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即接受针灸治疗患者和恢复期开始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疗效差异,探讨针灸治疗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期.方法 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A、B两组,A组为发病7d内就诊的患者,B组为发病在8~30 d之内就诊患者,每组30例,均采用针灸配合闪罐等综合治疗,10次为1个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1)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恢复期接受治疗的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均为100%; (2)A组的痊愈率(83.33%)明显优于B组的痊愈率(53.33%),并且A组痊愈所需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效果,且急性期即介入治疗组其疗效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周围性面瘫巨刺法、分期巨刺法和患侧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9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巨刺法组)33例、B组(分期巨刺法组)33例、C组(患侧针刺组)32例,3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针刺取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A组针刺面部健侧穴位;B组急性期(发病1~7 d)面部取健侧穴位,静止期和恢复期(发病8 d以后)面部取患侧穴位;C组针刺面部患侧穴位;每周7次,连续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于治疗前后对3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3组疗效。结果 3组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A组(60.606%)和B组(66.667%)痊愈率均优于C组(46.875%)(P0.05);A组痊愈时间(20.55±4.763) d和B组(18.35±4.460) d优于C组(23.53±3.175) d(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A组和B组H-B评分均优于C组(P0.05),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B组评分优于A组(P0.05)。结论巨刺法和分期巨刺法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恢复,并明显缩短疗程,疗效优于针刺面部患侧穴,且早期使用巨刺法联合中期针刺患侧的疗法优于持续使用巨刺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观察A、B两组各方面无明显差异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灸治疗效果,以患者主观是否接受针灸治疗为依据进行分组,每组60例,A组采取针灸治疗,B组采取药物治疗。结果 A组治愈45例(75.0%),显效9例(15.0%),好转6例(10.0%),无效0例,有效率100.0%;B组治愈33例(55.0%),显效10例(16.7%),好转9例(15.0%),无效8例(13.3%),有效率86.7%。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示有明显差异(P=0.2327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不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秦彦武  黄伟 《四川中医》2013,(8):136-13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发病2天内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A组(急性期组)急性期开始针灸治疗,B组(静止期组)静止期开始针灸治疗,C组(恢复期组)恢复期开始针灸治疗,各组在急性期开始即服用西药和TDP照射治疗。结果:A组、B组、C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87%、88.89%、81.08%,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为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针灸介入时机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发病7d内)51例、静止期组(发病8~20d)44例和恢复期组(发病20d以上)43例,3组患者均采用温针灸治疗,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价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比3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的FDI躯体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展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FDI评分改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63.6%、62.8%,发展期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疗效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且在发展期介入治疗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不同病期贝尔氏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贝尔氏面瘫患者30例,按照其发病和就诊时间分组,其中发展期(1~7d)患者10例,设为A组;静止期(8~20d)患者10例,设为B组;恢复期(21~90d)患者10例,设为C组。全部患者均进行针灸治疗,采用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在治疗前后作为量化指标积分进行比较,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A组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B组的60.0%和C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效果良好,特别在发展期效果显著,因此应把握时机,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正>周围性面瘫为针灸科常见病。目前,针灸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是,对本病针刺治疗时机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论。笔者对近3 a治疗的29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分期选穴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291例,发病在8 d~20 d静止期治疗者162例,男,80例,女82例;平均年龄(40.27±0.75),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收入我科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A组25人,B组25人。A组采用择期针灸治疗方法,B组采用急性期针灸治疗方法,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治愈17例,占68%;显效6例,占24%;有效2例,占8%,总有效率100%。B组治愈15例,占60%,显效8例,占32%,有效2例,占8%,总有效率100%。2组总有效率均为100%,A组治愈率高于B组,2组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早期干预对预后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贝尔氏面瘫患者30例,按发病和就诊时间分组,其中发展期(1~7天)患者10例,设为A组;静止期(8~20天)患者10例,设为B组;恢复期(21~90天)患者10例,设为C组。全部患者均进行针灸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0.0%,C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0.0%,A组与B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C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效果良好,把握时机,分期及时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采用针刺法,B组采用超短波治疗,C组针刺与超短波联合运用治疗。