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及CAG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CAG及CAG癌前病变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牛兴东教授专家门诊收治的27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及证型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结果:27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在证型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肝胃气滞型以食管反流偏多,脾胃湿热型伴发糜烂者居多,胃络瘀阻型则多伴发异型增生,余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未见相关性。结论:CAG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等,其中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临床中可通过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准确辨证,注重“调气活血解毒”,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截断病势、延缓恶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秋水仙碱治疗顽固性瘀胆型肝炎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几年来收治了3例用激素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瘀胆型肝炎,经用秋水仙碱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例1:周某,女,45岁。全身皮肤搔痒、尿黄、皮肤和巩膜黄染1年入院。患者87年10月始不明原因出现乏力、纳差、小便黄似浓茶样。当地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予以中药治疗月余,乏力、纳差明显好转,渐出现皮肤搔痒,黄疸加深,ALT正常。此后两年内先后用过中药、激素、苯巴比妥治疗,均未见效,1989年5月入本院,查体皮肤巩膜深度黄染,未见肝掌和蜘蛛痣,肝功:ALT>76U/L,SB283.91μmol/L,直接胆红素185.31μmol/L,AKP16.2Uγ-GT342u/L。抗-HBe( ),抗-HBc( )。肝脏病理显示“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轻度浊肿,肝细胞浆内明显瘀胆,微胆栓形成,小叶内多处细胞灶性坏死,并见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肝窦扩张,枯氏细胞增生,并吞噬胆汁,汇管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华支睾吸虫肝病肝胆管改变的CT诊断价值及其病理改变.方法98例本病患者中,男57例,女41例.95例(97%)有明确食生鱼史,就诊时腹痛48例,右上腹闷胀15例,腹部不适22例,发热5例,黄疸8例.肝功能检查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者9例,碱性磷酸酶(AKP)轻度升高者8例,总胆红素升高5例(>15.5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14例及间接胆红素升高12例.所有病例均于粪便及十二指肠引流中发现虫卵,其中89例华支睾吸虫血清学检查为阳性,9例肝胆手术治疗,8例做肝活检.本组病例全部呈肝内胆管扩张改变,大便阳性而肝CT检查正常者未选入本组病例.结果98例CT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轻度扩张62例(63.3%),中度23例(23.5%),重度13例(13.3%).肝内胆管扩张的形态分三种类型Ⅰ型扩张的肝管从肝门向肝被膜下方向逐渐扩张,其肝被膜下小胆管呈囊状扩张者82例(83.7%);Ⅱ型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肝被膜下逐渐扩张,但无肝被膜下小胆管囊状扩张者12例(12.2%);Ⅲ型肝内扩张的胆管,肝门侧与远侧端胆管径宽度相近似者4例(4.1%).98例中6例(6.1%)显示部分扩张,胆管壁不规则,管腔粗细不均,边缘较模糊;12例(12.2%)肝内胆管近肝门侧明显扩张,而远端扩张不明显.98例中91例(92.9%)肝外胆管无扩张.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晰,肝内、外胆管壁均未发现增厚及异常强化征象.肝内胆管结石18例(18.4%),其中肝左叶内8例,肝右叶内6例,肝左、右叶内均有结石者4例,肝总管、胆总管结石各1例,胆囊结石5例,数目不定.胆囊炎28例,4例(4.1%)胆囊内见团状或不规则软组织密度条状物悬浮于胆汁中,胰管轻度扩张2例.肝左叶增大.8例肝活检镜下见胆管腺瘤样增生,符合华支睾吸虫所引起的胆道系统的病理改变.9例术中见肝表面有散在的黄白色扩张的小胆管,其中并发肝细胞癌1例,肝胆管上皮癌3例,脂肪肝1例,肝囊肿1例.结论①华支睾吸虫所致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被膜方向逐渐扩张,管径大小相近,这种扩张形式是其所特有的,CT具很高的诊断价值.②长期反复及大量寄生华支睾吸虫病可并发一些恶性疾病,对其早诊断早治疗,颇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慢性淤胆型肝炎高压氧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血流、肝功能、肝组织学、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30例住院的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用宁波产高压氧纯氧单仓治疗,剂量为2.5MPa,每天2小时,10天为一疗程,休息2天后再行下一疗程,共6个疗程。治疗前后用肝血流图仪和多普勒B超测定肝血流图收缩波和门静脉右支血流量;行肝穿刺活检术,取新鲜肝组织,常规透射电镜病理观察。结果 治疗后肝血流图收缩波和肝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明显升高;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前后二次肝穿活检的10例患者中,9例患者肝组织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淤胆减轻;8例患者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Kupffer细胞增生减轻;7例患者肝细胞变性坏死,汇管区炎症、毛细胆管淤胆减轻和溶酶体数量减少;6例患者肝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明显;3例患者肝细胞内内质网增生、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2例患者肝细胞内高尔基体扩张、贮脂细胞增生、间质纤维增生减轻。