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医学文献张仲景《五脏论》中记载的药对,是现存较早的药对文献记载。出土于敦煌的张仲景《五脏论》一卷共计4种写本,以敦煌P.2115卷子为原本,其所载药对12对,选取4对为例简述。对敦煌医学卷子张仲景《五脏论》中的药对内容进行了4个写本的比较,选取保存最完善的P.2115卷子,对其中记载的四组常用药对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敦煌医学文献中的五脏、脉诊两方面内容探讨"三才"思想与敦煌医学诸多方面的联系,学习"三才"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古医籍对中医学在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亚丽 《中医研究》2011,24(6):75-77
敦煌写本张仲景《五脏论》部分卷文因残损模糊不清,或因抄手书写潦草和用字的随意性,某些字形考辨争议颇多。比较张仲景《五脏论》的五种写本,参照各类字书,兼及文义及医理,考辨其用字,以此观照隋唐五代时期的具体用字状况,为字书编纂等提供字例及书证等。  相似文献   

4.
敦煌《五脏论》是包括《张仲景五脏论》和《明堂五脏论》在内的中医脏象学说经典著作。其中现存《张仲景五脏论》包括5种抄本: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的S.5614,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P.2115、P.2755、P.2378,以及后来由李应存教授为其定名的Дx.01325V。《明堂五脏论》卷子原件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即编号为P.3655的卷子。近年来,对于敦煌《五脏论》的考辨、录校、注释、拾遗及相关研究在业界饶有突破,特别是对《张仲景五脏论》的研究更是颇有成果。基于此,尝试对其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敦煌医学卷子《明堂五脏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堂五脏论》一卷,不著撰人,出土于敦煌莫高窟,其文字除残脱第一、第四篇目外,余基本完整。卷子原件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伯希和编号“3655”。考《明堂五脏论》一书,历代史志目录及专门医学书目均未著录,其内容除《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见有散在佚文外,其他古今  相似文献   

6.
敦煌遗书伯三二八七写卷,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罗氏旧题“《脉经》残卷又二”,或称“残医卷”,“敦煌古医经残卷”,本文沿称敦煌《脉经》。写卷前7行,后6行残缺,存3571字;抄写于唐代,距今1千多年。这部医学写卷保存了脉象分类,三部九候脉法,踝脉叩诊法,四季主脉,五脏五腑平脉,脾脉主旺时间,九种脉息病因病理及予后,寸关尺命名,针灸、  相似文献   

7.
以P.2115原卷照片为底本,参校敦煌医药卷子<张仲景五脏论>中其他S.5614、P.2755、P.2378、Дx01325V4种抄本,综合文理与医理知识就马继兴等先生<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中P.2115的校录做一补正.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着几千年古代文化的悠久历史,医学也有它宝贵的遗产。托名汉·张机(仲景)所撰的《五脏论》一卷,也是祖国医学历史遗产中的一部著作。此书国外有收藏本,日本学者抄录校注,诩为绝无仅有之孤本。而我们所获之传抄本,内容较国外藏本为优,现作比较和介绍如下。一、三种本子的来历:《张仲景五脏论》手写本,曾在公元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共两部,均系残卷。其中一部被斯坦因盗走,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另一部被伯希和所  相似文献   

9.
俄Дx01 325V残卷,应为<张仲景五脏论>的又一写本,在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之四·五藏门>五藏脏论中可见到部分相关原文.另外,在此残卷中出现了古体字,如将"肉"写作"(宀)",同时还出现了敦煌资料中常见的别体字,如将"咽"写作"(吅)",因此,初步断定俄Дx01 325V残卷为隋唐至五代时期的敦煌写本.并对其进行了录校,进一步阐发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将敦煌遗书P·3287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九候脉法、表里两感脉病治则、相类脉及四季主王各脏脉象、诊脉法及寸口脉分部主病、论脉证治等,参照《素问》、《伤寒论》、《脉经》、《千金方》等书的有关部分进行了考证辨析,认为此卷所载更接近古本,且保留了一些今已散佚的医论和医方。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代表作,撰于公元1249年(宋淳祐九年),全书共三卷,其中卷上《脾胃胜衰论》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脾胃胜衰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其与五脏、  相似文献   