结果C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6.7%和86.7%,与A组88.3%、70%和B组66.7%、53.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灸介入时间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方法:14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时机分为治疗组91例和对照组56例,均予强的松,对照组于发病后8~14天内针灸治疗,治疗组于发病后7天内针灸,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及ENoG值。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8%(P0.01);治疗组面部神经功能优良率为9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ENoG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应在发病初期入院就诊,早发现早针灸,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由于发病1周内病情可能会有进展,西医学在临床治疗中认为面瘫急性期因炎性水肿渗出而不宜早期针灸治疗,提倡发病7天后再行针灸治疗为宜。而中医学普遍认为,面瘫早期进行针灸治疗是最佳时期,因此应用针灸治疗面瘫时最佳的介入时间一直是临床医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就此,笔者选择了257例急性期(3天以内)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在进行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在发病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行针刺治疗,报道如下。一般资料257例病例均为2008年11月~2011年6月我院针灸科门诊病人,均选择初诊为发病3天以内的急性期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针刺介入时机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患侧局部针刺介入时间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和面瘫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发病3天内的279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A组(74例)、B组(70例)、C组(74例)、对照组(61例).各组均于发病第3天开始西药醋酸泼尼松(强的松)治疗,A组、B组、C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在发病第3、7、10天开始针刺治疗,穴取患侧风池、阳白、太阳、四白、迎香,双侧合谷等,耳面部穴位用浅刺法,不用行针手法,前4次不用电针,第5次起加用电针,远道取穴平补平泻,留针20 min,隔日1次,治疗25次.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痊愈病人平均疗程及面神经电图(ENoG)指标变化.结果:A组、B组、C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8.6%、95.7%、94.6%、72.1%,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病程长短按照A组、B组、C组和对照组的次序呈递增变化;各组间ENoG值第3天、第14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面瘫急性期为针灸治疗最佳介入时间,针刺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疗程越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及对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的影响。方法择本科室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案状况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针灸+中药联合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 0%,明显高于对照组80. 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改善时间(9. 5±1. 4) d、(8. 8±1. 2) d、(8. 1±1. 8) d较对照组(13. 2±2. 1) d、(12. 1±1. 7) d、(11. 2±2. 1) d差异明显。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额纹、口角歪斜、舌味觉症状及早改善。  相似文献   

15.
针灸对急性期Bell's面瘫疗效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滨  李宁  刘屹  黄长琼  张永玲 《中国针灸》2006,26(3):157-160
目的:探讨急性期针灸治疗是否对Bell’s面瘫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以及最佳针灸治疗方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RCT)的研究设计方案,将患者分为早期针灸组(A组)、早期针刺配合远红外线组(B组)与7天后针灸组(C组),分别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发病7天及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6个月随访临床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及完全性面瘫的治愈时间。结果:3组在发病7天时面神经功能分级、6个月的临床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无明显差别,但A组及B组在完全性面瘫患者的治愈时间上较C组达到痊愈时间短(P〈0.05)。结论:建议在面瘫急性期可以采用患侧面部针灸治疗,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可替代传统灸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激素、中药(牵正散为主方)、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将158例确诊为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治疗A组采用激素、中药和针灸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治疗2个月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00%。结论激素、中药和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面瘫是临床常见病,笔者采用闪罐、针刺治疗本病,并对不同针灸顺序治疗面瘫康复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9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均在发病后7 d内来针灸科门诊求治,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A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10)岁。B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11)岁。C组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9±10)岁。3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48例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缩短病程,降低致畸率,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48例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缩短病程,降低致畸率,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发病期为7天内就诊的45例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将发病期在8~30天之内的就诊的45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针灸治疗。结果: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过后8~30天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而言,在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因此在今后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把握住急性期这一针灸治疗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