结论 高压氧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可增加肝动脉及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和临床症状,有效地减轻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淤胆及肝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胃黏膜异型增生微观辨证分型CdX2基因表达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脘痛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CdX2基因蛋白表达的意义及与临床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ABC免疫组化方法对120例胃脘痛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进行胃镜下微观辨证分型与CdX2基因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患者胃黏膜CdX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37.5%、66.7%)较胃寒型与胃热型(6.7%、12.5%)明显增高(P<0.01),其中具有完整随访结果者63例,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24个月),其癌变者中胃络瘀滞型(76.7%)明显高于未癌变者(27.3%)(P<0.01).[结论]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CdX2基因蛋白表达有关,对辨别胃黏膜异型增生的癌变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胃络瘀滞型胃黏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密切,在辨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肝组织内胆管增生的特点。方法选择20例HBV-ACLF和2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移植前肝脏的病理标本,制成石蜡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7(CK-7)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HBV-ACLF组在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带四周的汇管区有大量CK-7阳性的细胆管增生并向坏死带中心扩延,在增生的细胆管中可见较多已分化的中间型肝细胞。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组的肝组织内可见少量细胆管环绕在肝硬化结节表面,在灶状炎症坏死区域可见局部轻度的细胆管增生,中间型肝细胞则罕见或少见。结论 HBV-ACLF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组患者肝组织胆管增生的表现形式截然不同,进一步阐明了二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组原发性胆管结石136例和单纯性胆管狭窄11例患者行胆肠内引流术扩大的胆肠Roux-en-Y型吻合术为主要手术方式,随访92例,显效率为88.3%。关于胆肠内引流术的适应症:左或/和右肝管内结石合并狭窄者,对不能耐受手术者,如肝内胆管无狭窄而肝外胆管扩张者,应行肝外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扩大的胆肠Roux-en-Y型吻合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散发性戊型肝炎病理特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淑颖  阮冰  任国平  马亦林 《肝脏》2001,6(4):231-232
目的:观察散发性戊型肝炎的病理特征。方法:收取10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肝活检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光镜和电镜)。结果:6例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和3例淤胆型戊型肝炎突出表现为肝细胞气体细胞气球样变和胆汁郁积,并见到淋巴细胞与变性肿胀肝细胞的紧密接触以及凋亡小体,支持戊型肝炎的免疫发病观点,1例亚急性重型戊型肝炎肝细胞大片坏死,但未完全崩解,而且残留部分变性肿胀肝细胞,B超观察肝脏外形一直未见缩小,与亚生重型乙型肝炎的病理改变不尽相同,各临床型肝炎均未见到肝星状细胞增多及胶原增生,似可为戊型肝炎不易转慢性提供佐证。结论:研究散发性戊型肝炎的病理特征有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筛选NAFLD患者176例及健康对照组60例,观察记录两组人员中医证侯、肝功能、血脂、B超、CT肝脾比值结果,根据临床证候对`NAFL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不足型4组,与对照组及各组间相互比较,分析辨证分型与客观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NAFL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肝郁脾虚居多(29.54%)。各临床分型与对照组相比其客观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各组间比较ALT升高多集中在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TG升高多为痰瘀互结型,LDL、TC升高多为肝肾不足型,CT肝脾比值降低以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为甚,B超呈重度改变多发于湿热内蕴型。结论:NAFLD患者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肝胆管结石内粘液来源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俊 《山东医药》2000,40(22):1-3
