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1问题:影响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回答:由于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是无房颤者的5倍,其病死率增加2倍,故在房颤治疗中抗凝治疗防止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减少2/3,病死率下降1/3,而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疗效仅为华法林的1/2。  相似文献   

2.
伏继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27-127,133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40例患者进行分析,华法林组70例,阿司匹林组70例。随访2年。观察血栓栓塞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再栓塞的再住院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应用华法林组可明显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及病死率,降低因栓塞而再人院例数,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抗凝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维持INR2.0~3.0的华法林剂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中国人群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及确定合适的INR值范围.方法:37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随访和定期监测INR值.结果:华法林每日剂量在2.11mg~2.41mg时,INR值在2.0~2.5;华法林剂量在2.41mg~2.70mg时,INR值在2.5~3.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房颤相关性血栓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增减不同剂量的华法林达到目标INR值所需天数不同.结论: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剂量为2.11~2.41mg,INR值范围在2.0~2.5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受影响的因素,剂量调整和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应用.方法 观察6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与体重关系,个体敏感性及INR监测,随访1年,观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结果 本研究66例患者中47例患者华法林维持量与体重(kg)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O.545,P=0.001,华法林平均维持量与体重(kg)乘以0.05非常接近,根据个体对华法林的敏感性不同以1 mg调整剂量,使INR维持在1.6-2.5之间,华法林维持量在1.25~3.25mg,随访1年,有1例小脑出血,3例齿龈出血,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它部位的血栓栓塞发生.结论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INR强度(1.6~2.5)监测下,根据体重及个体敏感性调整华法林维持量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探讨.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体循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栓栓塞率。但我国目前仅有2%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而且能够坚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患者仅占20%。原因主要是医生担心应用华法林所致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3 mg/片)抗凝最佳初始剂量、治疗剂量调整方法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观察6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初始及治疗期间药物剂量调整方法,INR监测,随访1年,观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华法林2 mg起始剂量组INR多维持在1.5-2.5之间,3 mg起始剂量组INR多维持在2.2-3.0之间,起始剂量2 mg与3 mg比较治疗效果相似,而INR过高发生明显减少;华法林的维持量1.25-3.25 mg,平均(2.1±0.6)mg;INR达到1.5-3.0水平需7-14 d,平均(11±2)d;INR稳定于1.5-2.5水平需12-30 d,平均(19±4)d;随访1年,有1例小脑出血,3例齿龈出血,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塞发生。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的INR强度(1.5-2.5)监测下,华法林以2 mg剂量起始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高危房颤患者120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17%,阿司匹林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高江霞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9):104-105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比较复杂,治疗窗窄,即使很小的剂量也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但其疗效确切,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和接受。我国每年有数十万风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但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华法林的剂量反应变异大,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准确、有效的严密监测和护理才能减少抗凝不当所致的栓塞和出血。现就华法林预防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抗凝监测及护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评价华法林低强度抗凝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分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观察组及华法林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观察组抗凝目标值INR1.5~2.0,对照组抗凝目标值INR2.1~3.0。常规门诊随访,检测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随访3年,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相比,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而出血并发症低强度抗凝组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对照组(0.0%vs14%,P0.01)。结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INR1.5~2.0)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防止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 方法 将房颤患者238例根据当时治疗情况分为两治疗组.观察两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华法林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率低,阿司匹林发生血栓栓塞率高. 结论 验证了华法林在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作用优于阿司匹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某社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上海市徐汇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住院、家庭病床和门诊患者中的100例房颤患者,收集其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情况、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尤其是华法林抗凝应用情况.结果 100例房颤患者中48例(占48%)具有血栓栓塞性高危因素,38例(占38%)具有一项以上中危因素.共72例使用抗凝药物,其中7例使用华法林,华法林使用率仅为7%.对于无抗凝禁忌证的86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正确率仅为12.79%.使用华法林抗凝组与其非华法林抗凝组在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对于未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原因分析中,患者担心服用后出血是最主要的原因(占32.26%).结论 社区应加强多种形式的针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知晓率,进而推动社区房颤患者规范化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86例,利伐沙班20mg/d,肾功不全者15mg/d;华法林组8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3.0。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3例,占3.49%;出血2例,占2.33%。华法林组发生栓塞4例,占4.65%;出血9例,占10.47%。两组间血栓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相当,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而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该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与左心耳堵闭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的预防 心房颤动(房颤)是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约35%的房颤患者在一生中会发生1次或多次卒中.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4%,未抗凝治疗的患者卒中的每年发生率为4.5%~7%,既往有卒中病史而没有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卒中的危险每年是12%,风湿性瓣膜性房颤的年卒中率为15%[1].尽管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一致证明,华法林可以使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降低2/3,死亡率降低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和调整剂量的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达比加群酯组(110 mg/次,2次/d)和华法林组(初始剂量为2.5 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有效性终点指标:达比加群酯组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华法林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 vs 1.2%, P>0.05);安全性终点指标:两组均无重要出血事件发生,达比加群酯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4例,华法林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5例,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相似文献   

