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炮制是依照中药理论,并结合药物自身的特性以及工艺的要求进行制药的技术。中药炮制的不同方式可以对药物的药性有着一定影响,并且提高药物的疗效。中药炮制对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以及补泻、毒性五个方面的影响,进而对药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增强药物药效的同时,可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四气五味是中药最重要的药性理论之一,是中医赖以处方遣药的依据。现代研究主要从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入手,对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药理作用及定性、定量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中药炮制是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对四气五味影响显著,但炮制改变性味的机制尚不明确,这也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另外,四气五味的研究虽多,但形成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藤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传统药性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总结,为藤类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藤类中药进行检索,采用归纳的统计方法对藤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传统药性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0个科的255味藤类中药。以四气归类,性温和性平的藤类中药各占37.0%和25.5%,性寒、性凉者分别占18.0%和16.5%;以五味归类,并以“总味”计,味苦、味辛和味甘的藤类中药各占57.6%、43.9%和24.7%;以归经归类,并以“总经”计,归肝经的藤类中药占有归经记载的83.0%。结论藤类中药的传统药性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四气分类,性温者最多,以五味分类,昧苦和味辛者多,在有归经记载的藤类中药中,归肝经者最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有关文献中肾毒性中药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具有肾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肾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肾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四气属性中寒热两类药物;五味属性中苦、甘、辛三类药物;归经属性中归肝、脾、肺、肾四经的药物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类及甙类成分的药物方面。结论: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分与其肾毒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中药学最重要的特色理论之一.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一般认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其中,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揭示其科学内涵,是中药理论自身创新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中药五味理论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由于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学思维方式和认识途径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于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的认识不尽相同。从中药五味的源流,哲学思想对五味属性的推演以及四气、归经、升降浮沉、功效与五味的联系对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的脉络进行梳理,进一步从真实滋味和功效属性两方面对中药五味药性的现代研究进行探讨,通过探究五味的真实滋味的标定及五味物质基础与功效的关联关系,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以期寻求一种更加科学化的现代方法阐明中药五味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原药材所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1中药炮制与四气五味的关系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药性,此外,还有平性,是指比较和平的药物也是四性之范围。5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此外,还有淡味。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以适应临床医疗的需要,如生地性味甘、苦、寒,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用于清营汤、四生丸等方,炮制熟地后其性味改变为甘,微温,…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及学科特性的原因,临床许多中药的药性和分类界定不清,甚至有的相互抵触。通过对临床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功效4个层面的逐层分类,可使中药与中医理论形成有机结合,使中医药理论融为一体,更好地促进临床中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的性味包括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药性味的辨识与确定是正确指导中医药性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上主要通过口尝、取象比类、以药物效应反推等方法辨识中药四气五味,现代中医药工作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从不同侧面对四气五味药性规律进行探讨,为揭示中药药性本质提供了新视角。该文通过梳理中药性味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中药性味辨识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总结归纳中药性味的辨识方法,为继承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提供新方法,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首都医药》2005,12(13):39-41
中药理论认为,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药性,这里所说的“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与性能的统称,它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等。中药治疗就是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等药物的特性,发挥其治疗作用,这也是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应从这个方面来着手,按照中药本身的自然规律去研究,而不是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以及有效成分单体的提取,这种研究并不能涵概中药的全部功能。现在中药研究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恰恰是探索中药现代研究的新途径,避免按现代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以西药的研究开发模式研究开发中药违背了中医药辨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不同配伍环境的中药药性及功效变化规律研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多因素内容.不同药性因素,代表着中药相对独特的功能和特征性作用.对具体某药而言,其所包含的诸多药性因素,在单味药或不同方剂配伍应用中对证侯的治疗作用体现在药效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基于此种思维模式,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中药在不同经典组方配伍中药效作用发挥方向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其药性的演变规律,阐明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必然相关联系等内容,可望初步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吴水根 《海峡药学》2009,21(7):124-126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文就活血祛瘀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等一般药性特征及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分析,旨在对本类中药的深入研究提供些素材。  相似文献   

13.
陈惠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58-159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作用机制,缓和药性及降低毒副作用;其中加工时间、炮制方法及气味炮制与疗效关系很大。中药的炮制工艺影响着中药的药效和临床疗效,为此我们要加强炮制工艺,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陆华 《中国实用医药》2013,8(5):255-256
中药的药性主要核心为四气五味,并且许多中药具有良好的抗辐射防护作用,但目前临床上对中药抗辐射的机理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笔者对目前临床对中药抗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进行分析,以探讨中药抗辐射防护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周鑫  张露  王通芳 《中国药业》2004,13(8):61-62
阐述中药炮制与药物化学成分的关系.通过炮制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变药性等,对于提高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和增强疗效,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论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记载的365种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说明先祖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药品种的扩大和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药物的有毒元毒理论同四气五味归经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现将全面认识有毒无毒以及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元艺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190-2191
中药炮制是为适应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中药经过炮制,可以缓和或改变药性,降低不良反应,增强疗效,使药物充分发挥临床效应。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受加热温度、加热时间、辅料及水处理等因素的影响,理化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主要是在成分组成及成分含量或物理性状上的改变,由此变化导致中药功效的改变,或增效,或解毒,或产生新的作用,以适应中医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炮制对中药药性影响研究的新途径,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通过综述分析炮制对中药药性影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中医药学与热力学的共性和特性,提出运用生物热力学的方法研究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构建中医药研究与评价的新的方法体系。结果与结论:运用生物热力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炮制对中药药性影响的方法体系从基础理论及实践操作方面均具有可行性,可望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面提供新的视角与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9.
桔梗科中药在我国分布广泛,临床普遍应用。通过对桔梗科中药的文献研究,从四气五味、归经、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在系统研究中药方面有所启发,为寻找新药源及有效药物的代用品等方面奠定基础。本文就桔梗科中药特性、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是对中药治疗疾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总的概括。其中五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出中药部分功效的规律性,对认识各种中药的共性、个性及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这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防病、治病的实践中,对多种中药的功效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般用药规律。但历代医家对许多中药味的记载很不统一、味与功效也不一致。现对中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