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患者生理反应的影响。方法9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接受感觉最舒适通气压力水平时的NIPPV,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和呼吸方式的变化。结果(1)患者感觉“最舒适”的IPAP为(1311±289)cmH2O,EPAP为(433±050)cmH2O。(2)与自主呼吸(SB)相比,NIPPV时的潮气量(VT)从050L升到057L(P<005),分钟通气量(VE)从1013L上升到1286L(P<001);(3)与SB相比,NIPPV时的跨膈压(Pdi)、压力时间乘积(PTP)和患者吸气做功均明显减少,分别减少74%、78%和73%(P<001)。(4)NIPPV可减轻患者呼吸困难(P<005)。结论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中采用适应性逐渐增加吸气压力,寻找患者感觉舒适的最高压力的方法设定吸气压力水平,可减轻患者的呼吸肌肉负担,改善患者的呼吸方式和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2.
杨智  郑则广  华冬明  谢育坤  陈荣昌 《广东医学》2012,33(24):3757-3759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正常人应用成比例辅助通气(PA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时受试者呼吸力学的改变,从而为确定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目标及应用无创通气时模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7名健康成人在不同运动负荷(轻度负荷、中度负荷、亚极限运动状态、极限运动状态)下,在自主呼吸(SB)及不同辅助通气模式(成比例辅助通气、压力支持通气)下,受试者的跨膈压(Pdi)、压力时间乘积(iPTP)、总做功(Wtot)、受试者自身做功(Wp)等呼吸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与自主呼吸比较,7名受试者均感觉在运动状态下PAV优于PSV。随运动负荷增加,SB、PAV和PSV状态下,受试者的Pdi、呼吸做功、iPTP均进行性上升。与SB比较,PAV和PSV均能够降低运动过程中的Pdi、呼吸做功和iPTP(各运动状态下P<0.05),亚极限运动及极限运动状态下PAV的作用优于PSV(P<0.05)。结论轻中度运动量时,PSV及PAV均能有效减少其呼吸做功,但亚极限负荷及极限负荷运动状态时,PAV减少呼吸做功的作用明显优于PSV。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不同压力上升时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呼吸功的影响。方法 11例AECOPD患者接受NPPV治疗,压力支持水平设置为试验前感觉舒适的水平,压力上升时间设置为0.1、0.3和0.5 s(分别称为T1、T2和T3),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和呼吸方式的变化。结果①与自主呼吸(SB)相比,NPPV时T1、T2和T3呼吸频率稍增快,但无显著差异;SB时吸气时间(Ti)为(0.97±0.04)s,T2和T3时Ti均显著增高,分别为(1.08±0.05)s和(1.14±0.06)s(P<0.05);与SB时的潮气量(VT)和分钟通气量(VE)相比,NPPV的VT和VE稍升高,但无显著增高(P>0.05)。②SB时的压力时间乘积(PTP)与跨膈压(Pdi)分别为(19.02±1.86)cm H2O.s和(12.21±2.56)cm H2O,3种不同压力上升时间时的患者PTP均明显减少(P<0.01),分别为T1(7.09±1.04)cmH2O.s、T2(10.43±2.04)cmH2O.s和T3(12.94±1.72)cmH2O.s;NPPV时的Pdi也显著降低(P<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不同压力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功的影响.方法 11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接受不同压力支持和呼气末正压水平的NIPPV,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和呼吸方式的变化.结果 (1)与自主呼吸(SB)相比,常规压力支持(PS)和高压力支持水平(H-PS)时的潮气量(VT)(P<0.05)、分钟通气量(VE)(P<0.01)均显著增高.高呼气末正压(H-PEEP)时的VT和VE无显著增高(P>0.05).(2)SB时的吸气肌肉做功与呼气肌肉做功分别为0.89±0.24和0.03±0.04 J/L,3种通气方式时的患者吸气肌肉做功均明显减少(P<0.01),PS、H-PEEP、H-PS分别为0.22 0.17、0.26±0.23和0.22±0.19J/L;但呼气肌肉做功也均显著增高(P<0.01),PS、H-PEEP、H-PS分别为0.29 0.29、0.35±0.42和0.58±0.26 J/L.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在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中,NIPPV可减轻患者的吸气肌肉负担,PS、H-PEEP和H-PS时患者吸气做功分别减少75%、71%和76%;但压力支持和呼气末正压水平过高可呼气肌肉做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导管阻力补偿技术(ATC)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接受机械通气支持的呼吸衰竭患者在自主呼吸试验(SBT)时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呼吸衰竭患者26例,均为接受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支持24h以上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准备进行撤机试验。SBT时预置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为75%~80%的内源性PEEP(PEEPi),启动ATC时根据气管插管直径将补偿比例分别设置为40%、80%和100%,应用PSV时的吸气压力支持(PS)水平分别设置为4,6,8和10cmH2O。结果患者在ATC补偿比例为40%和80%时的各通气参数无明显变化,当补偿比例达到100%时,潮气量(VT)明显增高[(480·0±62·7)mL],而呼吸频率(RR)、吸气时间比(TI/Ttot)和浅快呼吸指数(RSBI)则显著降低(P均<0·05)。