12.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敦煌医学中极具代表性的医经著作。书中多处引用《黄帝内经》原文,并对其进行了吸收、择要和创新。本文试参考多位《内经》注家之论从五脏病理理论、五脏性用侧重和五脏五行归属三个方面来探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对《内经》五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之处,认为《辅行诀》继承了《内经》以"虚实为纲"的辨证要领,从"体、用、化"三方面建立五脏补泻之法,并提出了新型五脏五味的五行配属关系,为丰富五脏理论及临床治法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延祚,字龄臣,清末辽宁籍医家。约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京行医二十余年。著有丛书《铁如意轩医书四种》10卷,含《医粹精言》4卷、《医意》2卷、《医意脏腑图说》(又名《医意内景图说》)2卷、《医医琐言》2卷(续1卷)。徐延祚之医学贡献主要表现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汇通中西、医论丰富、重视外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三三医书》载晚清学者俞樾(1821~1906)医著有三卷:《内经辩言》、《枕上三字诀》及《废医论》。《内经辩言》一书在中医界深受欢迎,《废医论》则备受指责。为了使中医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来源于俄国地理学会派遣的鄂登堡为首的第二次中亚考察队1914年8月20日至1915年1月26日在中国敦煌所获得的文物。其中写卷部分藏于今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从1992年开始,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努力下,由俄罗斯孟列夫、中国钱伯城主编的《俄藏敦煌文献》至2001年底已出版17册,目前已知经整理的俄藏编号达一万九千多卷号,俄藏敦煌医学文献散见于俄藏敦煌文献中,目前已知有近30个卷号之多,值得深入研究。今从六个方面对其学术价值进行了初探,包括:(1)供内经研究之参考;(2)早期的《脉经》节选本;(3)妇科秘方;(4)《五脏论》书新发现;(5)开启童蒙重医药;(6)中印医学互交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敦煌医方是敦煌中医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有丰富的中医治疗学思想,其中角药配伍精简,构思灵巧,善用八法,组药活泛,彰显以奇制胜及阴阳深层次的哲学意义,具有很高的临床借鉴价值。李应存教授为国内研究敦煌医学的专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敦煌医方,尤其是在两味药组成的对药和三味药组成的角药运用方面,独具匠心,风格独特,收效颇佳。通过分析敦煌古遗书完卷中独立成方之"大黄"角药的配伍与临床应用,为系统研究敦煌古医方及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统计敦煌古遗书完整卷子中独立成方之"大黄"角药出现的频率,从方药组成、治则治法、配伍原则与部分方子的临床应用4个方面做详尽分析。结果:敦煌完卷中独立成方的大黄角药有8组,方症相符的有5组,并见一首有名无方据考证为角药的组方形式的方剂,其中多数可应用于临床,并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敦煌遗书中所含大黄"角药"方在现代临床上仍然具有应用价值,值得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7.
惠宏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46-2447
藏于俄国、编号为Дx.02869A、Дx.06150、Дx.08644的3件敦煌写本残卷,均系唐以前无名氏所编写的医学著作《平脉略例》。3件残卷分属两个类别,其中Дx.02869A、Дx.06150为同一写卷。这是目前在敦煌文献中发现的《平脉略例》的第4个和第5个写本。这一文献在当时应该是和张仲景的《五藏论》《五藏脉侯阴阳乘法》《占五脏声色源候》一起互相传抄的。  相似文献   

18.
张省斋,清·江苏常熟人。行医乾嘉间,著有《张氏医案》三卷,成书于嘉庆四年己未(1799),继由门人邓珩抄录于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观其医案,辨证用药精思独到,医论阐说颇多发明,故此书又名《应机草》。今爰将该抄本所载医论摘出一段,以飨读者。立方大要(此为笔者所加)  相似文献   

19.
邓铁涛教授"冠心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利 《中医药导报》2004,10(6):8-10
针对中医治疗冠心病过于强调活血化瘀的治疗思想,阐述了邓铁涛教授"冠心三论"的学术思想,即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论"五脏相通,心脾相关",论"痰瘀相关,以痰为主",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制定了"益气健脾、化痰祛瘀"治疗大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再论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3年前设计的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六论"框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完善和调整,重新提出新的"七论"框架.其中"三才整体论"和"形神合一论"的整体观,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础;"心主神明论"阐明了心身活动一元论的藏象学基础;"心神认知论"和"五脏情志论"是中医心理学对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认识;"阴阳睡梦论"是用阴阳变化阐述睡眠与梦的中医心理学睡梦理论;"人格体质论"是基于"形神合一论"基础上的具有中华本土特色的中医心理学人格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