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8例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采用疼痛VAS评分对患者腰痛、腿痛进行评定。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3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120 min,术中出血量5~28 ml,住院时间6~12 d。术中、术后无患者出现硬膜囊破裂、椎管内血管损伤、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3 d、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腰痛、腿痛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1)。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达94.74%;复查MRI显示所有患者效果良好。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l2个月。术后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优27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6%。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13-01-2017-01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疗效评定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前VAS评分(8.166±0.874)分,术后3天(1.567±0.504)分,术后4周(1.067.±0.254)分,术后12周(0.967±0.183)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8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0%。结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优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02诊治的单节段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8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24例(椎板开窗组)。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2组手术疗效。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7个月。2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与椎板开窗组术后1 d、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1 d腿痛VAS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学习曲线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加长穿刺针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应用经皮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3~78岁,平均45岁。均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1例,L4~533例,L5S118例。分析术前及术后15个月时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情况,术后15个月时采用Mac Nab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80min,平均70 min;术中出血量5~50 m L,平均15 m L;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随访15个月时按照Mac Nab标准评定,优3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效果良好,加长穿刺针可以完成镜下神经根阻滞、注射局麻药物、注射造影剂、冲洗椎间盘碎片的操作,有助于手术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椎间孔内口入路椎间盘摘除术(MF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1采用经皮内镜MFD技术治疗的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症。术前、出院时、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记录VAS评分和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Mac Nab评分:优18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0.0%。出院时、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MF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微创、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熟练的椎间孔镜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本组36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技术,直视下气化切除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的变性突出的髓核组织,以达到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34例患者在术后症状即刻均有明显缓解,2例患者症状缓解不彻底。随访2~12个月,平均4个月,疗效采用VAS评分评定,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VAS评分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3例,良8例,可5例。结论应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内镜下行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椎间孔入路27例,椎板间入路5例。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疼痛缓解的情况,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腰部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VAS评分:椎间孔入路27例,术前为(9.19±0.74)分,术后1个月为(1.37±0.69)分,术后3个月为(1.52±0.58)分,术后1、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入路5例,术前为(9.40±0.55)分,术后1个月为(1.00±0.71)分,术后3个月为(1.20±0.84)分,术后1、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改良Mac Nab评分总体优良率为94.5%。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及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腿痛VAS评分及其改善、术后12个月基于患者手术经历和术后疗效的问卷调查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优良率,描述TESSYS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2012年12月~2014年3月,通过后外侧入路TESSYS椎间孔镜治疗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时间系列先后顺序分别纳入4组(A-D组),每组各30例;统计每例手术透视次数、手术时间,评估各组病例术前和术后3 d、4周腿痛VAS、腿痛VAS评分改善值,以及评估术后12个月基于患者手术经历和术后疗效的问卷调查及改良Mac Nab标准的优良率,从而描述TESSYS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总结手术经验。[结果]4组(A-D组)年龄、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及术前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 d,术后4周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病例术后3 d腿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周腿痛VAS评分及其改善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患者术后12个月对椎间孔镜手术经历和疗效的问卷调查其优良率为90.83%,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2.5%。[结论]TESSYS椎间孔镜的学习曲线在60~70例左右达到其平台期;椎间盘减压不彻底或复发是影响术后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学习曲线期TESSYS技术的手术经验是充分减压并完整切除椎间盘的突出部分、突出基底部分及游离椎间盘组织,探查椎管内是否有残余组织以及完成纤维环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153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内镜组),85例行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开放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 Nab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内镜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大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内镜组显著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腿痛VAS评分内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小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很好的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36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C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技术,内镜直视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6例患者术后有明显的疼痛缓解,2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不彻底.随访2~12个月,平均4个月,进行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3例,良8例,可5例,差0例.结论 应用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皮脊柱内镜下半椎管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应用经皮脊柱内镜下半椎管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7~78岁,平均45.2岁。全部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4~532例,LSS12例。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腰痛及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量10~25 m L,平均15 m L。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按照Mac Nab标准评定,优26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4.1%。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半椎管技术近期效果优良,是非高度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手术方法,是否能减少复发尚需要长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08-2015-01,共有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腿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DI功能评分及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5~125 min,平均85 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4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8个月,手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6±2.5)分,术后当天为(2.0±1.1)分,末次随访(1.8±0.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65.4±21.8),末次随访为(1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1例出现髓核残留,另有1例术后9个月复发,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翻修后症状缓解。按照Macnab标准评定,其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的2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侧型突出14例(椎间孔外型5例、椎间孔内型9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患者均不存在垂直移位,突出节段均为L4/5。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38.2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8±2.1)分和(3.1±2.0)分、(3.0±1.4)分和(2.5±1.7)分,明显低于术前的(4.7±2.6)分和(8.1±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依改良Mac Nab标准:优1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20/22)。4例术后减压神经根支配区麻木加重,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无硬膜撕裂、椎旁血肿形成、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8个月椎间盘突出再次复发,行相应节段减压及椎间融合术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用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4年6月我科对3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椎间孔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采用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疗效标准评定评价早期疗效。结果 32例术后随访12~26个月,术前腰痛VAS(7.2±2.1)分,术后3个月(2.9±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4.325,P0.05),术后1年(2.3±1.0)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999,P0.05);改善率(75.8±12.4)%。术前腿痛VAS评分中位数9.1分(4.1~9.9分),术后3个月中位数2.4分(1.5~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37,P=0.000),术后1年中位数2.1分(1.2~3.0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9,P=0.108);改善率(72.1±10.2)%。ODI术前55.4±10.2,术后3个月22.6±6.2,术后1年8.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90,P=0.000);改善率(86.8±10.2)%。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2%(26/32)。结论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8—2021-10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的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与腰椎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9个月,平均14.1个月。术中及术后无神经损伤、硬脊膜撕裂、腰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加重,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术后1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后1个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39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5.45%。1例术后14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进行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较好。结论 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准定向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自2014-08-2015-09在我院应用自制水平定向仪精准定向方法,靶向穿刺,配合自制子母调节器调整穿刺方向,自制半环锯,锯除部分腹侧关节突,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 Nab评分等评定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8min,平均出血量25 ml,术中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6 h即可在硬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术后68例患者VAS和Oswestr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Mac Nab评分优良率94%。结论精准定向椎间孔镜技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改良椎间孔与常规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6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317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改良组),137例采用常规椎间孔入路(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结果317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同一时间点2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Nab疗效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缩短手术时间、内镜置入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并降低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815-1818
[目的]评价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扩大成形入路治疗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与优点。[方法]2014年6月~2015年6月应用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扩大成形入路手术治疗12例高位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0~52岁,平均37岁,病程5~120 d,平均58 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单侧坐骨神经痛,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均为单节段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病变节段L5S12例、L4、58例、L3、42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腰痛及腿痛进行评定,末次随访采用Mac Nad功能评分判断疗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2例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未予估计,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00~145 min,平均120 min,住院时间3~7 d,平均5.4 d,伤口均一期愈合,12例患者术后腿痛均立即消失,1例术后1个月出现腰痛加重,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各时间点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 Nab评价标准,末次随访时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67%。[结论]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扩大成形入路治疗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5-08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36例老年椎间盘突出症,其中30例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68.6(52~93)min,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及脑脊液漏发生。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6(14~53)个月。术后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年VAS评分、ODI指数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Mac Nab标准评定:优22例,良11例,可3例(其中2例未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通过镜下精准减压、椎间孔扩大成形确保了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