PSV时随着PS水平的增高,VT逐渐增高,PS为10cmH2O时的VT与PS为4~6cmH2O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此时的RR则降至(14·6±3·7)次/min。不同PS水平时的分钟通气量(MV)及吸气峰流速(PIFR)均无明显差异。PS为10cmH2O时的RSBI最小,仅为(38·2±8·5)次·min-1·L-1。PS为8cmH2O时的RR、RSBI和TI/Ttot则与ATC为100%时相近(P>0·05)。当PS≥6cmH2O时,患者的平均气道压(MAP)明显高于ATC时。结论ATC技术与PSV一样通过提供一定的预置压力,以帮助患者克服人工气道所引起的阻力。当ATC补偿比例为100%时,患者的自主通气状况与较高水平PSV(8~10cmH2O)通气时相似,呼吸作功也相近,但气道压力却明显降低。应用ATC时患者的自主呼吸接近正常状态,有利于临床医师评价其SBT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无创比例辅助通气(PA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和依从性。方法2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随机选用PAV或PSV,记录患者动脉血气、平均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VE)、气道峰压(PIP)和夜间通气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通气舒适性、睡眠状况和不良反应。结果PAV和PSV治疗组VE和VT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PAV组PIP较低[(12.2±2.4)cm H2O比(15.6±3.8)cm H2O,P<0.05];PAV组夜间通气时间较长[(3.3±0.7)h比(2.6±0.5)h,P<0.05],口鼻咽干燥程度较轻[(3.6±0.7)分比(4.5±0.9)分,P<0.05],口腔漏气较少[(3.3±0.6)分比(4.4±0.8)分,P<0.01]。结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PAV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COPD所致呼吸衰竭患者35例,在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使用口鼻面罩分别接受持续气道正压(CPAP)、PSV和PCV模式通气各60 min。PCV时采用辅助/控制(A/C)模式,监测患者的吸气流速和气道压力变化,以调整预置吸气时间(TI),通气频率(f)为6次/min,吸气压力(Pinsp)为12~20 cm H2O,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为4 cm H2O,吸气触发灵敏度(trigger)为2 L/min,偏流(bias flow)为20 L/min,吸入氧浓度(FiO2)为0.4~0.5;PSV时的压力支持水平(PS)为8~16 cm H2O(即Pinsp-PEEP),最大吸气时间限制(TImax)为3 s,其余参数保持不变。监测潮气量(VT)、TI、每分通气量(MV)、吸气/呼吸周期时间比(TI/Ttot)和呼吸频率(RR),计算浅快呼吸指数(RSBI),并采集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患者在接受PSV和PCV通气时的VT均明显高于CPAP时,RR逐渐减慢(P<0.05);PCV时的MV明显低于PSV与CPAP时。PCV时的TI较PSV和CPAP时明显延长[(1.23±0.09)s与(1.06±0.11)s、(0.89±0.10)s,P<0.05],PCV与PSV时的TI/Ttot较CPAP时减小;浅快呼吸指数(RSBI)从CPAP时的(78.2±4.9)breaths.min-1.L-1降至PSV时的(44.9±2.6)breaths.min-1.L-1和PCV时的(35.6±1.9)breaths.min-1.L-1(P<0.05)。PSV和PCV模式时的PaO2/FiO2明显高于CPAP时(264.5±72.3、273.1±71.2与221±56.4,P<0.05),三种模式下的PaCO2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PSV相比,应用PCV治疗呼吸衰竭时通过预置适宜的TI及备用通气频率,能在与PSV相同的气道压的前提下提供相近的VT及MV;PCV不仅有助于调控患者的呼吸频率,提供必要的通气支持,还有利于减轻患者呼吸肌的作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例辅助通气(PAV)对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选取我院48例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首先采取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带患者体征稳定后采取PAV辅助通气,依次设定辅助比例为20%、60%;以PAV辅助通气20%为基础,首先与Bi PAP的通气参数进行对比,对比内容为气道峰压(PIP)、潮气量(VT)、每分钟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吸气呼气周期(Ti/Ttotal)、吸气流速(VT/Ti);其次对比PAV不同比例辅助通气时的通气参数。结果 PAV20%与PAV60%的通气参数进行对比,数据有差异,P0.05;PAV20%与Bi PAP的通气参数同样有差异,P0.05。结论 PAV不同比例可以有效降低PIP,且适宜的比例在60%左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不同压力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做功的影响。方法:对17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应用NIPPV治疗,分别在低吸气压力支持(IPAP)、“最舒适”IPAP和高IPAP三个压力水平通气15分钟以上,比较不同压力水平下患者呼吸做功的改变。结果:自主呼吸相比,NIPPV增加分钟通气量(VE)的同时,总的呼吸做功(Wtot)明显增加(P〈0.05),而吸气肌做功占总吸气做功百分比(Wi,p/Wi)明显减少(P〈0.05),最舒适IPAP为13.11±2.8cmH2O,呼气压力支持(EPAP)为4.33±0.50cmH2O;在最舒适IPAP时,Wi,p/Wi降低到基础值的(15±14)%。结论:MPPV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的吸气肌肉做功。