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经验.方法:按格拉斯哥(GCS)评分法 3~ 8分为重型颅脑损伤.回顾性分析我院 4年 来收治的 86例重型颅脑损伤,总结分析治疗方法及其治疗关系.结果: 86例重型颅脑损伤治愈及好转 68例(79%), 植物生存 2例(2.3%),死亡 16例(18.7%).结论:基层医院也应建立创伤急救通道,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及手术方 式,配以积极的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特重型颅脑损伤82例救治措施及疗效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措施及如何提高其救治成功率.方法 对2004年2月至2009年2月救治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的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入院前期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75例,非手术治疗7例.入院至手术平均时间(37.0±8.1)min.治疗1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6例,中残7例,重残15例,植物状态8例,死亡46例(56.1%).按术前GCS 3、4、5分患者手术治疗的病死率分别为90.9%(10/11)、64.5%(20/31)、39.4%(13/33).结论 多科室紧密合作、尽早手术、及时有效地开颅减压、术中维持血压稳定、术后精心管理是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鼻饲,其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的患者每日4次鼻饲注入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能全力),GCS 3~5分的患者采用持续鼻饲泵入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结果在198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18例,发生率为9.1%。在GCS 3~5分的126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14例,发生率为11.1%。在GCS 6~8分72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4例,发生率为5.6%。共死亡3例,2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对维护患者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减少伤残率及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急诊室救治的24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患者就其临床特点、伤情判断及诊断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检查脑挫裂伤11例,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闭合凹陷骨折1例。GCS计分:3~8分8例;9~12分10例;13~15分6例;手术治疗16例,保守治疗8例;12例行气管切开术,呼吸机支持;经过治疗后痊愈6例(25%),有不同程度残疾者14例(58%),死亡4例(16%)。结论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病情重、合并症多的特点;CT检查可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发生。在处理颅脑损伤的同时予以洗胃、静滴葡萄糖、胰岛素促进酒精代谢,静滴纳络酮、醒脑静促进苏醒,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ICU护理监护措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5例的抢救护理情况,所有患者均经CT确诊,且患者(Glasgow昏迷分级,GCS≤8分)评分〈8分,平均4.7分。对65例患者实行ICU监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对ICU监护前后患者的GC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5例患者通过ICU监护和积极治疗,症状有明显改善,但由于伤势过重、年龄过大等原因,出现7例死亡病例,存活患者的平均GCS评分达12.8分,与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重症监护病房(ICU)颅脑损伤患者的严密专科护理,可以有效地预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良好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的疗效,并分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及GCS 3~5分患者的疗效区别.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09年2月6日至2010年11月25日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记录患者入院时、高压氧治疗前、完成高压氧治疗时的GCS;记录高压氧治疗前、完成高压氧治疗时及入院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高压氧组及GCS 3~5分的高压氧组患者完成高压氧治疗时GCS分别为(12.63±2.70)、( 11.64±2.50)分,与相应对照组的(10.61±3.01)、(8.44±1.6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及GCS 3~5分的高压氧组患者完成高压氧治疗时GOS改善程度(△ GOSf)及入院后3个月GOS改善程度(△GOS3M)平均秩次分别为35.37、12.14和35.87、13.09,与相应对照组的26.77、8.05和26.29、7.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CS6~8分的高压氧组患者的△COSf和△COS3M平均秩次,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总体而言,早期高压氧治疗有促进意识恢复及改善预后的作用;且对特重型(GCS3~5分)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使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后“120”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无线组(55例);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使用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前“120”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传统组(50例).比较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及救治生存率.结果 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P> 0.05).无线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为(1.646±0.499)h,短于传统组的(2.085±0.57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1,P< 0.05).无线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生存率为78.2%(43/55),高于传统组的58.0%(2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7,P<0.05).结论 无线移动信息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可使院内治疗提前,缩短受伤至获得专科确切性治疗时间,使院内与院前急救无缝隙衔接成为可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中-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44例以中-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病历资料及其救治方法,并总结救治经验。结果颅脑损伤中急性硬膜下血肿最多,有21例(47.73%),急性硬膜外血肿9例(20.45%),脑挫裂伤7例(15.91%);合并伤数量最多的为骨科损伤,共25例(56.82%),其中为四肢骨折最多,共18例(40.91%);术后三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恢复良好23例(52.3%),轻度残疾6例(13.6%),重度残疾3例(6.8%),植物生存7例(15.9%),死亡5例(11.4%)。结论优先处理中-重型颅脑损伤,及早手术控制颅内高压,其他部位损伤采取损伤控制手术,积极防治低氧、低血压和创伤致死三联征是治疗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救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常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 0 0 0年1月至2 0 0 2年5月共收治36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通过加强对患儿的呼吸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该组重型颅脑损伤患儿36例,男2 1例,女1 5例,男女之比为1 .4∶1。3岁以下3例,3~6岁1 8例,7~1 4岁1 5例,平均年龄7岁。开放性颅脑损伤1 2例,其中鼻、耳出血或脑脊液漏等明显颅底骨折征象6例;闭合性颅脑损伤2 4例。按GCS昏迷分级标准评分,入院时GCS3~5分1 1例,GCS6~8分2 5例。7例脑挫裂伤较局限者行手术治疗,余2 9例行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严重脑挫裂伤的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础护理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护理经验。结果 (GCS)评定结果,Ⅰ级(痊愈)25例(50%),Ⅱ级(中残)10例(20%),Ⅲ级(重残)4例(8%),Ⅳ级(植物生存)6例(12%),Ⅴ级(死亡)5例(1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基础护理对早期诊断、治疗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6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采用GOS预后评价标准,14例预后较好(39%),其中恢复良好8例,中残6例;预后较差17例(47%),其中重残1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5例(14%)。抢救成功率86%。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扣背吸痰,有效的气道湿化,减少呼吸道损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及意义,癌症患者常见心理反应类型,并针对我国当前对癌症患者心理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参考国外同领域发展最新成果,提出癌症患者临床护理的未来趋势。