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智慧  王彦彬  诸靖宇  黄邦高  周鹏  宋晨 《浙江医学》2013,(24):2158-2160,2175
目的探讨早期骶3神经电调节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应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电针治疗组、电针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建立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模型。,电针对照组与电针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均进行电极植入;电针治疗组进行电调节治疗,1次/d,连续治疗4周;正常组常规饲养。3组大鼠在电针治疗组治疗4周后均行尿动力学测定,同时处死取材,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M3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尿动力学结果显示在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漏尿点压、膀胱顺应性指标中,电针治疗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组膀胱M3R的mRNA含量明显高于电针对照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早期骶3神经电调节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电调节促进脊髓损伤早期膀胱逼尿肌组织中M3R的高表达,抑制逼尿肌纤维化,改善膀胱顺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辰区脑卒中(ISH)与脑卒中合并糖尿病(ISHD)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变化,探讨脑卒中合并糖尿病女性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和治疗。方法采用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检测尿流动力学指标。分析患者初始尿意时膀胱灌注量(FDV)、最大膀胱灌注量(MCC)、最大尿流量(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残余尿量(PVR)。结果 ISH组与ISHD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ISH组与ISHD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ISH患者相比,ISHD患者的Qmax和Pdet-Qmax明显下降,同时伴随PVR、FDV和MCC明显升高(P <0.05)。结论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能引起明显的膀胱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8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40例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另一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治疗组)。对比观察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联合康复训练、针灸治疗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作用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电针加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为观察组,接受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并选取同期接受膀胱功能训练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排尿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加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了解电针治疗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部分机制.方法 制作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电针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采用尿流动力学、HE染色观察电针对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 膀胱最大容量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第14天即治疗前1天模型组、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7d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造模后大鼠膀胱最大容量呈下降趋势,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膀胱最大容量使其趋于稳定.HE染色结果显示:电针可减轻膀胱组织形态病理损害程度,且针刺穴位组效果优于针刺对照点组.结论电针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可明显改善膀胱最大容量的稳定性,减轻膀胱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亢进,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中予以康复训练,对比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损害、泌尿系造影异常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膀胱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用于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川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30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40%,对照组65.12%(P <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溴吡斯的明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2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α-硫辛酸、溴吡斯的明联合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B超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超测定的膀胱残余尿量(40±8)ml较治疗前(205±11)ml有明显减少(t=6.677,P〈0.001);停药4周后B超测定的膀胱残余尿量(20±5)ml,较治疗前(205±11)ml有明显减少(t=7.033,P〈0.001)。结论:α-硫辛酸、溴吡斯的明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可以明显改善尿潴留,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导尿方式和不同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递次分为留置导尿管组(A组)、清洁间歇性导尿-平卧位组(B组)、清洁间歇性导尿-长腿坐位组(C组)、清洁间歇性导尿-短腿坐位组(D组),各24例.比较四组患者治疗4周后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最大尿流率(MFR)、尿路感染发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C组、D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剩余尿量与A组、B组相比均明显下降,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比A组、B组也明显减少,B组、C组、D组患者治疗后的残余尿量和剩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中以D组患者的残余尿量[(52.3±13.6)mL]和剩余尿量[(20.9±10.5)mL]最低,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患者的膀胱最大测压容积(MCC)[(285.1±39.7)mL、(288.6±38.5)mL、(292.1±36.9)mL]、最大尿流率(MFR)[(14.9±2.0)mL、(15.3±2.1)mL、(16.2±2.5)mL]均明显高于A组,尿路感染情况明显轻于A组,生存质量评分[(69.7±6.6)分、(70.3±5.9)分、(71.1±6.1)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洁间歇性导尿术对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率,而清洁间歇性导尿术中以短腿坐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托特罗定联合黛力新与单用托特罗定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托特罗定联合黛力新治疗组60例与单用托特罗定治疗组60例,治疗时间为4周,以平均24h排尿次数、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为疗效指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比较治疗前后24h排尿次数、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用组。结论托特罗定联合黛力新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托特罗定。  相似文献   

