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索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2009年11月-2010年12月采用外科治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对6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实施综合治疗并密切随访。结果:随访12~24个月,6例均存活,其中1例术后第4个月发生肝转移,余5例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外科治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可作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肛管恶性黑色素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7岁。因肛门部坠胀伴便血2个月来诊。患者2个月前常感肛门部下坠,堵塞感,便时带有少量鲜血,查体: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无阳性体征。直肠指诊:截石位7点位,距肛缘3 cm处可触及一蚕豆大小的肿物,基底宽,质软,无触痛,指套染有血迹。直肠镜下检查见:截石位7点位有一圆形肿物,表面光滑,无糜烂,色紫红,初诊为混合痔。在局麻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中发现切除物呈紫黑色,不同于痔组织,留取送病检,病理诊断为:肛管恶性黑色素瘤,浸润真皮,肛管部分腺体见瘤细胞浸润。建议患者行经腹直肠肛门切除术,该患者因经济条件较差,未行再次手术治疗,0.5 a后随访,该患者身体消瘦,发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 a后随访患者死亡。2讨论肛管直肠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占肛管恶性肿瘤的0.25%~1.2%,治疗效果最令人不满意,预后极差[1]。本病多发生在肛管齿线区域,早期可出现转移,主要通过淋巴和血行转移,本病的病因多是肛管直肠交界处黑色素细胞,在某些因素下,如:激素代谢失调,化学刺激,物理因素损伤使黑色素细胞过度增生,而发生恶变,目前认为直肠肛管黑色素瘤是由病处...  相似文献   

3.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78-1999年诊疗的1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均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后平均生存18个月,最长存活39个月,结论:肛管直甩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亦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误诊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便血9例(52.9%),肛门肿物6例(35.3%),大便性状改变1例(5.9%),肛门下坠感或疼痛1例(5.9%).误诊为痔6例(35.3%),息肉7例(41.2%),直肠癌4例(23.5%).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易误诊,预后差,便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免疫组化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997/2007年四川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6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曾误诊为鼻咽癌,血管瘤和出血性息肉,误诊率为18.8%。1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6例)和远处转移(5例)。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手术加术后放疗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etal malignant melanoma ARMM)是一种少见且预后极差的肿瘤,具有很强的浸袭性和高转移性,临床极易误诊。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有增长趋势。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作者共收治ARMM24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向阳  朱凯 《中国临床医学》2009,16(4):634-635
目的:探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范围对下肢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4例下肢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仅行浅表淋巴结清扫术(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SLND),16例联合行髂窝淋巴结清扫术(combined inguinal lymphadenectomy,CLND)。结果:SLND组与CLN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总生存期分别为46.8个月和45.1个月(P=0.272);无病生存期为36.1个月和35.9个月(P=0.719);术后住院天数为16.5d和23.0d(P=0.066);并发症发生率为38.9%和75.0%(P=0.045)。结论:对于髂窝淋巴结临床阴性的下肢恶性黑色素瘤,仅行浅表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方式对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并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恶性程度高,申位生存期短。结论加强对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的认识,外科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保功能手术是治疗进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内镜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2009年内镜下诊断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10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平均发病年龄57岁,病程1~21个月;病变部位为肛管直肠首发症状以血便为最常见,病变于十二指肠的主要以腹痛为主,位于食管者以吞咽困难起病.内镜检查见结节样占位,部分表面溃烂,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在距离肛缘<5 cm范围内.结论 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起病隐匿,易被误诊,早期内镜检查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对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40岁。以发现肛门肿物5个月余,疼痛2 d为主诉收入院。该患5个月前发现排便时有肿物脱出肛门外,排便后回纳,无伴疼痛,无脓血便及排便习惯改变。2 d前排便时再次脱出不能回纳,伴疼痛,逐渐加重来院。查体:心肺腹无异常,专科检查:胸膝卧位见肛周一肿物约3 cm×3 cm大小,色暗红,表面无脓血,触痛明显,指诊触及有蒂连于直肠肛管交界约4点方向,蒂长约2 cm,基底宽约0.2 cm×0.4 cm。初步诊断:直肠肛管腺瘤。完善术前检查后2008-04-03于骶管麻醉下行经肛门直肠腺瘤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肛门恶性黑色素瘤,肿瘤厚度10mm,表面有溃疡形成,切缘未见肿瘤浸润。  相似文献   

