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宝军 《吉林医学》2011,(36):7869-7870
<正>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亦称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Disseminated eosinophilic disease),是一组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持续增多(>1.50×109)6个月以上,且伴随1个或多个内脏器官功能不良及损伤。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1例以腹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  相似文献   

2.
血液病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leukemi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俗称红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HD,hodgkin’s disease)、家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3.
刘建英  吕良  冯军 《河北医学》2006,12(12):1266-1268
目的:探讨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预测日后发生婴幼儿哮喘是否有意义。方法:检侧60例首次患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及相对计数,并在该组患者3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后有无反复发作喘息将成功随访的43例患儿分成2组:无喘息发作组和哮喘组,同时记录哮喘家族史。结果:哮喘组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数增多人数明显多于无喘息发作组,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患儿发生婴儿哮喘的比率,与无嗜酸粒细胞增多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χ=8.23,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日后易发生婴幼儿哮喘。  相似文献   

4.
1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海莲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9):2394-2395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n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是由于嗜酸粒细胞在消化道组织中浸润,释放细胞毒性蛋白导致胃肠组织损坏而引起的疾病.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 临床上少见,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以乏力、腹痛、腹泻、恶心、腹部不适等为常见, 伴有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EC) 增多(或浸润) 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等, 少数患者因急性腹痛伴胃肠道不全梗阻起病, 极易误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预测今后发生婴 幼儿哮喘是否有意义。方法:检测60例首次患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及相对计数,并在该组患者3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后有无反复发作喘息将随访到的43例患儿分成3组:无喘息发作、可疑哮喘组、哮喘组,同时记录哮喘家族史。结果:哮喘组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数(M,98//mm3)明显多于无喘息发作组(0/mm3)和可疑哮喘组(0/mm3),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与无嗜酸粒细胞增多比较,今后发生婴幼儿哮喘的比率差异显著(P<0.05),而有无哮喘家族史、男女性别差异在发生哮喘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以后更易发生婴幼儿哮喘。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IHES)亦称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组原因不明以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伴有脏器受损的综合征.患者外周血、骨髓及各种脏器组织见广泛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伴有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7.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5%以上,绝对数在450/立方毫米以上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姜片虫、肺吸虫、血吸虫、包虫、丝虫及钩、蛔虫等蠕虫感染时,患者往往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现象。血吸虫卵沉着的宿主组织及上述蠕虫童虫移行所及的组织中往往有嗜酸粒细胞浸润。这种嗜酸粒细胞增多与蠕虫感染明显有关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十年来,随着免疫学和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嗜酸粒细胞在蠕虫感染中的功能性作用作了大量探讨。本文仅就蠕虫感染所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机理、功能性作用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章巍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20):14-15
Gibson等学者在1989年最早描述了一种非吸烟者的慢性咳嗽,这种咳嗽没有哮喘特有的气道高反应性,但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反应.在这些病人的痰中发现嗜酸粒细胞增多,病理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组织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因此被命名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或非哮喘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NAEB).随着诱导痰等安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的发展,这种疾病的特点被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EM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9年来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8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其中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6年EMS诊断标准的患者有4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4例EMS患者均除外感染、肿瘤等其他可以引起嗜酸粒细胞升高的疾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8.8岁.血嗜酸粒细胞分类平均为0.4275(0.3120~0.7000),肌痛为主要表现,皮肤、关节、肺、神经病变等多系统累及较为突出.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敏感,一旦出现重度肺动脉高压则预后差.本病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应注意患者的特殊用药史或饮食史.结论 EM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以嗜酸粒细胞增多和肌痛为特征的综合征,急性期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嗜酸粒细胞浸润性肺疾病 (eosinophilic lungdiseases)是一组以血或 /和肺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肺疾病 ,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别很大。其中 ,急性嗜酸粒细胞肺炎 (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AEP)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 1例 AEP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并做一简要文  相似文献   

