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席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81-8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报告的ADR报告6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比例中,小于20岁和41~60岁人群发生ADR最多,分别占26.98%和38.10%;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12%;发生ADR药品种类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大,为65%;ADR累积器官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占55.56%。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出现,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以保证药物在临床中安全有效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恩施州直涉药单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恩施州直涉药单位2010年度上报的359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及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9例ADR报告共涉及药品8类92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共158例(44.O%),其次为中药制剂66例(18.4%);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313例,占87.1%);严重及新的ADR为17例,所占比例为5.9%。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强化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规范用药。更大程度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其规律,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上报的156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时间、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年龄组均可引发ADR;药品以抗菌药引发的ADR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91.03%);大多数ADR在初次用药出现;涉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发生ADR最为常见。结论做好ADR监控,及时有效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选取3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器官损害表现及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调查分析,年龄较大人群有170例(48.71%),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引起的ADR分别有161例(46.13%)、177例(50.72%),中药制剂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95%。结论:增强合理用药意识,完善防范处理方案,指导患者合理服用药物,同时加强ADR监测,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医院合理Ⅲ药。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2009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及省ADR中心报告的330份ADR报表。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73.33%。结论: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是抗微生物药,提示临床应加强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3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我院各科室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128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9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52.34%,其次为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物,中药制剂也较多。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31.1%,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重度ADR有15例(占11.72%)。结论:应做好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加强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2011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112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ADR共涉及26个品种,中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42.68%);注射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3.7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50.97%);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54.47%).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丽水市中心医院近几年来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丽水市中心医院2010-2012年问中成药应用中的90例不良反应按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46例,女44例;60岁以上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占34.5%;注射剂占42.2%;皮肤及附属器官和消化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占50.5%,其中参麦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共21例。结论: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品质量、患者性别及体质等因素均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应重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加强对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院2010年1至12月收集上报的中成西药联合使用118例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寻求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118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人所占比例最大,占33.9%.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涉及的药品品种:抗生素、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类药物ADR发生率高.ADR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较高.结论:通过探讨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注意用药安全性,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对石门县中医院2008年1月至12月上报的52例药品不良反应,按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40~49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占32.69%;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引起的比例最高,占75%;抗感染药物发生频次最高,占51.92%;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占50%。结论在我院报告的5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提示中成药及抗菌药物的滥用,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关键,要求临床医师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近3年中、西药临床应用中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300例ADR报表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品种类繁多,其中以抗感染药居首位,中药制剂次之;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静脉给药方式占多数。[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重视ADR,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上报的109例不良反应(ADR)分别从报告科室、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药物以抗菌药物为主,占60-92%,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多见,占55-10%.结论:加强A...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ADR报告223例,分别从患者年龄、ADR表现、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3例ADR报告涉及71种药品.其中,抗菌药物有32个品种,ADR 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有10个品种,ADR 28例,占12.56%.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最多(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37例),占总例数的16.59%.小于9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05例,占47.09%);其次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29例,占13.01%).结论:在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王玉玲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348-348,380
临床工作中,老年人ADR发生率高,产生的危害大,尤应加以重视。为了解老年人ADR发生和分布情况,保证用药安全,现将结合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上报的300份老年人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tion)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汇总整理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报告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和再评价。结果 25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涉及药物包括卡瑞利珠单抗8例、信迪利单抗6例、替雷利珠单抗4例、度伐利尤单抗3例、帕博利珠单抗3例及纳武利尤单抗1例。其中严重程度为严重的13例(52%),一般的12例(48%)。25例报告中男性19例,女性6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62.40±15.38)岁。原患疾病包括肺癌、骨肿瘤、食管癌、膀胱癌、肝癌及胰腺癌。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免疫相关肺炎、内分泌毒性及心脏毒性为主。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时间从用药当天到首次用药后329 d不等。结论 临床应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安全性问题,只有妥善管理好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才能更好的实现肿瘤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6.
从祖国医学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认识、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特点等综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优势。指出:治疗多为个人经验和认识,缺乏大样本研究依据,且辨证论治分型复杂尚未完全统一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2008~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08~2010年临床科室上报的558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的ADRs报告例数位居第1位,为308例,占55.20%,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s最高(122/308,39.61%);皮肤及其附件ADR发生频率最高,为198例,占31.88%。结论:应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从而减少、避免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中成药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医用药合理化、有效化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全部ADR报告中,筛选出全部中成药相关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我院中成药用药ADR多发于注射剂,ADR高发于原患疾病为呼吸系统感染的病患,不良反应以皮肤损害居多。结论:合理使用中成药应该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辽宁省肿瘤医院2011-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29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184例,80.35%),其中50~59岁最多(100例,43.67%);静脉滴注给药最易引发ADR(328次,91.1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肿瘤药物,顺铂为致ADR最多的药品(63例,27.51%);血液及造血系统受累居首位(119例,51.97%)。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为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