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借助VOSviewer,检索、总结附子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发现附子毒性主要与临床用量、煎服法、患者体质、炮制、配伍等密切相关。目前,附子毒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脏毒、神经毒等方面。在附子配伍方面,黄芪、人参、甘草、干地黄、山茱萸等补益类中药及黄芩可降附子毒。附子与“十八反”之瓜蒌、贝母、白蔹配伍毒性增强,而配半夏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包含附子的代表经方主要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及真武汤等,临床主要用于肺病、肾病、胃肠病、心衰及肿瘤等治疗。该文对附子的影响中毒因素、基础研究、代表经方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附子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w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和中乌头碱(mesaconitine)等主要成分,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附子主产四川江油、安县、北川、青川及陕西汉中地区等,以四川的“江油附子”最为著名。国内外对附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有效成分及其药理药效等方面,而贮藏生理还缺乏系统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附子GAP和产品质量。本研究对附子采用室内自然堆放、麻袋覆盖、沙藏、冷藏4种常见贮藏方法,通过对含水量、呼吸速率等指标的变化分析,初步探讨了附子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为附子产地贮藏与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附子作为有毒中药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由于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潜在的毒性受到青睐,其中,附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研究取得了许多实验成果。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分析梳理大量文献,对附子结构及药理进行探讨分析,旨在扩大附子使用范围和提高使用频率,为附子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附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配伍研究,促进合理使用附子。方法:研究对附子的功效、药理、成分、常用配伍,用量等。结果:应用附子的合理性。结论:附子虽然毒性很大,但只要临床用药中配伍得当,煎煮适宜,因症施用,其临床疗效是显著的,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附子贮藏过程中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1]。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和中乌头碱(mesaconitine)等主要成分,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2]。附子主产四川江油、安县、北川、青川及陕西汉中地区等,以四川的“江油附子”最为著名。国内外对附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有效成分及其药理药效等方面,而贮藏生理还缺乏系统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附子GAP和产品质量。本研究对附子采用室内自然堆放、麻袋覆盖、沙藏、冷藏4种常见贮藏方法,通过对含水量、呼吸速率等指标的变化分析,初步探讨了附子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为附子产地贮藏与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附子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强心类中药,从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等方面,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有了较为广泛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附子药理及毒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近几年发表的附子毒性研究的文献可看,附子毒性研究以毒性成分、毒性作用及减毒方法方面的报道为多。附子化学成分中的乌头类生物碱是附子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产生毒性作用的主要成分,临床应用附子时,能够通过在品种、采收上注意、剂量上谨慎、炮制应规范、辨证上准确、配伍上得当、煎煮时间上得当等减毒方法,减轻附子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附子炮制机理及制品药效毒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附子的解毒机制、炮制方法 、炮制机理、现代药理毒理学研究等方面,对附子的炮制方式进行了分析,为附子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附子为乌头属植物的子根加工品,具有"生熟异用"的特点,且附子具有轻微毒性,需要通过炮制减轻毒性,实现入药。附子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镇痛、抗炎、增强免疫力等多方面作用。从古至今,附子的炮制方法不同,对于附子质构特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此研究通过了解附子质构特性,选取科学合理的炮制方法,旨在发挥附子最大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附子及其复方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荣昌  孙桂波  张强  孙晓波 《中草药》2014,45(6):883-888
附子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属有毒中药,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抗炎镇痛、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对多种急、重症疗效独特。附子的药理作用研究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对此进行综述,以期能对附子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改变。方法:将附子分别和干姜、甘草配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配伍后乌头碱含量改变情况加以检测。结果:附子与干姜、附子与甘草中乌头碱含量及有毒生物总碱含量显著低于附子,且附子与甘草中乌头碱含量及有毒生物总碱含量显著低于附子与干姜。结论:附子在许多疾病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在临床中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将之和干姜、甘草等合理配伍,促使附子内乌头碱含量降低,有效降低毒性,从而为患者的安全用药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2.