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康复中,心理护理将日益受到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反应,大量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将提供客观的辅助评估,除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外,以认知行为治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应用于心理护理实践,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也进一步拓展至癌症患者的照顾者,体现对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综合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于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GOS等级及清醒率和清醒时间。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OS良好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清醒率和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促醒及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85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病情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1例、中型组29例、轻型35例共三组,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颅脑外伤患者外伤入院后6 h、1、3、7、14、28 d血清中CRP、Glu水平。结果:所有颅脑外伤患者均出现血清CRP上升,但重型组血清CRP含量在外伤入院后6 h内明显升高,之后持续上升,7 d达到高峰,且持续时间长,28 d仍较高;而轻中型患者上升幅度较重型组小,轻中型组均为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Glu水平在颅脑损伤患者中与CRP的变化一样有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三组各时间点除Glu-6 h轻型与中型组、Glu-14 d轻型与中、重型组、Glu-28 d各组间,CRP-6 h轻型与重型、中型与重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Glu联检可作为监测颅脑外伤敏感指标,对于预示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颅术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开颅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昏迷指数(Glasgow comascale,GCS)评分,并与高压氧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3个月随访时治疗结果分级(GO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67%(26/30)和76.67%(23/30),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压氧治疗后1周GCS评分无明显差异,第2、3、4周高压氧治疗后GC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第4周、3个月随访阶段的GOS预后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联合高压氧治疗不仅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意识改善和预后有显著效果,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高迁移率簇蛋白B1(HMGB1)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入院后并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GCS)分成三组:轻度组25例(GCS12~15分);中度组31例(GCS9~11分),重度组24例(GCS3~8分)。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因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行骨科手术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N组)。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分级评定,分为三组:死亡及植物状态组(GOS1~2级);残废组(GOS3~4级);恢复良好组(GOS5级)。所有患者均采集上肢静脉血及脑脊液,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中HMGB1的表达。结果①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随颅脑损伤GCS评分增加而逐渐增高;②预后不良患者(死亡及植物状态、残废组)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较预后良好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监测血清及脑脊液中HMGB1水平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并且可作为了解病情与转归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ScVO2-SjVO2)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3例,按照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为GCS评分3~5分组19例;GCS评分6~8分组24例;选取同期非颅脑损伤,意识清醒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入ICU后0,12,24,48 h时ScVO2-SjVO2的变化.并根据患者入ICU时ScVO2-SjVO2大小,分为ScVO2-SjVO2< 0.05组12例;ScVO2-SjVO20.05 ~0.15组14例;ScVO2-SjVO2> 0.15组17例,观察各组间患者GCS评分及28 d时病死率情况.结果 GCS评分3~5分组入ICU后0,12,24,48 h时ScVO2-SjVO2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0.071±0.032比0.093±0.049,-0.097±0.052比0.081±0.052,-0.035±0.031比0.089±0.059,0.036±0.033比0.081±0.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评分6~8分组入ICU后0,12,24h时ScVO2-SjVO2分别为0.173±0.043,0.158±0.067,0.123±0.073,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ScVO2-SjVO2< 0.05组及ScVO2-SjVO2> 0.15组病死率均较ScVO2-SjVO2 0.05~0.15组明显增加(8/12,4/17比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VO2-SjVO2< 0.05组和ScVO2-SjVO2> 0.15组GCS评分均低于ScVO2-SjVO2 0.05 ~ 0.15组[(4.17±1.34)、(5.88±1.35)分比(6.86±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 ScVO2-SjVO2< 0.05时,差值大小与脑损伤程度呈负相关;ScVO2-SjVO2>0.15时,差值大小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ScVO2-SjVO2可反映患者的脑氧代谢情况,能客观及时地评估脑损伤程度,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提供循证依据,同时能早期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高压氧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对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小于8分的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8例除常规治疗外,应用高压氧治疗;另58例行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3个月后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级。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级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康复有效,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又分为好转亚组及未愈亚组。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各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APACHEⅡ评分高于非感染组[(21.71±7.13)分比(15.32±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1天血清PCT高于非感染组[(2.15±1.79)ng/L比(0.56±0.4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CRP及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3天血清PCT、WBC、CRP、IL.6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5天血清PCT为(3.09+1.98)ng/L,非感染组为(1.06+0.63)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38例)入ICU第5天WBC、CRP、IL-6分别为(15.13±6.32)×10^9/L、(103.56±40.62)mg/L、(230.41±121.83).g/L,未愈亚组(10例)分别为(18.62±8.89)×109/L、(134.38±34.16)mg/L、(268.73±138.1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均低于未愈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356例重型颅脑伤患者,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针对重型颅脑伤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结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8.24%、10.75%,干预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加强对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离的管理控制,对于重型颅脑伤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