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施以清洁性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残余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积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较对照组比较,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期间无患者发生肾积水。结论泌尿系感染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创新》2014,(31):12-14
目的:观察尿道外括约肌牵张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存在神经源性膀胱的40例男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单纯间歇导尿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单纯间歇导尿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球囊牵张尿道外括约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 h间歇导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尿道压、排尿方式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最大尿道压及排尿方式等方面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外括约肌的牵张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可以减少间歇导尿次数、减小尿道流出道阻力、降低残余尿量,有利于自主排尿恢复;该技术具有安全简便易于操作,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选择性高等优点,便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施以清洁性导尿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最大排尿量、残余尿、泌尿系感染和肾积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较对照组比较,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期间无患者发生肾积水。结论泌尿系感染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方法改进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改进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治疗.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改进的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5),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治疗,并对2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自排尿量及因排尿的症状而影响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测评。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以实验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增加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膀胱容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膀胱排尿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及减少残余尿量,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及导尿管拔除成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膀胱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拔除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案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央区组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89例)和对照组(95例)。2组患者均予以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同时予以电针(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和推拿(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治疗,2周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膀胱安全容量明显升高(P<0.01),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但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减少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且疗效明显优于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现代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9年收治的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编号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基本的康复训练;研究组28例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并观察自行排尿的情况。结果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组患者在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后的膀胱容量以及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单独采用康复训练,同时研究组患者自行排尿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膀胱能起到了较好的改善效果,患者排尿情况较好,应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30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40%,对照组65.12%(P <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2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2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李世平 《中外医疗》2013,32(6):18+20-18,20
目的关于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因脊髓损伤后而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84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干预护理,包括对不同脊髓损伤平面给予相应的膀胱功能训练,且间歇导尿,待8周后,记录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及残余尿量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研究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异常患者,通过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地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生理康复,是一项可行性较强的方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关元穴灸法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进行无菌间歇导尿;观察组除无菌间歇导尿外还予关元穴灸法治疗,采用灸架悬灸关元穴,大约距皮肤2 cm,以皮肤轻微发红为度,每次1 h,每天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行常规尿流动力学测定,包括平均膀胱容量(V H2O)、膀胱顺应性(BC)、膀胱压力(P ves)和逼尿肌压力(P det)等参数。结果2组治疗后V H2O和B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治疗后P ves和P de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元穴灸法结合间歇导尿可以很好地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流动力学,使患者膀胱恢复有规律地储存和排出尿液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9-23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膀胱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在间歇开放导尿(保留导尿管)的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观察组改用间歇清洁导尿,余同对照组。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及并发尿路感染情况,并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均优于治疗前;其中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量有所减少,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较前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较前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22例;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神经肌肉电刺激,辅以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 neurogenic bladder,NB)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13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分为脑卒中组、糖尿病组及脊髓损伤组,每组均为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电针、常规治疗和膀胱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监测3组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 RV)、初始尿意膀胱容量( FDV)、最大尿流率( Qmax)和最大膀胱容量( MCC)的数值,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观察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顺利进行,2周后脑卒中组有效率为95.5%,脊髓损伤组有效率为86.7%,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60.0%, P<0.05);3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脑卒中组与脊髓损伤组尿动力学指标分别为Qmax 5.4±7.6ml/s,19.3±3.2ml/s;RV67.2±16.3ml,43.5±12.7ml;FDV87.4±34.9ml,67.9±45.3ml;MCC 321.9±87.3ml,273.6±64.5ml,均优于糖尿病组Qmax 11.8±3.7ml/s,RV 98.7±11.3ml,FDV 173.8±57.9ml,MCC 374.2±90.4ml,P<0.05)。脊髓损伤组无泌尿系感染发生,糖尿病组有3例,脑卒中组有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给予膀胱冲洗及实用抗生素3~5天后症状消失;3组均未出现泌尿系结石、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等不良现象。结论电针治疗脑卒中性及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可获得理想临床疗效,而其对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菌间歇导尿(Sterile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SIC)更换卧位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genicbladder,NB),泌尿系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并发症的影响。方法:SCI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2011年标准;NB符合亚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1版)的诊断标准。患者11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观察组59例,2组患者制定饮水计划并书写排尿日记,接受常用的膀胱功能训练,SIC,观察组导尿后采取更换卧位,分别叩击耻骨上、骶尾部和右侧/或左侧臀部,2次夹闭尿管、3次开放彻底i1流尿液。观察指标: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肾功能、B超等辅助检查,每次导尿时观察尿液的物理状态。结果:2组患者UTI的发生随间歇导尿呈减少趋势,但对照组经过3周的间歇导尿UTI发生并无减少。观察组与照组比较3周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IC更换卧位引流尿液,能有效降低SCI致NB患者UTI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