16.
仝峰  慕春言  王景斌  苏毅  杨琴 《中原医刊》2011,(3):48-49,5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预防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108例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150mg/d,36例)、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8~2.4(低等强度组,37例)和INR2.5~3.0(中等强度组,35例)三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华法林低等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8.1%、5.7%,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株组较阿司匹林组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P〈0.05),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8%、5.4%、11.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严重致死性出血病例。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8~3.0能明显降低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INR1.8~2.4时出血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王勤  倪训业 《河北医学》2011,(10):1306-1308
目的:评价华法林对风湿性房颤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预防脑血栓和周围血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择本研究抗凝标准的风湿性房颤与非风湿性房颤176例,其中风湿性房颠86例,非风湿性房颤90例.按照国际标准化比率给华法林口服治疗.观察两组血栓栓塞的年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风湿性房颤...  相似文献   

18.
背景:房颤(AF)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取决于并发症的出现和抗凝治疗的应用。尽管在降低AF患者脑卒中上,调整量华法林优于阿司匹林,但是华法林绝对危险降低率取决于服用阿司匹林时的脑卒中率。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测试了5种脑卒中危险分层方案的预测准确性。方法和结果:研究从一项多中心试验犤房颤阿司匹林抗凝研究-1(AFASAK-1)、AFASAK-2、欧洲房颤试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血栓栓塞的一级预防研究及脑卒中预防和房颤(SPAF)-III高危组或SPAF-III低危组犦中收集服用阿司匹林的2580例非瓣膜性AF患者的资料。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4887…  相似文献   

19.
吴非飞  梅霞  罗羽慧 《重庆医学》2005,34(3):371-372
目的探讨华法林及适合的INR预防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方法将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206例分为华法林治疗组103例、阿司匹林对照组103例.治疗组采用华法林片,剂型为2.5mg,服用方法为2.5mg/d,用量范围为1.5~5mg/d,服药后每3d复查1次INR,稳定后1个月、6个月、1年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依据INR调整华法林用量,使INR保持在1.6~2.5之间.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片,剂型为25mg,100mg/d,1个月、6个月、1年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访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包括:血栓栓塞、出血情况.结果血栓栓塞情况: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0.98%/年,阿司匹林组为3.96%/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情况:华法林组发生率为2.94%/年,阿司匹林组1.98%/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病房颤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注意监测INR,使INR保持在1.6~2.5之间,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威海地区老年人心房颤动的患者预防脑栓塞及周围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106例非瓣膜病老年住院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始及治疗期间药物剂量调整方法,INR监测,随访1年,观察出血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例75岁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72岁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结论:老年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的INR强度(1.5~2.5)监测下,华法林以2 mg剂量起始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