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腰椎管狭窄症的针对性减压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腰椎管狭窄的因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 :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 8例 ;全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2例 ;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7例 ;半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3例 ;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单纯侧隐窝狭窄 46例。同时行间盘突出髓核摘除 63例 ,腰椎不稳侧后方植骨融合 9例 (内固定 6例 )。结果 :本组 96例 ,平均随访 2年 8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 82 3 %。术后继发腰椎不稳 6例 (其中全椎板切除组 2例 ) ,发生率 6 2 5 %。再狭窄 4例 ,发生率 4 17%。腰椎融合失败 1例。结论 :针对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 ,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的选择,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04年1月收治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其中男85例,女11例。年龄39~71岁,平均54岁。病程3个月~7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脊髓造影检查,分为5组,A组:1个节段椎间管狭窄,39例,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管(侧隐窝、神经根管)潜行扩大术;B组:1个节段中央椎管狭窄,21例,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椎间管潜行扩大术;C组:1个节段退行性脊柱滑脱,18例,行两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潜行扩大椎管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AF、RF等)并横突间、小关节间植骨;D组:2个以上节段混合型椎管狭窄,ll例,行病变节段两侧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切除黄韧带,摘除椎间盘,松解神经根;E组:退行性脊柱侧突,7例,综合以上减压措施行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随访并评价其疗效。结果96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2.2个月,未出现手术并发症。JOA评分优85例、良9例、中1例、差1例;X线片复查无椎弓根钉误置、断钉、拔出等。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采取有限化手术、有效化减压原则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脊髓造影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告146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其目的在于:探讨腰椎退变与椎管狭窄的关系,退变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问题。本组全部经手术治疗,椎管扩大减压包括侧隐窝扩大,充分暴露受压神经根和硬膜囊是提高治疗效果重要措施,维持腰椎稳定是外科治疗重要内容。132例随访,平均38个月,优良者112例(84.8%)。研究表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除中央椎管狭窄外,神经根管(包括侧隐窝)狭窄更多见。在外科治疗时必须注意这种病理变化特点,避免遗漏,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板间隙入路的椎管减压技术治疗伴有双侧侧隐窝狭窄的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单节段双侧侧隐窝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采取单侧经皮椎板间隙入路,通过改变内镜的倾斜角度并利用角度椎板钳和镜下磨钻行双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270°减压,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分析术后疗效参数如VAS评分、ODI评分、Macnab分级评分、单次连续行走距离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影像学证实所有患者进行了有效的中央椎管和双侧侧隐窝的减压。术后ODI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nab评分,80%的患者取得了满意或良好的疗效;单次连续行走距离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单侧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双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270°减压术,具有良好的中央椎管和双侧侧隐窝手术视野显示,可有效减压,是微创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症特别是合并双侧侧隐窝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敬  范斌 《颈腰痛杂志》2001,22(2):135-137
目的 报告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本组32例均行了手术治疗,其中椎板开窗髓核摘出12例,半椎板切除加椎间关节内侧部份切除侧隐窝扩大神经根管扩大髓核摘除14例,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侧隐窝扩大髓核摘除6例。结果 随访1-4年,优良21例,差11例,差者为采用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出术术式者,术后远期疗效差。结论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大多伴有腰椎管狭窄,在髓核摘出的同时,应行半椎板或双侧椎板切除减压,侧隐窝扩大,视术中情况是否神经根管扩大。  相似文献   

6.
单纯腰间盘突出症[1]是指腰椎间盘退变,引起髓核组织由内向后外或后中央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但临床上却有相当一部分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中央椎管狭窄、(或)侧椎管狭窄[2](包括侧隐窝狭窄和神经根管狭窄),有些学者[3]把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称为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complex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CLIDH).对于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目前可采用开窗减压、半椎板切除减压或全椎板切除,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等,为了探讨更佳的术式,我们对各种术式的疗效进行了分析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经术后平均27个月的随访,优良率94.1%.文中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分为中央性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混合性狭窄.分别采用中央开窗、潜行扩大减压,一侧或双侧扩大开窗、侧隐窝扩大,蝶形扩大减压术.作者还对有限性椎板切除术的理论依据及减压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18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病例。其中神经根管狭窄6例,中央管狭窄179例。单节段狭窄者96例,双节段狭窄者55例,3个节段狭窄者34例。采用单纯开窗减压者6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70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109例。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腰腿痛评分系统(15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 185例患者获得8~7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5个月。三种手术方法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7.9%、78.8%和79.5%,优45例,良120例,可20例,优良率为89.2%。术后并发脑脊液漏6例。结论根据DLSS患者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狭窄的部位和节段,对神经根管狭窄者,采用单纯开窗减压;对中央管狭窄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尤其是对于合并腰椎节段性不稳定、退变性滑脱、侧弯和后凸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经术后平均27个月的随访,优良率94.1%。文中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分为中央性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混合性狭窄。分别采用中央开窗、潜行扩大减压,一侧或双侧扩大开窗、侧隐窝扩大,蝶形扩大减压术。作者还对有限性椎板切除术的理论依据及减压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 36例患者资料 ,通过半椎板切除或椎板间开窗后 ,行侧隐窝探查根管扩大术 ,神经根得到了松解。结果  36例患者术后经平均 2 .5年随访 ,优 30例 ,良 4例 ,可 2例。结论 半椎板切除或椎板间开窗加侧隐窝探查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 ,疏通了神经根通道 ,解除了引起临床症状的因素 ,又可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对28例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2年,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1个月(3~24个月)。83%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下肢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缓解,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无明显丢失。