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针刀配合推拿治疗跟痛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 ,是以足跟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症候群 ,患者足跟不敢着地 ,常跛行或踮起足尖部行走 ,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其病因复杂 ,但一般认为跟骨骨刺和跖筋膜炎或跟骨内高压和跟骨内静脉瘀滞是主要发病原因。本病发病率较高 ,症状反复 ,缠绵难愈 ,故越来越引起广大医务工作的重视 ,近年来 ,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总结出一种综合治疗跟痛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3 6例 42足跟 ,男 1 2例 ,女 2 4例 ,年龄 5 2~70岁 ,平均 65岁 ,左足 1 6侧 ,右足 2 6例 ,3 6例患者的主要病状…  相似文献   

2.
痛性跟骨刺X线定位和体外冲击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是困扰众多中老年人的高发病率慢性顽固性疾病 ,其中以痛性跟骨骨刺最为常见 ,即跟骨结节下跖筋膜附着处生长骨刺 ,合并该处跖筋膜炎的跟下痛类型。常规疗法如中药外敷、外洗加按摩 ,小针刀配合封闭治疗等疗效尚不理想。自 1997年11月以来 ,我们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痛性跟骨骨刺4 4例 ,并与对照组 39例同类患者疗效进行比较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资料和方法  跟骨骨刺患者 83例 ,男 2 7例 ,女 5 6例 ;年龄4 0~ 72岁 ,平均 5 5 .2岁 ;单侧跟骨骨刺 5 2例 ,双侧跟骨骨刺 31例 ;临床特征为足跟部疼痛 ,行走困难 ,呈跛行步态 ,重者需…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 1997年起采用宽筋散薰蒸加浸泡治疗跟痛症86例,取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组 86例中,男 31例,女 55例;年龄最小 42岁,最大 82岁 ;病程一般 2~ 3月,最长 2年;适应证:跟痛症,包括跖筋膜炎、跟骨增生。临床表现为早晨起床后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后疼痛加重,局部检查无红肿,在跟骨跖面的跟骨结节压痛或可触及骨性隆起。 X线摄片示足跟底部有骨质增生。 方法:宽筋散由我院伤科临床传统良方经研制加工而成,药用:当归 20g,大茴香、小茴香、鸡血藤、五加皮、川续断各 30g,红花、荆芥、…  相似文献   

4.
跟痛症系跟骨跖面多种组织慢性损伤所致,多发生于中年以后,与劳损和退行性变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原因有足跟纤维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跟下滑囊炎等,临床特点为步行或站立时足跟底部疼痛,跟骨跖面内侧有局部性压痛点。多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或物理治疗。本研究旨在比较以前有或没有类固醇局部注射史,对镓铝砷激光治疗跟痛症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跟痛症是一组足跟部慢性疼痛综合征,在临床上常见且多发于中老年人,多为单侧,偶有双侧。主要由于劳损和退变所致,发病因素有:足底跖筋膜炎、跟骨脂肪垫病变、跟骨滑膜炎、跟骨骨刺、神经卡压等,大多认为病因为跖筋膜炎[1,2],一般表现为跟骨结节前缘内侧明显压痛点,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行走之前局部疼痛,短距离行走后疼痛稍缓解,长距离行走后疼痛加重。分析可能原因为跖筋膜痉挛后局部组织产生致痛因子引起。跟痛症大多反复  相似文献   

6.
跟痛症是骨科门诊的常见病,它主要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引起的疼痛,跟痛症又称足跟痛,是以足跟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症候群,始见于清刘恒端《经历杂论诸痛论》中犤1犦。患者足跟不敢着地,常跛行或踮起足尖行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其病因较复杂,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以外治法应用最为广泛。自1998~2001年间利用空心缓冲鞋垫加曼格磁贴治疗63例跟痛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63例患者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45~71岁,平均56岁;左侧34例,右侧29例;病程1年以…  相似文献   

7.
跟骨增生症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以站立或步行时足跟底部疼痛、跟骨跖面内侧局限性压痛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我们采用脉冲磁场治疗该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与分组:选取70例跟骨增生症患者,依据其症  相似文献   

8.
自2002年5月以来,我们应用局部痛点封闭结合中草药熏洗治疗跟痛症88例,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58例,女30例,年龄30-72岁,平均48岁。病程2周至3年,多有急性成慢性外伤史。诊断要点:患者站立或走路时感足跟疼痛,疼痛可向前放散到足底,足底有胀裂感,足跟不敢着地;运动或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减轻。查体:多见足跟部微肿,足跟负重区偏内侧有压痛,有时可触及皮下滑动性结节。X线检查早期多为阴性,晚期可见足底骨膜增厚或跟骨结节前方骨刺形成。  相似文献   