利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对21例肝内结石行部分切除的标本进行了肝胆管的病理学观察,结果①胆管壁残存上皮分泌物的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②胆管壁内出现腺体并呈不同程度的增生,正常分泌浆液的壁外腺体也呈增生,腺体细胞经电镜观察含有较多的粘液颗粒,具有旺盛分泌功能,分泌物以酸性粘液特别是硫酸性粘液为主;③上述上皮和腺体分泌物的染色反应与结石基质粘液染色一致。因此作者认为结石内粘液来源于胆管壁残存增生上皮及胆管壁内外腺体,且在结石形成的初期及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罗毅  秦红军  罗伟  陈晓理 《山东医药》2010,50(42):58-59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胆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肝切除术患者126例,其中13例术后发生胆瘘,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术中行胆瘘试验者1例发生胆瘘,83例术中未行胆瘘试验者12例发生胆瘘,两者相比,P〈0.05。胆瘘的原因有肝断面胆管漏扎3例,肝断面坏死感染2例,涉及Ⅰ、Ⅳ、Ⅴ肝段切除者9例,术后胆管梗阻1例。均经膈下肝断面处、小网膜孔处置管引流治愈。结论肝切除术后胆瘘的原因主要是肝断面胆管漏扎、肝断面坏死感染及涉及Ⅰ、Ⅳ、Ⅴ肝段切除和术后胆管梗阻。术中行胆瘘试验可预防胆瘘的发生。胆瘘的治疗以局部引流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及肝组织病理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6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及肝组织病理特点。结果本组女性13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59.44±9.93)岁,临床表现以黄疸最为多见(13/16,占81.3%),其次为乏力(6/16,占37.5%)。肝功能改变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明显[分别为(288.56±162.10)IU/L和(314.13±179.08)IU/L],免疫功能检查抗核抗体(ANA)阳性12例(75%),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6例(37.5%),肝组织病理特点以小胆管改变最明显:消失5例,增生及坏死均2例,减少1例。胆管周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4例,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各1例。汇管区细胞浸润:淋巴细胞10例,部分有淋巴滤泡形成(3例),浆细胞4例,中性粒细胞3例。肝细胞改变:碎片状坏死和点状坏死各6例,灶状坏死5例,明显水肿8例,部分嗜酸变4例,淤胆6例。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5例,假小叶形成6例。结论PBC患者的肝脏病理改变以小胆管改变最明显,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细胞浸润现象明显;肝细胞改变相对较轻,缺乏特异性;各期改变可相互混杂。肝组织病理检查对PBC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用动态增强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屏气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及联合应用动态增强MRI对胆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癌的MRCP及动态增强MRI表现。结果:88例检查均一次成功,全部病例胆胰管显示满意。MRCP对肝门型胆管癌和肝外胆管型胆管癌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l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和52.2%,结合动态增强MRI扫描,对肝外胆管型胆管癌定性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1.3%。结论:MRCP检查成功率高,对肝门型胆管癌和肝外胆管型胆管癌定位准确,结合动态增强MRI扫描,定性诊断也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TT型肝炎的病理特征,探讨TTV的致病性.方法9例慢性单一TT型肝炎行肝穿刺术,肝组织一部分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送光镜检查;另一部分经2%戊二醛固定,中性树酯包埋,送电镜检查.结果9例慢性单一TT型肝炎病理和临床诊断基本相符,其病理变化发生率依次为肝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点状坏死、嗜酸性变、嗜酸小体形成等,未见特殊病理改变.光、电镜检查结果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变性坏死性改变是慢性单一TT型肝炎的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不同程度的浊样肿胀、嗜酸性变和点状坏死,部分有碎屑样坏死,未见到桥状坏死;(2)炎性改变肝实质内坏死灶区、汇管区和新形成的纤维间隔内可见到程度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肝窦内Kupffer细胞增生;(3)纤维增生性改变9例慢性单一TT型肝炎中,仅其中1例,肝组织损害较重,部分网状支架塌陷,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形成间隔,但没有形成假小叶;(4)超微结构改变肝细胞普遍存在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肿胀或脱颗粒等.结论慢性单一TT型肝炎的病理改变符合病毒性肝炎的一般特征,TTV可能有致病性,但其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活组织检查的病理及超微病理结构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其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2007-2008年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就诊的36例胆汁淤积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并随访,分析其肝组织病理及超微病理特征.结果 36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活组织检查的光镜结果显示,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多核巨细胞形成,胆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和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表现.