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也是著名的有毒中药。为了确保附子的疗效和安全用药,多以加工品的形式入药。历代医家对附子加工方式的记载多不相同,且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附子加工方式与古代本草所记载的也存在差异。该文回溯核查汉代至民国时期的本草著作,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附子加工方法内容加以归纳整理。结果表明,历史上附子的加工方法和入药方式随着朝代的变迁发生改变,且古今加工方法存在差异。唐代之前附子加工多为炮和浸法,唐代至明代期间多为炮、浸、煮和炒法,清代主要为浸和煮法,现代加工方法为煮和浸结合。附子在唐代之前多以整枚和劈破的方式入药,而现代入药方式多采用切片。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附子的毒性影响很大,建议对古今附子加工方法开展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不同炮制时间附子饮片的毒-效性与饮片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以附子"回阳救逆"功效为评价重点,采用Bliss法和序贯法对不同炮制时间附子饮片进行安全性评价;将饮片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变化与饮片TD_(50),ED_(50),TI进行关联性分析,并对3种双酯型生物碱与饮片毒性、药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具有"回阳救逆"功效和"高效低毒"特点的附子饮片保存了适量的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乌头碱干扰了附子"回阳救逆"功效的显现(负相关),次乌头碱与附子的毒性和"回阳救逆"功效均成正相关.结论: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在饮片中的适当配比存在是保证附子"回阳救逆"及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生附子用量为1枚,炮附子用量为1枚~3两,最常用量为1枚;宋代开始,每顿仅服二三钱;明清之后,用量略增;当代医家应用附子的剂量为3~400 g,常用剂量为3~30 g.附子用量变化遵循了"汉唐大、宋金元明清小、当代增"的特点.张仲景用附子遵循"因病施量、因证施量、因方施量、因药施量"原则,清代郑钦安丰富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附子中毒机制、原因并总结、归纳附子中毒的原因,结果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附子中毒需要准确判断,掌握适应证。要把握给药计量,规范炮制方法,正确煎煮服药方法。合理的救治方法可以减少附子中毒的发生并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6.
王付教授运用附子泻心汤与失笑散等合方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癣,与栀子干姜汤合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与理中汤、柏叶汤合方加味治疗咯血,与黄土汤合方加减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浸漂、煮制、盐制等炮制工序对淡附子所含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含量的影响。方法:按中国药典炮制淡附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3种双酯型生物碱、3种单酯型生物碱和苯甲酸的含量,并与盐附子浸漂对照饮片、清水煮制对照饮片进行比较。结果:盐附子浸漂后,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量、3种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和苯甲酸含量均降低,各类成分含量降低率为55%~90%。煮制后,淡附子和清水煮制对照饮片中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量分别降低了95%、93%;3种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分别升高了0.5倍~1.8倍、2倍~3倍;苯甲酸含量虽然分别降低了65%~75%、55%~60%,但其含量却高于盐附子浸漂对照饮片。结论:在制备淡附子时,浸漂工序除去盐分的同时,其成分也大量流失;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发生水解,甘草、黑豆煮制对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含量的影响与清水煮制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8.
王懿孙蓉 《世界中医药》2014,9(2):155-158,165
目的:基于"回阳救逆"功效研究附子对小鼠心电图的影响,探讨附子药效和毒性的关联性。方法:灌胃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附子各组分后,观察小鼠的心电图变化,检测血清中AST、LDH、cTn-I的含量以及心体比值变化。结果:附子各组分引起心电图QRS间期延长和S-T段抬高,血清AST、LDH、cTn-I的含量依剂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以醇提组分的升高幅度显著,从药效剂量的9 g开始呈现出一定毒副作用。结论:附子药效剂量会引起小鼠心电图室早的改变和心肌损伤,缺血的血清心肌酶含量升高,必须重视附子药效剂量下毒副作用的监测工作,研究在"回阳救逆"功效下的药效作用发挥和毒性作用表达的关联性,使药效作用发挥达到最优话,毒副作用产生降到最低值,使附子的临床应用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酸碱对药附子与甘草在四逆汤中配伍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附子与甘草在四逆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附子、甘草单味药提取液、附子甘草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乌头生物碱类成分和甘草酸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对附子而言,水煎煮只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乙醇提取既可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又可检测到双酯型乌头生物碱;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水煎后离心生物碱提取量逐渐减低,乙醇回流生物碱提取总量变化不明显.对甘草而言,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水煎后离心,乙醇回流甘草酸提取量均逐渐降低.结论:附子、甘草单煎和乙醇回流、附子、甘草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四逆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药附子对腺嘌呤造成的小鼠慢性肾衰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模型组(M),附子低剂量组(FL),附子高剂量组(FH)。对照组给予溶剂,模型组灌胃给予腺嘌呤,各给药组在给予腺嘌呤的基础上,再分别给予3g/kg/d、10g/kg/d的附子水煎剂。实验结束时,测定血清尿素氮、肌酐、γ-谷氨酰转肽酶,肾组织γ-谷氨酰转肽酶、一氧化氮、谷胱甘肽、自由基等的含量,并记录附睾精子数、全血血红蛋白含量。结果:附子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能降低尿素氮、肾系数,提高精子数、血红蛋白含量。而附子低剂量组则无明显疗效。结论:附子高剂量显示对腺嘌呤造成的慢性肾衰有一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