结论充分减压、适当矫形、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行后路彻底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后外侧植骨融合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42.8%,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36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移位,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年龄大,多合并腰椎管狭窄、失稳等,腰腿痛原因复杂,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方法治疗的87名患者术后1年及3年的疗效,采用JOA评分,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和3年的对照。结果术后1年和术后3年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4.0±9.0)%和(85.4±8.1)%,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管潜行减压,既可对腰椎管狭窄进行减压,又可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2006~2011年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20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有16例行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Cage植骨融合矫形固定术。术前、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减压方式、范围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及间歇性跛行较术前有明显好转,内固定物融合良好,随访过程中有2例分别在术后4个月和11个月发生L5两侧螺钉松动,未给与特殊处置,继续随访观察未见有松动加重迹象。有3例患者术后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较术加重,其中2例腰痛症状不明显,继续给与观察;有1例行翻修手术,重新行内固定并延长固定融合范围至L5/S1。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首要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改善临床症状,重建腰椎序列的稳定性,这也是保证手术远期疗效的主要手段。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需要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做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多为中老年患者,治疗方法选择复杂。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阶梯性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意愿、内科合并症、腰腿痛症状、腰椎侧凸后凸旋转三维畸形、腰椎稳定性的情况(侧方滑移、退变性滑脱),以及脊柱整体平衡状态,阶梯性地选择保守治疗(43例)、后路单纯减压术(18例)、后路短节段融合术(1~2个节段,41例)、后路长节段融合畸形矫正(≥3个节段,15例)方法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腰痛及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术后获1年以上随访72例;无死亡及内固定失败。保守治疗19例平均随访19.3个月(1~5年),无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单纯减压术12例平均随访36个月(1~5年),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进展缓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短节段融合31例平均随访21.3个月(1~3年),术后发生血肿、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浅表感染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后路长节段融合10例平均随访17.1个月(1~3年),术后症状加重1例,经理疗及药物治疗3个月后缓解;术后深部感染1例,经清创切口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阶梯性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症状责任节段、侧凸责任节段、后凸责任节段,防止手术扩大化,积极控制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椎管狭窄症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共172例,其中10例有脊柱侧凸改变,22例Ⅰ~Ⅱ度滑脱。单节段狭窄者90例,双节段狭窄者51例,3个节段狭窄者31例。采用单纯开窗减压者5例,后路融合固定者100例,后路椎间融合固定62例,Dynesys弹性内固定5例。临床疗效评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功能评分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改良腰椎功能障碍指数(modified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aire index,MODI),从腰腿痛、生活自理、行走和举重物等10个方面评估患者腰椎的ODI分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72个月,平均50个月。术前腰腿痛平均评分为7.5分,术后3个月为3.2分,末次随访时为3.6分。术后3个月随访,MODI改善的优良率为94.3%;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7.6%。结论对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根据术前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椎管减压或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融合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38例DLS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后路蝶形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依据有无椎间融合分为A、B组。A组21例行椎间融合及后外侧融合;B组17例未行椎间融合仅行后外侧融合。术后平均随访2年,应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评估2种不同融合方式的疗效差异。结果 SF-36评分显示38例腰椎手术疗效显著(P0.01),且2种融合方式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扩大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并摘除突出之椎间盘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共42例,其中单节段减压5例,双节段减压21例,3节段减压13例,4节段减压3例。结果42例随访6-79个月,根据JOA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24例,中4例,差2例(为发病前已有脊柱"S"形侧弯者);优良率85.7%。发生硬膜撕裂1例,脑脊液漏2例。除1例椎间盘突出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外,无腰椎滑脱发生。结论多节段开窗减压桥式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不仅对各病变节段减压彻底,而且有效保护了腰椎生物力学结构,术式合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Surgical manage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 J Nasca 《Spine》1987,12(8):809-816
Eighty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surgically treated during a 5-year period by the author were reviewed. Patients were placed in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lateral spinal stenosis (10), central-mixed stenosis (29), spinal stenosis after laminectomy and/or fusion (32), and spinal stenosis with degenerative scoliosis (9).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scans were helpful in determining the levels requiring decompression. However, in the multiply operated patient, contrast-enhanced CT scans were misleading in six patients. Patients with lateral spinal stenosis were treated with unilateral laminectomy and partial facetectomy. The 29 patients with central-mixed stenosis underwent decompressive laminectomy and bilateral facetectomies. Six fusions were done. In the nine patients with spinal stenosis and scoliosis, concaveside partial facetectomies and laminectomies were done as well as spinal fusions. The 32 patients with spinal stenosis after previous laminectomy and spinal fusions were the most difficult group to analyze, and their treatment was the least standardized. There were 19 good, eight fair, and five poor results in those who had undergone previous surgery. Fifty-seven of the 80 patients (71%) experienced a good result from their surgic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