11.
黄勇杰  曾思红  罗丽花 《临床医学》2020,40(8):123-124,后插1,封3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2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因便血、下腹部不适入院治疗,肠镜检查见肛管直肠息肉样肿物;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团状或弥漫片状分布,瘤细胞界限不清,胞浆中等、红染,部分呈泡沫状,细胞核呈卵圆形、多角形或梭形,部分细胞核仁明显,易见核分裂象,肿瘤细胞间可见色素沉着,局部坏死。免疫组化结果示Vimentin、HMB-45、Melan-A及S-100均(+),CK少量(+),增殖指数Ki-67约50%~70%(+)。明确诊断后,1例因远处转移未行手术、化疗及肿瘤免疫治疗,9个月后死亡; 1例在外院行腹会阴联合直肠肿物切除术,术后予PD-1单抗辅助治疗,现术后7个月,无进展生存状态。结论 ARMM少见,组织学形态多样,临床上误诊率高,预后差;外科手术、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ARMM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其形态学、免疫组化、相关治疗及预后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5例ARMM中,男女之比为3∶2,中位年龄6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肛门赘生物及进行性排便困难伴出血。镜下肠黏膜下见肿瘤呈多形性片状,大部分由类圆形细胞构成,核异型,可见核分裂,其中2例见黑色素沉着。免疫组化示瘤细胞HMB45、S-100、vimentin和melan A均(+),4例Ki-67灶状(+),CK和EMA各2例(+)。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属于较为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且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病理形态较为复杂,易误诊且预后较差。诊断需根据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综合判断,手术和化疗联合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治疗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45例患者,原发灶切除20例,瘤床广泛切除10例,其他15例。淋巴结清扫22例,其中预防性清扫5例。结果:2例复发,3例卫星灶,5例途中转移,9例淋巴结转移,11例血性转移。20例生存,生存率44.44%(20/45)。结论: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为卫星灶、途中转移、淋巴结转移、机体免疫状态;手术范围根据实际厚度确定。  相似文献   

14.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5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2例AMM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AMM临床以便血、肛门肿物为主要特征。90%以上发生于齿状线附近。镜检示瘤细胞形态多样组织结构复杂,主要为上皮样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结论:AMM少见恶性度高预后差,免疫组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类癌诊治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治方法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胃肠道类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的胃肠道类癌病人有腹痛,30%出现腹胀,未发现类癌综合征病例。术前48%的病人经胃镜或结肠镜检查确诊。直肠类癌占38%,胃类癌及十二指肠类癌各占20%。所有病人均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直径平均为2.70±1.79cm,24%的肿瘤浸及浆膜层,伴淋巴结转移者占20%。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5年生存率占54%。平均生存期为(67.2±18.9)个月,其中肿瘤直径不超过2.70cm者为(80.4±5.0)个月,超过2.70cm者为(80.4±5.0)个月;肿瘤浸润深度不超过肌层者为(76.3±3.1)月,肿瘤侵及浆膜者为(51.2±5.8)月;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为(50.2±4.6)个月,不伴淋巴结转移者(76.5±4.7)个月。生存分析提示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预后。结论:消化道类癌有效的治疗手段为完整切除。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6.
25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110001)张弘,宋继谒,康琳恶性黑色素瘤不常见,却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其它部位少见,高发年龄40~69岁。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较罕见,国内外文献报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80~2000年本院收治的8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男5例,女3例,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58.8岁。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便血,肛门肿物,2例发生于肛管部,4例发生于齿状线,2例发生于直肠下端,肉眼呈结节状、息肉状或溃疡型,镜下形态多样,主要为上皮细胞型、梭型细胞型,7例见黑色素颗粒。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瘤是一种少见,恶性度极高的恶性肿瘤。S-100,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有助于诊断,特别是对于无色素型,且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8.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0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0例平均56.5岁,以“痔疮出血”就诊7例、体检发现2例、无意中发现1例。镜检示肿瘤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类型可分为大透明细胞、小透明细胞、大上皮(样)细胞、小上皮(样)细胞、瘤巨细胞和梭形细胞6种。免疫组化示HMB45、S-100和Vim(+)。结论AMM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及早发现,并治疗。HMB45和S-100是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敏感的标记物,与Vim及CK联合应用对恶黑的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胃、十二指肠转移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57岁。10a前发现左足底约1cm×1cm黑痣,2005~03自行用针挑破后,伤口经久不愈。2006年1月在外院取材病检为恶性黑色素瘤,后于2005—03—02在我科行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扩大切除术+左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检为:(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左腹股沟淋巴结1/2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707/2009—07收治的直肠肛管损伤患者13例。结果:行直肠损伤修补,转流性结肠造瘘8例,单纯修补肠壁,骶前引流3例,肛管会阴部清创缝合局部引流2例。治愈12例,死亡1例。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早期清创,修补破损,粪便转流及局部引流是提高直肠肛管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