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尤力 《实用骨科杂志》2002,8(6):471-471
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 ,常需石膏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 [1] ,此时有可能造成后踝骨块再移位。术前踝关节多日处于跖屈状态 ,关节后方的软组织因炎性水肿失去弹性且变短 ,在这种情况下 ,术后若强行将足背伸置于功能位 ,势必使距骨滑车对胫骨后唇造成挤压 ,引起后踝骨折块再移位。当然发生再移位也可能有手术本身的原因。术中对内踝外踝及下胫腓联合施行内固定时 ,有可能使踝穴轻度变窄 ,胫腓联合又无法弹性张开 ,距骨体在背伸时受到内外踝的夹挤 ,距骨滑车对胫骨下关节面的压力分布改变 ,一旦压力偏向于后唇 ,即可发生后踝骨折块再移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6):1448-1453
[目的]探讨基于MSCT扫描跟骨骨折后后距下关节面复位质量与踝-后足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按要求收集珠海市人民医院30例跟骨骨折治疗后随访9个月以上患者基本信息和影像资料,在跟骨侧位X线片上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在MSCT冠状切面上测量后距下关节面最大水平分离、垂直塌陷移位距离并定位骨折线分布区域,将所得数据与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后距下关节面水平分离与垂直塌陷移位距离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垂直塌陷的影响作用比水平分离大(r=-0.517,-0.461);水平分离和垂直塌陷移位距离≤2 mm组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2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17)。后距下关节面骨折线分布区域与AOFAS评分无相关性,内外侧区优良率(69.27%,66.67%)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2)。[结论]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水平分离和垂直塌陷移位距离明显影响踝-后足功能,而垂直塌陷比水平分离的影响作用更大;跟骨关节内骨折应使后距下关节面复位至2 mm内。  相似文献   

3.
加深对足踝部损伤的认识,提高手术治疗水平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期发表了多篇有关足踝部骨折与疾患的文章,对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诊治水平十分有益。目前,对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多采用Lauge-Hansen和AO分型方法,这两种分型方法不仅重视骨折的特点,而且强调韧带损伤的重要性及是否存在下胫腓分离。踝关节内侧结构完整可保证距骨在踝穴内不发生外移,因此在对内踝骨折和腓骨骨折行内固定后,一部分病例可获得踝穴的稳定。对以下几种情况应行下胫腓固定:(1)固定后腓骨仍有外移或在外旋、外翻应力下踝穴增宽、距骨向外侧移动;(2)伴有三角韧带断裂;(3)内踝骨折较小,可能仅波及前结节(anteriorcolliculus),但同时…  相似文献   

4.
笔者2010年3月收治踝关节Bosworth骨折1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44岁,因扭伤致左踝外旋畸形、肿痛3h人院.查体:左踝关节畸形,左足向外旋转60°,可触及左踝关节向外脱位及左内踝骨折裂缝,左腓骨在踝穴水平斜行骨折,左腓骨骨折近端向后移位,压痛剧烈,左足及左踝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5.
腓骨在踝关节稳定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 探讨腓骨骨折和切除术后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广泛查阅近 2 0年有关腓骨作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文献 ,分析腓骨负重功能 ,对踝穴影响以及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机制。结果 腓骨有负重功能 ;儿童腓骨连续性破坏引起踝关节生长紊乱 ;成人腓骨连续性破坏对踝关节的影响 ,观点不一。结论 腓骨连续性的破坏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影响作用 ,但尚需行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双侧距骨颈骨折后距骨由踝穴及距下关节脱位1例报告曾国庆患者男性,22岁,系某部战士。因从开动的汽车上跳下双足跟同时着地后,双踝关节剧烈疼痛、肿胀、不能活动于1992年3月12日入院。查体:双踝关节明显肿胀,畸形,内踝部皮肤青紫,压痛,双踝关节不能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手术后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方法:跟骨骨折手术治疗98例,根据骨折畸形愈合的Stephens和Sanders的CT分型及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僵硬情况分为2组,观察组41例存在术后畸形愈合及见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僵硬,对照组57例正常愈合,比较受试对象一般信息及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等特征信息,进行后足AOFAS功能评分,应用疼痛模拟评分(VAS)系统收集患者自评信息。对潜在影响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僵硬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SPSS19.0统计软件包用于数据处理。结果:观察组9足出现伤足腓骨肌痉挛,占18.3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足腓骨肌腱粘连、伤足距下关节间隙狭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AOFAS和VAS评分未见差别,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评分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变量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伤足腓骨肌痉挛、伤足腓骨肌腱粘连、伤足距下关节间隙狭窄及术前AOFAS评分和VAS的评分均为术后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30(1.125–1.345),1.507(1.398–1.625),1.056(1.045–1.066),1.178(1.108–1.252)和1.034(1.024–1.043)。结论:跟骨骨折手术后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僵硬发生受术前骨折伤情严重程度的影响,也同伤足腓骨肌功能状态、肌腱是否受到影响及伤足距下关节间隙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8.
1病例报告患者,女,36岁,左足底踩到土炮爆炸后摔倒在地,即感左踝部肿痛、畸形,不能行走。受伤7d后入院。查体:左踝部肿胀,内后侧可见大水疱。左内踝后下方突起,局部压痛明显可及骨磨擦感及异常活动。左踝关节弹性固定,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跖屈10°、背伸5°、足内翻10°、外翻10°。左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足趾末梢血运及皮肤感觉存在。X线检查及CT扫描后三维重建显示:左距骨颈粉碎性骨折,距骨体部向后内翻转180°,左胫骨前缘骨折,骨折端轻度移位。术中取腓骨下段8cm长的骨段,远端松质骨剪成小颗粒备用。彻底清除踝关节内碎骨块,凿去胫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开口置入弹性髓内针固定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5月12例腓骨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开口置入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先采用定位导针即直径1.0 mm的克氏针定位,进针方向正位自外踝尖进针,和腓骨长轴有10°~15°外翻角,侧位位于腓骨髓腔中心的延长线上,进针深度一般2 cm;然后使用直径2.8 mm的空心钻打通腓骨远端髓腔,深度也是2cm,再选取直径2.5~3 mm弹性髓内针,沿腓骨通道置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27个月随访,平均(16.35±1.24)个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移位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90.15±5.36)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8例,良4例。[结论]改良开口置入弹性髓内针固定腓骨中下段骨折,操作更加精准,避免改锥开口出现偏差时引起腓骨尖部空洞以及偏内对腓骨关节面的破坏。尤其适合腓骨多段骨折及小腿外侧软组织损伤不允许钢板固定者。  相似文献   

10.
跟骨外侧直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跟骨外侧直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探讨该手术方法的优势.[方法]1999年1月-2008年5月,对70例8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行手术治疗,采用跟骨外侧直切口,切口位于足背与足底皮肤移行部上方1 cm处,向前达跟骨前部近跟骰关节,向后达跟骨结节前方,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被保护于近端皮瓣中并牵开,沿骨膜向上锐性剥离显露距下关节外侧,观察骨折情况及Gissane角的改变.将骨折复位,恢复距下关节解剖形态及足弓,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合适的可塑性跟骨解剖钛钢板自切口内置入并调整,C型臂X线机下观察位置良好,分别用松质骨螺钉经过跟骨板钉孔将跟骨距下关节后外侧骨折块与跟骨载距突、跟骨粗隆部及跟骨前部固定,骨缺损部植入自体或异体骨填充.[结果]70例87足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6%.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良率86.2%.[结论]该手术创伤小,血运破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