良25G细针旁正中入路腰麻,均可稳定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有效阻滞感觉和运动神经,镇痛效果均较好,但后者入路方式具有缩短穿刺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深度的优势,不会影响穿刺成功率,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行喙突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对比两种方法的不同,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方法: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共收治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同时符合条件的患者6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锁骨下喙突入路)及对照组(腋入路)。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均应用超声引导进行。将两组患者的麻醉操作、阻滞具体操作时间、不良反应以及麻醉成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阻滞具体操作时间[(836.7±217.9)s]显著比对照组[(621.3±204.7)s]时间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4.17±1.25)s]与对照组[(5.27±0.78)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麻醉成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前臂和手部手术时,合理的应用超声引导行喙突旁入路神经阻滞是极为有效的。该方法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较,操作更便捷,阻滞具体操作时间更长,不良反应较低,麻醉成功率有所提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入路与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寻找一种更理想的阻滞入路。方法: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50例,ASA I~II,男女不限,年龄5~14岁,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A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阻滞优良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还是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膝关节及以下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行膝关节以下手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B组采用椎管内麻醉。对比两组T0、T1、T2、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T0时,两组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T1~T3时点,B组MAP、HR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3. 96±0. 67) d,明显长于A组的(2. 12±0. 4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适用于老年糖尿病膝部及以下各类手术,不会造成神经干损害,无麻醉后遗症和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的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29例合并同侧骨盆骨折的髋臼移位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采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A组),11例采用改良stoppa切口入路(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患者手术显露时间分别为(17.4±3.6)min、(16.9±4.4)min,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6.8±2.7)分、(17.3±2.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627±26)m L比(742±40)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能充分显露髋臼前柱和四方体,能正视下复位并固定髋臼骨折,且手术显露简单、损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是治疗髋臼前方骨折尤其是累及四方体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何胜利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876-187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按照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经后方入路的45例作为A组,侧前方入路的47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2.2%,明显低于B组的9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B组为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侧前方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佳,两种手术入路均安全可靠,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王自伟  田国平  鲁开智 《重庆医学》2012,41(18):1853-185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入路闭孔神经阻滞法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150例,A组75例采用患侧耻骨结节外下1~2cm阻滞,B组75例采用耻骨旁内收肌腱深面入路阻滞,分别对两组患者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时间、阻滞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穿刺所用时间[(45.3±15.5)s]明显长于B组[(21.0±7.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8例穿刺部位疼痛,而B组仅有2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耻骨旁内收肌腱深面入路的闭孔神经阻滞方法是一种定位比较容易、准确且组织损伤较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入路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一组50例采取超声引导下前入路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简称超声引导组),另一组50例采取腰-硬联合麻醉(简称联合组),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运动及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长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10 min、0.5 h、1 h的心率及血压变化水平均低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低于联合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前入路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影响,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王晓锋  邬哲慧  张志文 《黑龙江医学》2019,43(11):1357-1358
目的探讨在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治疗中,对比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方式治疗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5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前外侧入路方式治疗疾病,而实验组则采取改良后外侧入路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手术情况上,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在患者肘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上,实验组功能优良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中下段骨折疾病,相比应用前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采取改良后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术后康复时间短及手术预后效果良好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孙宇  李涛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126-129
目的 对比改良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在外侧胫骨平台骨折(TP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110例TP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55例,改良前外侧入路内固定)与B组(55例,后外侧入路内固定)。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关节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时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并统计两组并发症。结果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短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P<0.05);A组关节恢复情况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前,膝关节伸直活动度均大于术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均小于术前,且A组HSS评分均高于B组,膝关节伸直活动度均大于B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小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3.64%)低于B组(14.55%)(P<0.05)。结论 改良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TPF患者效果优于后外侧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关节功能快速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与比较直接前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直接前侧入路)和B组(前外侧入路),各3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颈干角、前倾角、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疼痛程度,以及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后1、3个月,A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278、4.828,P=0.021、0.028);术后6个月,两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056,P=0.304)。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颈干角、前倾角、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 d和1周的前倾角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4 d,A组的疼痛程度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疗效优于前外侧入路,因此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126-13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膝部以下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150例择期膝部以下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75例。记录两组麻醉前5 min及麻醉后5、10、20、30、60 min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的阻滞程度、麻醉效果等。结果观察期两组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麻醉后20、3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麻醉前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后20、30 min的收缩压及麻醉后20、30、60 min舒张压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胫神经感觉阻滞效果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效果优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硬膜外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膝部以下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阻滞起效快,感觉阻滞效果、麻醉效果更优,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7.
唐月松 《吉林医学》2023,(6):1541-1543
目的:探究Schatzker Ⅳ-C型胫骨平台骨折术中采用外侧髌旁联合后内侧入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1年3月接受治疗的Schatzker Ⅳ-C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62例,采用随机数表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后内侧入路治疗,联合组给予外侧髌旁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状况(手术时间、骨融合时间、出院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9个月时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情况(胫骨平台内翻角度、内侧平台后倾角度、最大屈膝角度)、行走概况(步行频率、步行幅度、步行速度)、膝关节功能(膝关节Evanich评分);对比术后9个月内两组患者并发症(感染、积液、骨刺)。结果:联合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骨融合时间、出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情况、步行情况、膝关节功能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内,联合组感染、积液、骨刺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两种不同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双柱髋臼骨折(AF)患者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11月就诊于周口市中心医院94例双柱AF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成A组、B组,每组各47例。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B组选择前后联合入路,A组选择单一Kocher-Langen-beck(K-L)入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围术期指标、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丙二醛(MDA)]、骨代谢指标[I型胶原交联C端肽(sCTX)、骨钙素(sOC)、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 A组优良率89.36%(42/47),B组93.62%(44/4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较B组少,手术时长、骨折愈合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较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3d血清SOD水平较B组高,血清MDA、Cor、ACTH水平较B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腋前线入路和肋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在纵切口剖宫产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实施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下纵切口剖宫产单胎足月孕初产妇14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腋前线入路组)和B组(肋下入路组)(n=72)。两组均在手术结束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腹横肌平面阻滞,超声确定到达腹横肌平面后,双侧各注入0.25%罗哌卡因30 mL。观察术后6、12、24、48 h时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情况、两组镇痛强度达峰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患者对术后镇痛方式的满意度。结果 术后6、12 h、24、48 h时点,两组的疼痛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镇痛强度达峰时间为(2.9±1.8)h;B组镇痛强度达峰时间为(2.6±1.4)h。两组的镇痛强度达峰时间和平均下床活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镇痛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前线入路或肋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均可提供24 h内纵切口下剖宫产手术镇痛,两种方法的术后镇痛效果无区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不同入路(经股骨大转子平面入路与经腘窝上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踝部骨折患者手术过程的镇痛效果,以及对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踝部骨折患者78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为A组(经股骨大转子平面入路行坐骨神经麻醉阻滞)与B组(经腘窝上入路行坐骨神经麻醉阻滞),每组39例.比较2组神经阻滞相关指标、术后不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