13.
Liu TJ  Zhao MJ  Sha KF  G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6):1827-1829
目的 探讨辣椒辣素类似物(RTX)对神经原性膀胱的影响.方法 选择最大膀胱容量<250 ml的脊髓损伤患者24例,患者均为男性,均存在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不能自主排尿,行间歇导尿4~6次/d.依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分类,包括颈髓不全损伤2例,胸髓完全损伤5例,胸髓不完全损伤4例,腰髓完全损伤8例,腰髓不完全损伤5例;年龄24~58岁;病程1-6年,平均2.3年.RTX每支含量0.0063 mg/4 ml,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缓慢注入排空膀胱内,保留30 min,然后予以间歇导尿排空膀胱.记录接受RTX膀胱内灌注前后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的变化.以灌注后最大膀胱容量增加≥100 ml为有效,否则为无效.结果 灌药前及灌药1周后尿动力学检测提示最大膀胱容量分别为(210±23)ml和(360士30)ml;膀胱顺应性分别为(17±3)ml/cm H2O和(24 ±5)ml/cm H2O(1 cm H2O=0.098 kPa),灌药前后两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共15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62.5%,有效期持续1-4个月不等.结论 RTX膀胱内灌注对于神经原性膀胱具有一定的扩大膀胱容量,增加膀胱顺应性,减少漏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通腑茯苓饮联合电针通过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信号通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雌性大鼠分为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37只)。实验组37只大鼠先复制SSCI模型,再复制SSCI后NB模型,其中5只大鼠模型复制失败,其余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腑茯苓饮组、电针组及联合组,每组8只。通腑茯苓饮组给予通腑茯苓饮6.25 g/(kg·d)灌胃处理;电针组对长强穴和维胞穴进行电针治疗,留针20 min,1次/d;联合组同时予以2种治疗;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均连续治疗14 d。检测各组大鼠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及尿流动力学指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学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脊髓组织NGF、TrkA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通腑茯苓饮组、电针组及联合组大鼠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增加,膀胱漏尿点压力、病理评分升高(P <0.05),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最大容量减少,NGF、Trk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通腑茯苓饮组、电针组及联合组的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减少,膀胱漏尿点压力、病理评分降低(P <0.05),膀胱顺应性升高,膀胱最大容量增加,NGF、Trk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与通腑茯苓饮组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的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减少,膀胱漏尿点压力、病理评分降低(P <0.05),膀胱顺应性升高,膀胱最大容量增加,NGF、Trk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与电针组比较,联合组的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减少、膀胱漏尿点压力、病理评分降低(P <0.05),膀胱顺应性升高,膀胱最大容量增加,NGF、Trk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结论 通腑茯苓饮联合电针能改善SSCI后NB大鼠膀胱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GF-TrkA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与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膀胱引流。结果: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疗效评价总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对照组60.0%,差异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在对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造成神经源性膀胱后尿动力学,逼尿肌兴奋性改变和Connexin43(Cx43)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健康SD雌性大鼠52只,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骶上脊髓损伤(DH)组、骶下脊髓损伤(DA)组。采用脊横断法制备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四周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离体逼尿肌肌条兴奋性检测,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x43表达情况。结果 DH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DA组明显升高,DA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H组膀胱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频率较对照组、DH组明显增高,DA组膀胱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DH组Cx43表达较对照组、DA组明显升高,DA组Cx43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DH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DA组为逼尿肌反射无力,逼尿肌反射亢进与逼尿肌收缩频率与幅度增高有关,膀胱逼尿肌Cx43表达增高可能是逼尿肌反射亢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 spinal cord injury is devastating and produces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life style of the individual and his family. 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bladder and sphincter behaviour on the basis of clinical somatic neurological deficits.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00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 wa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a bladder management protocol. The urodynamic variables were assessed frequently.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CIC) along with antimuscarinic drugs was instituted and response monitored. Nonresponders were offered Intradetrusor Botulinum toxin.

Result

Spinal shock lasted for upto six months and only 8% could be converted to CIC during the acute phase. A total of 82% patients underwent three to four urodynamic studies which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cystometric capacity and a decrease in the maximum detrusor pressures. This lowered the incidence of incontinence episodes and prevented upper urinary tract damage. Botulinum toxin provided only temporary relief.

Conclusion

Aggressive manage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NB) dysfunction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for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 Repeated urodynamic studies are an essential aid in managing the evolving nature of the bladder dysfunction. Meticulous bladder management protocol can prevent upper urinary tract complications.Key Words: Spinal cord injury, Neurogenic bladder, Urodynamics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脊髓损伤后尿动力学改变及P2X3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造成神经源性膀胱后尿动力学,和P2X3的表达情况。方法成年健康SD雌性大鼠52只,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骶上脊髓损伤组、骶下脊髓损伤组。采用脊横断法制备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四周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2X3表达情况。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骶下脊髓损伤组组明显升高,骶下脊髓损伤组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骶上脊髓损伤组组P2X3表达较对照组、骶下脊髓损伤组组明显升高,骶下脊髓损伤组组P2X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骶上脊髓损伤组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骶下脊髓损伤组组为逼尿肌反射无力,膀胱逼尿肌P2X3表达增高可能是逼尿肌反射亢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蔡金云  王旋  陈娟  付萍 《当代医学》2022,28(6):39-43
目的提高对神经系统查体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需考虑SLE合并横贯性脊髓炎可能的认识。方法本文对1例SLE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继发反复细菌性尿路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22岁男性,诊断SLE 15年,外院诊断为“脊髓横贯损伤、神经源性膀胱”4年,腹壁反射、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双下肢痛觉过敏、肌力减低,肌张力减低。考虑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继发反复细菌性尿路感染由SLE合并横贯性脊髓炎引起,复查腰椎MRI正常,AQP4阴性,但由于患者经济原因未查其他部位脊髓MRI,未能明确诊断损伤部位,泌尿外科会诊建议行膀胱扩大手术改善症状。结论本例诊治经验提示,SLE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若继发反复细菌性尿路感染,且神经系统查体阳性,需考虑SLE合并横贯性脊髓炎可能,在控制原发疾病及尿路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同时需完善脊髓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