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著作,其教学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探索之中.〈金匮要略〉教学应与〈内经〉、〈伤寒论〉互参;理论联系实践,经典回归临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辨证论治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学好和用好经典.  相似文献   

2.
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早在〈内经〉〈难经〉就详细论述心脾两脏互相关系的重要性.〈素问·阴阳藏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钦河 《国医论坛》2006,21(3):49-49
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历来是学习中医者的必修课程.如何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温病学的教学质量,乃是我们中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根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中医学临床基础,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学经典,做临床"成为无数中医学子的座右铭。然而,现代高校中医经典教学却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试从中医学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中医经典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经常提到的术语,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本科教学、西学中以及科研、医疗中.但究其命名的涵义和内容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混淆了著作与疾病、理论与临床的概念.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看法,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谢轶哲主任熟读经典,扎根临床,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研究颇深,擅长于中医药辨证论治男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在治疗前列腺炎方面,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慢性前列腺炎分为四个证型进行施治,疗效确切.谢师遣方用药独特,表现出自成一派的风格.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及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等疾病的中医诊治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7.
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骨伤科专著.书中总结了唐代以前的骨伤科疾病诊治经验及其成就.奠定了中医骨伤科病证的诊治原则和具体方法,如四大经典治疗方法: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同时还包括有手术疗法,虽然比较原始朴素,论述比较简单粗略,但却包含有丰富的手术学思想,具有中医学自身的特点,该书中确实存在一个原始的中医骨伤科手术辩证论治体系,即"辩证施术".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叶峥嵘  吴琳 《山西中医》2012,28(4):59-60
针对当代中医学的教育现状,结合目前学习中医的学生特点,根据中医学形成规律,提出中医人才发展层次可分为全面掌握"院校教材"、熟读精思"四大经典"及医易相通"医者易也"3个层次。在中医人才培养中应从上述3个层次入手逐步发展并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0.
1 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溯源 升降浮沉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特点,阐述遣方用药之规律,用于临床辨证施治的理论,其肇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专业的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熟读中医经典的同时,也需要培养临床能力。通过对中医经典的简单介绍,从中医经典临床思维能力出发,探讨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2.
焦虑症是以持久的广泛焦虑不安为临床主要特征,经常无明确对象或无固定内容的精神紧张,惊恐、惧怕甚至坐立不安,或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强烈惊恐,并濒死感,或失控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就业、经济压力增加,人际关系复杂等诸多因素的变化,焦虑是最常见的情感反应,使得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沈家骥主任医师是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首批及全国第四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五十年.精于歧黄,擅于〈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等著名经典方剂之应用和创新,临床学验俱丰.对焦虑症的治疗经验,颇具特色,疗效显著,现将导师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我国著名中医基础理论学者,天津市精粹国医经验研究所所长张维耀编著的《中医的现在与未来》(第二版)已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100万字,分为九章:1.命运攸关的抉择;2.试评中医经典著作;3.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4.理论核心的演变;5.藏象学说的实质;6.中医系统论假说;7.中西医结合是里程碑;8.中医现代化方向;9.人才决定现代化的成败。2006年6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著文评论此书,认为该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因为它具备了三个条件;其一,该书对经典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整体性的规范;其二,确定了现代中医学门类应该具备的要素和经典中医学的根本区别;其三,阐明了有中医学基本概念构成的现代中医基本原理和假说。该书系统介绍了经典中医学规范体系和未来发展方向,论述严谨,证明有据,剖析深入。”所以说此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经典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的分水岭,对当前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不规范和误区,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论点。该书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研究者,中、高级中医师,各级中医界管理人员的必读之书。定价:185元,求购册数较多可优惠。联系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黄河道467号博爱门诊;邮编:...  相似文献   

14.
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主要课程。它既具有临床学科属性,又具有基础学科的性质。温病学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习中医学的必修课程。因此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要经常性的思考如何使学生掌握经典、学好经典、运用经典,并使形成性评价科学的融入经典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医基础研究与临床脱节近年来日趋严重,转化医学是沟通实验室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将转化医学与中医学结合,建立转化中医学的研究策略,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中来再转化回临床中去,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医学研究模式.这需要建立转化中医学团队和中心,对中医经典、经方及病证结合工作进行转化医学研究,深化转化中医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皮部理论是经络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内经〉.〈素问·皮部论〉中说:"皮有分部"、"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说明皮部是依据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范围而划定的体表分区.由于皮肤一络脉-经脉一脏腑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治疗皮部可从皮部影响到相应的经络和脏腑,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进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皮部理论为外治疗法提供了中医学理论基础[1].推拿按摩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方法,要想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必要重视皮部理论在其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门科学或其分支、流派的形成、发展都不是无本之源的,它总是要有一定的条件、基础做为保障才能形成、发展的.诸如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等充当基础、条件.这即体现了认识意识的客观性.纵观中医学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我们知道,中医学在经典著作〈内经〉成书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有两大发展高潮:一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一是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它们都是在一定基础上,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对当时以及后世的临床诊治都起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原文注释研究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运用中医术语研究成果与理论方法,将《伤寒论》的名词和术语进行区分研究,指出《伤寒论》原文所载语词归入名词范畴,而应用于《伤寒论》理论研究,但不见于《伤寒论》原文者,称为术语.此外,诠释学作为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将"伤寒"在不同时期的定义进行诠释学"视域融合",不仅可以清晰明确名词术语的概念与内涵,同时有助于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医证本质和辨证施治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证的概念 "证"最早见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理论.以后历代医家又均有发展,特别是近五十多年来对症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比较确切的理解是:症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1];是对四诊信息表达的机体病理生理变化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2];是一种综合性的功能态[3].  相似文献   

20.
和谐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在中医药学发展的始终,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是《黄帝内经》等中医学经典中医学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是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谐思想在中医分析病因病机、疾病分类、组方用药、预防养生等方面均有体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和谐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医基础理论、临床遣方用药都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