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丹参不同炮制品中丹参酮Ⅱ_A的含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瑶华  朱悦 《中成药》2010,32(2):252-254
目的:考察丹参不同炮制品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种丹参炮制品中的丹参酮ⅡA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各炮制品中,醋丹参与酒丹参丹参酮ⅡA含量较高。结论:醋制及酒制能增加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丹参及其制剂质量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系统地测定了丹参及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原儿茶醛及丹参素等成分的含量,优选了提取、层离及测定条件,该法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丹参幼苗为材料,研究水杨酸对丹参种苗根部丹参酮类、丹酚酸类成分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根部生长性状的影响。方法将丹参种苗进行根部灌溉水杨酸处理,按照生测法和HPLC法定期测定生长指标及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酚酸B的含量,并进行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结果经水杨酸处理后,丹参根的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含量均高于对照,SOD酶活性增强,在水杨酸0.1~3 mmol/L的范围内,随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续而含量增加。高浓度(5 mmol/L)处理下对根部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部的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含量也较最佳处理浓度(3 mmol/L)的效应有所减弱。结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下,浇灌水杨酸能促进丹参根部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含量的积累,并能增加SOD酶活性,以及丹参根部的根长、根直径及根鲜重。  相似文献   

4.
滇丹参及丹参中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超  陈科力 《中药材》2007,30(9):1088-1091
目的:对不同来源滇丹参及丹参中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丹参酮Ⅰ(tanshinoneⅠ)、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的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两者脂溶性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P-HPLC法,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两种药材中三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结果:两种药材中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丹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平均含量约为滇丹参的17倍、2倍、3倍。结论:滇丹参能否作为丹参的代用品还应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了丹参中水溶性酚酸、原儿茶醛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对山东不同地产丹参进行了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山东不同地产丹参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了丹参中水溶性酚酸、原儿茶醛及丹参酮ⅡA的含量,对山东不同地产丹参进行了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并比较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为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HPLC测定了八批不同产地、不同规格的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除焦作产丹参酮ⅡA含量低于药典标准外,其它均符合规定。结论不同产地丹参的丹参酮ⅡA含量存在差异,且不同规格对丹参酮ⅡA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贵雅  薛紫鲸  张丹  郭梅  郑玉光  郭龙 《中草药》2019,50(21):5328-5335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对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阐明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批次的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丹参皮部和木部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中的丹参素、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8个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丹参皮部和木部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其中丹酚酸类成分差异不大,而丹参酮类成分差异较大,丹参皮部样品中丹参酮类成分明显高于丹参木部样品。结论 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明确了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差异,为丹参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复方丹参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指纹图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3种酚酸类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4种丹参酮类成分(15,16-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进行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对复方丹参片丹参成分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指纹图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3种酚酸类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和4种丹参酮类成分(15,16-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进行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对复方丹参片丹参成分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丹参种子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种源丹参引种栽培后药材进行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结果种子来源对丹参药材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影响较大,种子源为方城和卢氏的丹参药材质量较高。结论山东、河南传统产区和主产区的丹参种子均能满足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定并比较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为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HPLC测定了八批不同产地、不同规格的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 除焦作产丹参酮ⅡA含量低于药典标准外,其它均符合规定.结论不同产地丹参的丹参酮ⅡA含量存在差异,且不同规格对丹参酮ⅡA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微粉化对丹参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萍  徐月红  王宁生 《中药材》2006,29(8):841-843
目的:比较丹参普通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指标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提取率,探索微粉化技术在丹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普通粉和微粉进行表征,扫描电镜(SEM)观察普通粉和细粉的表面形态,测定粉体学参数休止角和堆密度,热浸法测定水溶性溶出物的含量,加热回流分别提取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采用HPLC测定它们的含量。结果:丹参普通粉和微粉的粉体学特征及表面形态差异显著,水溶性浸出物微粉为普通粉的1.23倍,隐丹参、丹参酮ⅡA及原儿茶醛分别为普通粉的1.54、1.48、1.90倍。结论:丹参微粉化既能提高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又能提高水溶性成分原儿茶醛的提取率,表明丹参药材利用微粉化技术能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减少药材的使用量,从而达到节省药材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不同提取方法测定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的前提取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超声、索氏、回流提取三种处理方法测定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索氏提取测得的丹参酮ⅡA含量最高。结论索氏提取法作为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的前处理方法,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丹参药渣中丹参酮类成分的提取富集工艺进行优化,并进一步对其开发利用进行分析。方法: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总丹参酮的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丹参药渣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溶剂沉淀法纯化富集丹参酮类成分。结果:丹参药渣中丹参酮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为90%,10倍乙醇用量,提取2 h,提取2次;通过水沉淀法可以去除丹参粗提物中大多数的水溶性成分,纯化制备丹参酮类化学成分,其中提取物中总丹参酮的含量为1.752%,是原提取物含量的7.5倍。结论:本文优选了丹参药渣中总丹参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采用水沉淀去除部分水溶性成分,从而富集纯化丹参酮类成分。建立了采用HPLC同时测定丹参药渣中总丹参酮含量的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为丹参药渣的资源化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连作年限对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连作年限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表明,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地下部鲜重下降80.47%,干重下降79.42%;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白花丹参根粗为0.3~0.5 cm,而连作2年后的丹参根粗为0.2~0.4 cm,表明根粗是造成白花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平均降幅分别为35.26%,32.26%,19.35%,3.39%,64.40%,66.93%。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对白花丹参生长和质量的最大影响期为连作第2年。  相似文献   

17.
丹参的~(13)C-NMR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不同产地丹参提取物的13C-NMR图谱,建立鉴别丹参药材真伪优劣的核磁共振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丹参提取物的13C-NMR指纹图谱进行解析;并与其活性成分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二氢丹参酮进行13C-NMR谱图的比较与指认;获得了两种丹参伪品13C-NMR谱图,并与丹参特征提取物谱图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相似度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利用NMR指纹图谱能快速确定丹参药材的真伪优劣。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可靠,可以作为丹参药材真伪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代谢指纹谱用于丹参活性成分的分析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以SD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方法,并结合HPLC-DAD-MS分析手段作为代谢指纹谱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单味中药丹参进行体外代谢,采用HPLC-DAD-MS辅以MALDI-TOF-MS对代谢前后的指纹谱差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结合抑菌、血凝体外药理实验测定丹参提取物及其代谢物、3种主要成分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和血凝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代谢物活性均高于其提取物。通过考察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的抑菌活性与血凝活性,并结合体外肝匀浆代谢实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丹参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增高是因为隐丹参酮代谢转化为抑制率高的丹参酮Ⅱ_A引起的;丹参提取物血凝活性在代谢后升高的原因是由于隐丹参酮谢转化为血凝活性更高的丹参酮Ⅱ_A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采收期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采收期丹参中丹参酮ⅡA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发现不同采收期丹参在丹参酮ⅡA含量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在丹参的加工生产中应注意不同的采收季节对其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赤霉素及其合成抑制剂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多效唑加入到丹参毛状根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5 d后对毛状根中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赤霉素可以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活性物质的积累,而多效唑则抑制了它们的积累.结论推测多效唑是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ⅡA等化合物的合成抑制剂,且赤霉素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丹参酮类活性成分的诱导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