9.
跟痛症的手术与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顽固性跟痛症 4 0例 4 4足 ,男 2 6例 ,女 14例 ;年龄 2 0~6 4岁 ,平均 4 1 6岁 ;患者均有长期慢性足跟部疼痛、酸痛、钝痛等 ,传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病程 >6个月。治疗采用手术与康复治疗。①手术 :钻孔减压术 ,局部麻醉 ,在跟骨外侧足底上 2横指处作一长约 4cm直切口 ,直达骨膜 ,用φ3 5mm钻头平行钻孔 6个 ,钻头垂直进入 ,钻透对侧骨皮质 ;筋膜松解术 ,连续硬脊膜外麻醉后 ,在跟骨内侧足底上 1横指处作长约 5cm直切口 ,逐层进入 ,仔细切断跟骨跖面的跖筋膜或再在跟骨结节上端用 φ3 5mm钻头钻孔 2个 ,均填塞引流条。术后 2 4h…  相似文献   

10.
跟痛症主要是指跟骨跖面由于慢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前缘骨刺.跟痛症多发于40~60岁的中年和老年人.<诸病源候论>曰:"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治疗上宜补益肝肾,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1.
1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11年前下地劳动时双足部损伤,后经局部热敷口服去痛片好转,近年来双足跟疼痛逐年加重,晨起重,站立或行走时更甚,局部无红肿,部分疼痛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部。触摸:跟骨结节前方有尖锐骨棘,经某医院确诊为跟痛症进行理疗、局部封闭、3个疗程仍不见好转。后经人介绍来我科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双患足置于一枕垫上,显露术区,以足跟底部(相当于跟骨结节处)最痛点作为进针点常规消毒皮肤后,抽取泼尼松25mg和1%盐酸利多卡因2ml作局部麻醉。将针刀以刀口线与足中轴垂直平行于跖筋膜走向,…  相似文献   

12.
跟痛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作者自1992年采用“曲安奈德混合液”,进行跟骨结节周围及跖筋膜起始部封闭治疗跟痛症120例。收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跟骨钻孔治疗顽固性足跟痛11例长沙市第一医院(410005)蒋林,旷桐生,张方林,解春华,李聪,石浪滔足跟承重时疼痛称跟痛症,而行走时并无疼痛,仅在休息时发生跟痛则为休息痛。作者等用改良的跟骨钻孔减压术治疗局部封闭无效的顽固性跟痛症(休息痛)共ll例...  相似文献   

14.
<正>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本症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常见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骨刺[1]及跟骨高压。我科自2006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128例跟痛症患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熏洗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跟痛症(painful conditions of the heel)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足跟跖面肿胀、压痛、疼痛等,是肌肉、韧带、骨的失衡造成的一种慢性劳损性无菌性炎症~([1])。多见40岁以上中老年,男女之比为3:1,其诱因多为长期站立、行走、剧烈活动~([2]),病理学改变有足底脂肪垫病变,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足底神经的受压及跟骨高压等~([3])。虽然其症状  相似文献   

16.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承重时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早晨起床后站立时疼痛,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负重过多时疼痛又加重,是临床顽症之一,近年来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结合有关文献综述如下。一、内治法1.骨质增生型:跟骨骨质增生是引起跟痛症的主要原因,对此王氏用滋阴活血汤(熟地、肉苡蓉、牛膝、白芍、黄芪、杜仲、当归、淫羊藿、红花、骨碎补、木香,治疗20例,治愈16例、好转3例,无效1例.刘氏用骨质增生丸(熟地、肉苁蓉、鹿衔草、  相似文献   

17.
易维江 《疼痛》1999,7(4):155-156
跟痈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跟骨跖面疼痛、跛行,甚行走障碍。多为跟骨骨刺、跖筋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或萎缩、滑囊炎等引起。自1996年3月至1998年3月本门诊对经药物、局部注射、中频电穴等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跟痛症46例,采用跟部痛点阻滞治疗,并经1年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尤以女性为多见,其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足跟及足底部酸胀疼痛,轻者影响行走,严重时呈针剌样痛,步履困难,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西医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交践中采用单味胡柚皮熏洗外敷治疗足跟痛每获佳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手术治疗跟痛症7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复习探讨跟痛症的分型基础,比较跟病症分型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3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跟痛症患者依临床诊断分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对跖筋膜型行切断松解术,骨内压增高压型行钻孔减压术,跟腱滑囊炎型行滑囊及跟骨结节切除术,神经卡压型行神经分支切断术等。结果:分型手术治疗共73例.总有效率88、54%。结论:跟痛症术前诊断分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足底后部疼痛简称足跟痛,是骨科中的常见病。1992年~1995年12月期间,共收治经保守治疗失败的足跟痛患者30例,术后采用理疗、中药薰洗(水疗)和功能锻炼的康复疗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51.3岁;单侧足跟痛者23例,双侧足跟痛者7例;病程最长8a,最短1a;本组病例30例均在门诊经保守治疗1~24个月不等,效果欠佳。全部病例跟骨内侧结节处均有明显压痛,且行走困难,行走时疼痛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