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稿约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何凯 《当代医学》2011,17(15):4-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00例9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的发生率,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愈率且不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尼奠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应用尼莫同防治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方法:将48例年龄大于60岁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对照组常规应用脱水、止血、止痛、对症等措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同持续微量泵注入,疗程14天,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疗程14天。结果:治疗组发生脑血管痉挛率(20.83%)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尼莫同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预后不良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率(25.00%)。结论:在老年患者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早期应用尼莫同配合基础治疗可以大大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张文超  王传海  史立信 《河北医学》2014,(12):2029-2031
目的:探讨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78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基本治疗组89例应用传统基本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营养脑神经等综合基本治疗;联合治疗组89例在传统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入院立即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持续静脉泵点,于发病后24h给予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腰大池穿刺持续引流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发症(如脑梗塞、再出血、脑积水等)发生率,恢复脑功能,减少患者住院天数方面,治疗效果确切,患者预后改善明显。此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4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Z4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以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梗塞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大脑申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在发病第7d和第14d时均明显慢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血管痉挛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迟发性脑梗塞发生率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分别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和尼莫地平片对12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进行预防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尼莫地平注射液组(60例)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片组(6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镇静、止血及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且两组GOS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其中治疗组的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好,可以明显改善GOS评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发病机理、治疗及预后.方法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病例以及对照组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血管痉挛病例进行研究,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42例CVS病人多在2周内发病;34例治疗后脑缺血症状基本消失,8例病人死亡,其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如及早发现、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多数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对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选择尼莫地平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高血压SAH患者10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高血压SAH患者分为A1组(观察组50例)与A2组(对照组50例)。针对A2组患者,选择常规治疗的方法。针对A1组患者,选择常规治疗+尼莫地平持续泵入的方法给予临床治疗。对比A1组与A2组高血压SAH患者完成治疗后的效果表现。结果:在临床出现CVS(脑血管痉挛)概率方面,A1组低于A2组患者非常明显(P<0.05);在临床出现再出血概率方面,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治愈率方面,A1组高于A2组患者极为明显(P<0.05);在临床患者死亡率方面,A1组低于A2组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SAH患者,选择尼莫地平给予临床治疗后,在降低临床出现脑血管痉挛概率以及再出血概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意义,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表现为明显增高,成功凸显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颈内动脉输注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与观察组。对照组A经颈内动脉输注生理盐水治疗;对照组B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经颈内动脉输注;观察组采用适合剂量尼莫地平经颈内动脉输注。结果经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M2、M4及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直径明显高于对照组A与对照组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颈内动脉输注尼莫地平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脑血管舒张,改善微循环,且治疗方式安全,患者在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是否能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的痉挛。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出血组、利多卡因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0只。出血组和治疗组的动物于枕大池注入自体动脉血1.5ml,假手术组注入1.5ml生理盐水,30min后假手术组和出血组的动物从枕大池注入0.1ml生理盐水,治疗组注入0.1 ml 2%利多卡因。72h后观察脑基底动脉管腔面积,另测定术前和72h后血浆中的内皮素(ET)和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各组术前的血浆ET,CGRP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72h出血组的血浆ET高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P〈0.05),各组术后血浆ET比术前高(P〈0.01或P〈0.001);术后72h血浆CGRP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与术前比较,假手术组和出血组的术后CGRP低于术前水平(P〈0.01或P〈0.001);出血组的血管腔面积低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P〈0.001)。结论: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能减轻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②方法 将有不同程度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和单纯尼莫地平治疗组,观察治疗后TCD检测情况及临床症状的改善.③结果 血管内治疗组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例少于尼莫地平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尼莫地平治疗组死亡2例.④结论 血管内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 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 )模型,探讨法舒地尔防治DCV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每组20只。实验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 A H模型,对照组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治疗组SAH模型建立后,法舒地尔静脉给药。血管造影及经颇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血管痉挛情况,造模后第7天取材井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痉挛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和M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底动脉 Toll受体4(TLR4)的表达。结果SAH后血管痉挛模型造模成功,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直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较实验组明显增加(P<0.01);免疫组织化学及 Mestern blot显示治疗组基底动脉 TLR4表达较实验组明显减少(P< 0.05)。结论 SAH后DCV可能与TLR4信号通路有关,法舒地尔能显著降低SAH后基底动脉TLR4表达,缓解SAH后DCV。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激素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SAH分为2组各60例,2组均在常规治疗外给予尼莫通治疗,观察组另每天给予2mg雌激素肌肉注射。结果:治疗后2组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x2=5.14,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78.3%(47/60)(x2=4.18,P<0.05)。结论:雌激素联合尼莫通可明显减少SAH后CVS的发生率,雌激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重要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早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以降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方法71例经DSA证实有动脉瘤及早发性CVS,全麻下行动脉瘤GDC栓塞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微导管对载瘤痉挛动脉缓慢灌注尼莫地平针剂0.5mg;对照组33例给予除治疗组尼莫地平以外的相同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迟发性CVS发生率、头痛缓解、病死率、并发症、平均住院日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发性CVS积极地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患者头痛症状缓解情况及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39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治疗组24例。所有病例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镇静、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头痛缓解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用于治疗SAH后急性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Celecoxib)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塞来昔布治疗组,每组12只。应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治疗组第1次注血30rain后给予塞来昔布灌胃,利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处理后第7天基底动脉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经塞来昔布治疗后,治疗组管径显著大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管壁厚度显著小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塞来昔布治疗后痉挛血管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得到改善。结论塞来昔布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早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以降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方法:71例经DSA证实有动脉瘤及早发性CVS,全麻下行动脉瘤GDC栓塞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微导管对载瘤痉挛动脉缓慢灌注尼莫地平针剂0.5mg;对照组33例给予除治疗组尼莫地平以外的相同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迟发性CVS发生率、头痛缓解、病死率、并发症、平均住院日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发性CVS积极地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