11.
气道高反应性 (AHR) ,指支气管平滑肌对内源性及外源性支气管收缩剂或非特异性刺激的收缩反应增高。AHR是哮喘区别于其它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也见于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过敏性哮喘中AHR的发生与支气管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有密切关系[1] ,而嗜酸粒细胞激活后释放的主要碱性蛋白 (MBP)被认为是诱发AHR的主要物质[2 ] ,故过敏原诱发的AHR被视为嗜酸粒细胞依赖型。但嗜酸粒细胞出现在呼吸道和BALF中并不一定伴有AHR的发生[1] ,如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给予脂多糖 (LPS)也可以诱发AHR …  相似文献   

12.
关于嗜酸粒细胞对肿瘤组织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国内的报道较少。现阶段对肠癌、鼻咽癌、乳腺癌的研究表明,嗜酸粒细胞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方面有重要意义。但对胃癌与嗜酸粒细胞的相关研究,尚无报道。该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患者血常规显示WBC 7.5×109/L,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45.5%。病理诊断为胃体低分化腺癌。本个案提示在胃癌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现象中,幽门螺旋杆菌起了一部分作用。本例有助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嗜酸粒细胞在胃癌肿瘤细胞生长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用兔抗大鼠嗜酸粒细胞血清处理大鼠后,去除其外周血及虫囊肿局部的嗜酸粒细胞,可降低宿主抵抗或抑制虫体的能力,表明嗜酸粒细胞对斯氏狸殖吸虫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用斯氏狸殖吸虫抗原(含氮量5mg)注入感染该虫的大鼠腹腔,每鼠可获得嗜酸粒细胞(5.97±0.54)  相似文献   

14.
2006年NCCN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指南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常以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及中性中、晚幼粒及成熟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增多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5.
鼻息肉(nasal polyps,NP)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成人发病率为1%~2%,术后或保守治疗后复发率高。组织学特点为上皮增生、间质水肿、腺体水肿增生等改变,同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尚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嗜酸粒细胞浸润增多是鼻息肉发病的关键,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抑制是导致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的机制之一。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息肉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death,PCD),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死亡。嗜酸粒细胞凋亡调节基因主要有Bcl家族蛋白和Fas/FasL系统。研究表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的原因之一[1]。鼻息肉的发生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是复杂的多因素、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在凋亡抑制或诱导的过程中,相关的凋亡调控基因表达可能会发生变化。1.1Bcl家族在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表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elllymphoma/leukemia,Bcl)家族蛋白是目前已...  相似文献   

16.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其特征为胃肠道有弥漫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常同时伴有周围血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本文对到目前为止关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为一全身性疾病,以嗜酸粒细胞弥漫性侵犯内脏为特症;病因不明,起病方式不尽相同,病程长短不一,治疗方法尚在摸索中,因而预后各异。Hardy和陈捷先将嗜酸细胞性心内膜炎,肺嗜酸细胞增多症,弥漫性嗜酸细胞胶元病及嗜酸细胞性白血病等统称为HES;国内近几年见到报道约十余例,现将我院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达古拉  李鸿斌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531-1532,F0003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又名为嗜酸粒细胞多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e lym phogranuloma),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累及颈部浅表淋巴结及软组织的慢性进行性免疫性病。我国学者金显宅等在1937年对7例病例进首次描述,并命名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肿",1948年,由日本学者Kimura对此疾病做出系统的研究和解释,因此将该病命名为"木病"[1]。  相似文献   

19.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是一种较少见的预后良好的慢性反应性疾病,是1937年由我国学者金显宅"以嗜酸细胞增多淋巴肉芽肿"首次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Kimura(木村)对本病进行了系统描述,之后在国际上称之为木村病或Kimura病.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oesi nophilic Syndrome,HES)为Hardy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一组病因不明的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组织内嗜酸粒细胞浸润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我国自1980年首例报告以来,迄今仅有5例报道,现将我院所见1例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