吸气肌做功减少的比例与IPAP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比例辅助机械通气(PA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成比例辅助机械通气(PAV)治疗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40例,观察并比较不同模式下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02、PaC02)及呼吸力学变化,包括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UP))和吸气/呼吸周期时间比(Ti/Ttot),并计算平均吸气流速(VT/Ti)。结果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PAV通气时的RR、PIP和VT/Ti与BiPAP(S/T)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Ti/Ttotal明显增加(P〈0.05),MV有所增加,夜间连续通气时间显著延长。结论与BiPAP相比,无创成比例辅助机械通气(PAV)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并高碳酸血症患者时气道峰压低、吸气,呼吸周期时间比明显增加,通气依存性好。PAV适宜的辅助比例在40%-60%。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采用随机自身对照设计方法比较在机械通气条件下,置入纤维支气管镜前、后机械通气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5例ASA评分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肢内固定取出术的患者,在常规诱导后插入SLIPA喉罩。检查气密性、位置满意后,通过Y型接头接呼吸机,将潮气量设为10 ml/kg,实施CMV+模式通气。记录此后连续5次呼吸的平均吸气流速、呼气流速、吸气峰压、吸气气道阻力、气道的顺应性。再经Y型接头置入纤维支气管镜至气管隆突上方约1cm处,再次记录此后连续5次呼吸的平均吸气流速、呼气流速、吸气峰压、吸气气道阻力、气道的顺应性等。结果:所有患者在置入纤支镜前、后均能获得良好的通气效果,平均吸气流速、呼气流速、吸气峰压、吸气气道阻力、气道的顺应性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SLIPA喉罩并施行机械通气,可以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手术提供安全、有效、长时间的通气支持。  相似文献   

13.
气管内反向喷射通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一种自行设计制作的“气管内反向喷射通气”装置,设有甲、乙两种反向喷射管。甲种设三个向外喷射孔,一个向内喷射孔,前者用以消灭呼吸道大部分解剖死腔,后者产生呼气末正压,可防止小气道闭塞和肺泡萎陷;乙种仅三个向外喷射孔,用于无需增加呼气末压者。经10条狗实验,各种条件相同,测试PaCO_2水平,证明具有气管内反向喷射通气功能的双向喷射通气,明显低于单独的正向喷射通气。临床价值待验证。  相似文献   

14.
液体通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新的通气模式——液体通气。液体通气有两种类型:完全液体通气和部分液体通气。部分液体通气是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对新型的治疗途径。该文介绍呼吸介质全氟碳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液体通气的概况,阐述部分液体通气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和技术要求,并提及部分液体通气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新的通气模式--液体通气.液体通气有两种类型:完全液体通气和部分液体通气.部分液体通气是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对新型的治疗途径.该文介绍呼吸介质全氟碳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液体通气的概况,阐述部分液体通气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和技术要求,并提及部分液体通气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前常用的单肺通气技术主要有3种:单腔支气管导管通气,双腔支气管导管通气和支气管阻塞导管通气.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现就3种单肺通气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比较定容通气(Volume-targeted ventilation,VTV)与压力限定通气(Pressure-limited ventilation,PLV)对早产儿效益评估。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4期)及CNKI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4月1日,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随机对照试验,6个交叉试验,共1 4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PLV相比,VTV更能够降低病死率[RR=0.68,95%CI(0.51,0.91),I2=0,P=0.82]、减少支气管发育异常[RR=0.73,95%CI(0.60,0.90),I2=25%,P=0.21]、缩短机械通气时间[MD=-2.00,95%CI(-3.14,-0.86),I2=45%,P=0.07]、降低脑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IVH)[RR=0.65,95%CI(0.42,0.99),I2=53%,P=0.02]、降低3/4级IVH[RR=0.53,95%CI(0.32,0.75),I2=21%,P=0.27]、降低室周白质软化症[RR=0.35,95%CI(0.16,0.66),I2=0,P=0.90],减少气胸[RR=0.46,95%CI(0.25,0.86),I2=0,P=0.85]等。结论:与采用传统呼吸机PLV通气方案相比,VTV通气方案在治疗早产儿方面,可明显降低病死率、BPD发病率,缩短呼吸机通气时长与吸氧时间,降低无效通气率、IVH、3/4级IVH、低碳酸血症、气胸及室周白质软化症等事件发生率。受样本量与研究质量所局限,该研究结果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来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