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先萍  余中红  刘可心 《西部医学》2017,29(10):1429-1432+1439
【摘要】目的 分析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儿的应用剂量及疗效。方法 随机数字法将150例癫痫患儿分为丙戊酸钠组、左乙拉西坦组与联合组(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比较3组临床疗效、脑电图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变化。结果 联合组临床疗效、脑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86.00%,较丙戊酸钠组的74.00%、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组脑电图总有效率80.0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较丙戊酸钠组的62.00%、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左乙拉西坦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丙戊酸钠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总分较丙戊酸钠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明显低于左乙拉西坦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相比两者单独用药治疗癫痫疗效更好,能明显改善患儿认知功能,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龚娟 《当代医学》2016,(12):124-125
目的 观察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变化,探讨儿童癫痫的治疗方法 及其对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65例儿童癫痫患儿按随机法分为左乙拉西坦组及丙戊酸钠组,左乙拉西坦组33例,丙戊酸钠组32例,丙戊酸钠组患儿给予丙戊酸钠口服、对症支持等治疗,左乙拉西坦组给予左乙拉西坦口服、对症支持治疗,随访6个月~2年,观察临床疗效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评分的变化.另随机选取同龄健康儿童30例,仅作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评分,作为认知功能对照.结果 左乙拉西坦组总有效率为90.9%,明显高于丙戊酸钠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组治疗6个月后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评分6个月为(97.27±6.51)与同年龄健康患儿(98.24±5.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癫痫采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能更加长期平稳的控制儿童癫痫的临床发作,对患儿智能发育无任何影响,使患儿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于我院的90例小儿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在保证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的基础上将患儿分成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的观察组(45例)与采用丙戊酸钠治疗的对照组(45例),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率以及两组包括NSE(神经源特异性醇化酶)、癫痫发作频率等相关情况.结果:采用丙戊酸钠的观察组与采用左乙拉西坦的对照组在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率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包括NSE、癫痫发作次数等相关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对于小儿癫痫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基本相当,均可作为小儿癫痫的治疗方案.但左乙拉西坦的神经保护作用略高于丙戊酸钠,有助于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癫痫的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用药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将44例小儿癫痫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丙戊酸钠治疗组与左乙拉西坦治疗组,每组22例,根据两组患儿的组别分别对他们采用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进行治疗,对照统一的疗效标准,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采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的患儿在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采用左乙拉西坦进行治疗的患儿,丙戊酸钠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0%,左乙拉西坦治疗组仅为81.81%,对比差异呈现出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能够取得比左乙拉西坦更加确切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当中加强推广与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5.
孟桃  蒋萍  牟凌梅  刘沁  夏坤伟   《四川医学》2023,44(4):388-395
目的 评价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在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的疗效及最佳疗程。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神经内科确诊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仅使用丙戊酸钠或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的住院患者8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口学体征、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情况。通过电话或面对面随访82例患者抗癫痫药物使用时长以及缺血性卒中1周以后是否再发癫痫。根据用药种类和时长将82例患者分为丙戊酸钠组(37例,其中短疗程组20例、长疗程组17例)、左乙拉西坦组(45例,其中短疗程组19例、长疗程组26例)。采用倾向性得分加权的方法平衡不同比较组间的协变量均衡性,并在具有协变量均衡性的伪人群样本中比较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在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的疗效,探索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的最佳治疗疗程。结果 82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6.33±10.83)岁,其中男53例,女29例。有32例患者缺血性卒中1周后再次出现癫痫发作。丙戊酸钠组与左乙拉西坦组癫痫再发率比较,左乙拉西坦组患者出现癫痫再发的风险高于丙戊酸钠组(OR左乙拉西坦=2.276,P=0.012);丙戊酸钠短期组与左乙拉西坦短期组癫痫再发率比较,丙戊酸钠短疗程相对于左乙拉西坦短疗程对于控制癫痫再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丙戊酸钠短疗程=0.873,P=0.798);丙戊酸钠长疗程组与左乙拉西坦长疗程组癫痫再发率比较,丙戊酸钠长疗程组患者出现癫痫再发的风险低于左乙拉西坦长疗程组(OR丙戊酸钠长疗程=0.288,P=0.007);丙戊酸钠长疗程组与短疗程组癫痫再发率比较,丙戊酸钠疗程的长短对于控制癫痫再发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长疗程=1.166,P=0.783)。结论 总体及长疗程上,丙戊酸钠在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控制癫痫再发方面优于左乙拉西坦;短疗程中,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在控制癫痫再发方面效果相当。但丙戊酸钠疗程的长短对于控制癫痫再发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探究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4月来我科住院治疗的小儿癫痫60例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丙戊酸钠组(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和左乙拉西坦组(应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每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丙戊酸钠组30例癫痫患儿治疗后无效4例、有效14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28例(93.33%)。左乙拉西坦组30例癫痫患儿无效8例、有效12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22例(73%)。丙戊酸钠组疗效明显优于左乙拉西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较左乙拉西坦在治疗小儿癫痫方面疗效更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CBZ)单药和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LEV+VPA)联合用药治疗额叶癫痫患者的脑电图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癫痫中心(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18例诊断为额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卡马西平单药治疗的患者,Ⅱ组为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联合用药治疗的患者。对比两组间患者的脑电图、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患者总有效率70.69%,Ⅱ组患者总有效率90.00%;Ⅰ组脑电图缓解率43.10%,Ⅱ组脑电图缓解率65.00%,无1例脑电图加重;Ⅰ组不良反应发生18例,Ⅱ组不良反应发生20例,副作用均较轻微,未进行特殊处理,症状于4-8周内减轻或消失。结论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联合治疗额叶癫痫较卡马西平单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好,脑电图的缓解率更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可以作为临床治疗额叶癫痫的优先考虑采用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临床效果。方法研究资料来自2001年至今我院小儿癫痫患儿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左乙拉西坦组和丙戊酸钠组。就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左乙拉西坦组治疗效果跟丙戊酸钠组相似,χ~2检验显示P0.05,差异不显著,其中,左乙拉西坦组10例完全控制,1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80.00%;丙戊酸钠组10例完全控制,17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总有效率78.00%;从不良反应看,左乙拉西坦组跟丙戊酸钠组相似,χ~2检验显示P0.05,差异不显著,其中,左乙拉西坦组2例失眠,3例头痛和3例嗜睡,发生率16.00%;丙戊酸钠组2例失眠,3例头痛和2例嗜睡,发生率14.00%。结论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均相似,疗效和安全性均比较好,在临床治疗可根据患儿病情、家庭情况等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对成人癫痫患者脑电图、骨代谢、骨密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8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成人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采用左乙拉西坦片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者纳入观察组,40例给予丙戊酸钠单药治疗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热性惊厥附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34例患儿,68例患儿给予左乙拉西片坦治疗,68例患者给与丙戊酸钠治疗,连续用药6个月;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前后的临床疗效、癫痫发作频率。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左乙拉西坦片及丙戊酸钠片对热性惊厥附加症患儿均有治疗效果(P0.05),但两组药物在治疗热性惊厥附加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对儿童热性惊厥附加症具有治疗效果,疗效不差于丙戊酸,成为热性惊厥附加症患儿的治疗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