肝细胞淤胆,假腺腔形成、羽毛状变性和毛细胆管胆栓形成为胆汁淤积的特征.7例影像学检查除外胆道闭锁病例的肝组织呈现典型胆道梗阻征象.电镜下常见核改变、胞质溶解、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和溶酶体增多.形态学改变结合临床表现诊断肝糖原累积病2例,尼曼皮克病1例,分类不明脂质沉积病1例.结论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组织普通光镜和电镜下存在共同的病理改变,两者相结合增加了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检出率.部分影像学诊断困难的胆道闭锁患者,其肝组织形态学可提示胆道梗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胆道闭锁与淤胆性婴儿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的异同点,探讨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在鉴别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2-04/2009-12经病理诊断的胆道闭锁65例与淤胆性婴儿肝炎病例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闭锁与淤胆性婴儿肝炎肝组织病理学均可表现为肝小叶结构变化、肝细胞变性坏死、汇管区炎症、胆汁淤积、汇管区纤维化、胆管增生、巨细胞样变和髓外造血.其中胆道闭锁以汇管区纤维化、胆管增生及汇管区炎症最常见(P<0.05),而淤胆性婴儿肝炎则以巨细胞样变及髓外造血最常见(P<0.05).结论:胆道闭锁与淤胆性婴儿肝炎肝组织病理学各有特点,但有一定的重叠性.在诊断时仍需结合临床,必要时行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7.
正常胆汁的排泌不畅造成胆汁瘀积 ,最终导致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形成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为成人由于肝内胆管异常造成慢性瘀胆的常见疾病。一般认为 ,PBC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胆管炎 ,95 %的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 (AMA )阳性 ,其对PBC的诊断尤其是AMA M 2特异性达 98%。近来发现有 10 %PBC患者AMA阴性 (间接免疫荧光法 ) ,其瘀胆的生化指标和肝穿病理与AMA阳性的PBC患者相似 ,但抗核抗体或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高 ,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胆管炎 (AIC) [1 ] 。该病是否为独立的疾疾或是PBC或自身免疫性…  相似文献   

18.
华支睾吸虫病的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850例华支睾肝吸虫病患者与未查出华支睾吸虫病声像图表现作对比,探讨超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已确诊的850例华支睾肝吸虫病患者进行肝、胆、脾、胰超声检查,观察其声像图表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华支睾肝吸虫病声像图上主要表现为肝左叶增大;肝内胆管胆管壁(二级分支)增厚、轻度扩张、回声增强、以肝左叶胆管明显;另外可出现胆囊和肝实质改变。结论华支睾肝吸虫病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超声检查操作简便,可作为普查手段,对本病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无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型的胰胆管汇流异常(APBJ)及其与胆胰疾病的关系.方法分析1995年1月~ 2002年1月间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中胆道造影(IOC)、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影像学检查的2 150例胆胰疾病中的52例无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型APBJ及其与胆胰疾病的关系.结果本组APBJ的发生率为2.4%,APBJ的检查发现率为ERCP 2.9%、IOC 2.4%、MRCP 2.0%.在52例无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型APBJ中有P-C型(胰管注入胆总管)32例、C-P型(胆总管汇入胰管)20例.胆囊上皮增生的发生率为51.9%,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73.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生率为26.9%,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34.6%.结论 APBJ与胆胰疾病关系密切,无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型APBJ的胆囊上皮增生和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生率高,是胆囊癌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对此类型APBJ病人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APBJ是胰腺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C-P型APBJ的胰腺炎发生率高,在反复胰腺炎发作而无明显原因时,应考虑有APBJ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慢性淤胆型肝炎(CCH)高压氧(HBO)治疗前后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用纯氧单仓治疗(2.5Mpa,2h/d,10d/cyc,6cyc)10例CCH。治疗前后肝穿,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9例肝组织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淤胆减轻;8例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kupffer细胞增生减轻;7例肝组织毛细胆管淤胆减轻和溶酶体数量减少;6例肝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明显(P〈0.05);3例肝细胞内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