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互动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普针组30例、治疗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患者另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额中线、廉泉、夹廉泉加用互动式针刺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有所改善,能有效缩短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P<0.05),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显著(P<0.01).结论:互动式针刺法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及脑干的吞咽反射恢复而发挥其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功能训练和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电项针联合新穴对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秦皇岛市工人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和针刺常规穴位治疗(风池、翳明、廉泉、外金津、玉液等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项针联合新穴治疗(供血、吞咽1、吞咽2、治呛、发音及返流等穴)。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吞咽功能、构音障碍、舌功能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BAEP各波峰潜伏期、标准吞咽功能(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SWAL-QOL)、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量表和舌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SWAL-QOL、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量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电项针联合新穴对假性延髓麻痹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语言功能及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联合采用高压氧、吞咽训练及针刺风池穴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5例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吞咽训练组、针刺组及联合治疗组,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高压氧组患者同时辅以高压氧干预,吞咽训练组患者辅以吞咽功能训练,针刺组患者则辅以针刺风池穴治疗,治疗组患者则给予高压氧、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风池穴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9,12,15,18及21天时,采用改良吞咽功能分级标准评价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除对照组患者以外,其他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各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顺序和起效先后顺序如下:联合治疗组&rt;针刺组&rt;吞咽训练组&rt;高压氧组&rt;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压氧、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风池穴联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具有协同效应,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任督通调针刺法与康复训练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法治疗。2组常规药物治疗相同。观察2组治疗前后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5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具有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1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应用针灸、康复功能训练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自主吞咽所需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和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各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真治组)、真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真对组)、假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假治组)、假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假对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动作训练(每日2次)、发音训练(发a、yi、wu音,每次每个音节发音5次)、吸舌器训练(10~20次/组,3组/日)、电动牙刷按摩(一日三餐前各1次,每次15 min)、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行tDCS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仅最初30 s内给予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比较。 结果 ①无论是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或是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后,各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FO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SSA评分均有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有助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尤其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64例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阻滞组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治疗前2组意识状态和吞咽功能评分相近,治疗20d后吞咽功能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阻滞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并发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每组各有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和摄食训练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吞咽电刺激和门德尔松手法,分别观察两组蛙田饮水实验及吞咽功能积分变化。结果: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结论:吞咽电刺激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将46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康复组24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和鼻饲插管,康复组除常规治疗与护理及鼻饲插管外,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评价及吞咽功能、摄食功能的康复训练.结果:两组4周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康复组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率6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接受吞咽功能和摄食训练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障碍,可减少并发症,并减轻护士及家属的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与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对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的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接受针刺与康复治疗的假性延髓性麻痹的吞咽障碍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观察比较。采用自订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对照组有效率4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与康复训练方法结合作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BAEP检测,并将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3个月后200例病例中80例BAEP异常,异常率40%;治疗6个月后200例病例中13例BAEP异常,异常率6.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以用于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刺激频率3.0 Hz,刺激强度80%静息态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左右交替,每侧治疗10 min;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治疗时间和疗程与rTMS治疗相同,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加任何刺激;2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评分及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BAEP检测,观察2组患者BAEP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FCM评分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即M(P25,P75)]表示,其余资料以(x-±s)表示。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CM分别为6.50(5.00,7.00)级和5.00(4.00,7.00)级,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观察组为2.50(2.00,4.00)级,对照组为2.00(1.00,3.0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CM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MMASA总分分别为(92.63±6.88)分和(81.60±7.98)分;治疗后,观察组除表达性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两项外其余各子项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子项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呼吸、构音障碍、舌肌运动范围、舌肌力量、咽反射及软腭运动方面亦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观察组各波潜伏期Ⅰ波(1.51±0.16)ms、Ⅲ波(3.64±0.12)ms、Ⅴ波(5.30±0.16)ms及波峰间潜伏期Ⅰ-Ⅲ(2.01±0.16)ms、Ⅲ-Ⅴ(1.65±0.16)ms、Ⅰ-Ⅴ(4.05±0.14)ms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缩短BAEP的潜伏期,从而调节吞咽中枢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各31例,对照组按留置胃管行常规护理及治疗,康复组入院后即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及摄食训练,未给予留置胃管。对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康复组吞咽功能治疗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为38.7%,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恢复吞咽功能有明显的效果,避免了鼻饲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护理人员操作上的繁琐,便于患者出院后的营养管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并为探讨针刺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任督通调针刺组(治疗组)和康复训练法组(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任督通调针刺法治疗,取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百会穴,脑户穴,哑门穴。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法治疗,包括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以上2组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每周休息1d,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三项量表进行评定。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1组内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的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的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的评分比较: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任督通调法与康复训练法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均有效。2任督通调针刺法在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优于康复训练法。3任督通调针刺法在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更具有可行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60 例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对肢体运动功 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脑电生理进行评定,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治疗后Fugl 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2组均明 显提高;BAEP异常率治疗前为76.7%,治疗后为46.7%,与常规组比较,针刺组V波峰潜伏期、Ⅲ Ⅴ和I Ⅴ峰间 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改善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7.
深针刺廉泉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重度假性球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针刺廉泉穴配合康复训练对重度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60例假性球麻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加鼻饲饮食、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深针刺廉泉穴配合康复训练,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7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廉泉穴配合康复训练可提高假性球麻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在脑出血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出血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根据干预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案基础上加施重复经颅磁刺激。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渗透-误吸量表(PAS)等级分布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可改善脑出血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BAEP及吞咽功能,减少误吸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冰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3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和冰刺激。治疗前后采用饮水测试评定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吞咽功能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吞咽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例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结论:针刺配合冰刺激不仅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而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节律性咽肌痉挛(RSPM)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干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92例,其中伴有RSPM的患者4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常规吞咽康复训练配合药物和针刺治疗)22例和常规康复组(仅作常规吞咽康复训练)21例;剩余49例患者均未发生RSPM,将其设为无RSPM对照组,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结果治疗前,综合治疗组和常规康复组吞咽功能均低于无RSPM对照组(P〈0.05),3组患者康复治疗后吞咽功能均高于治疗前(P〈0.05),常规康复组患者吞咽功能低于综合治疗组和无RSPM组(P〈0.05),综合治疗组和无RSPM对照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PM影响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对RSPM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